大地的引力

时间:2022-08-18 03:38:16

精神是向上的一棵树。

一开始它可以笔直地往上,长得很高很大,成为一个巨大的存在。杰出的人物就是一棵思想的巨树,他是向上的、挺立的;他永远不会在地表爬行、蔓延和匍匐前行。他始终是向上的。

土地培植出不同的生命,那些龌龊、阴暗和渺小者,精神就没有向上冲腾的力量。他们始终像甲虫一样在土地上蠕蠕而行,留下紊乱的痕迹。而巨人的精神腾向高空,与空阔对话,与雄鹰为伴,与来去荡动的气流和雷霆、云彩星月过往。

大地作为精神的生母,它有巨大的鼓舞力和感召力,它仍然对向上的精神有一种不可逾越的引力。这种引力会使一个蓬勃向上的、越升越高的精神之树发生弯曲。是的,任何伟大向上的精神都不是垂直的。但是,它却不会轻易倒向土地。倒塌之时就是死亡之时。

精神之树的崩裂与倒塌,在一个真正的人那里,就是躯体的倒塌和崩裂。他愿意使自己的生命在那一刻走向结束,因为肉体和灵魂紧密结合了。但越是强大独立、长得茁壮的精神,就越是缺少支撑――他身边的那些也许还弱小和纤细,不能与之构成支撑。这就是精神的悲剧。

鲁迅在当年很难找到一个同等量级的对话者,先生的痛苦可以预料。他是在黑夜里“荷戟独彷徨”的人,他说自己又像一个在荒漠上大声呼喊得不到回应的人。我们就此情景可以看到精神之树长得很高,而由于自身的重量,由于大地的引力,它正艰难地挣脱弯曲与倾斜的命运。可巨大的引力总要扳折它,使其倒塌……先生用力地支撑、向上。

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些有力的同行者,一些与之对话者,先生就有了强力的支撑。

先生当年的对话者极少。一些人离他非常遥远,很难对话,很难听到回音;而另一些人干脆就是一些中伤者和砍伐者。在这个巨大精神之树的四周有一些可爱的小草,它们奉献出自己的露滴,甚至是巨大的热情,蒸腾的水汽,来润泽先生,支持先生。先生看着它们,一脸的慈祥和温厚。他把满腔热情和希望告诉它们,用自己的身影为它们遮住风寒和毒日。可是这些小草,还有它们当中长起的一些纤细乔木,终于不能够伸长手臂去撑住。巨大的、倾斜的、被大地所吸引的精神之树,独立顶起那种难言的沉重。

比起先生的茁壮和强力,其他一些向上的精神也就孱弱、细小得多了。但令人敬仰和钦佩的是,他们在这土地的一以贯之的巨大吸力之下,还仍然向上,仍然企图茁壮成长,迎向一个空阔。

但可以预料,他们独立支撑的时间会更短,他们迎来的支援也将更少。一个接一个的精神之树在倾斜、愈加倾斜,最后是不甘屈服地轰然倒塌……

这倒塌之声甚至都很微弱,激不起什么回响。只有听觉敏锐的人睁大了一双惊惧的眼睛,在深夜爬起,迎着发出瓦解和倒塌的那个方向,静静地出神,久久不能安眠。在北方,在南方,在四面八方的夜色里,不断传来这种倒塌之声。

大地的引力使一切都归入它的怀抱,将其溶解、腐蚀,最后又滋生出新的生命。这些生命各有自己不可回避的选择,有的向上,有的向下。向下的很快化为腐朽;向上的呈现出一片生机――但只有继续向上才能成为一棵直立的大树。而大地有一种不可更改的引力,它会让其弯曲,呈现出自己的坡度。

那将是多么壮观……这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大地的引力是不变的,它滋润出的生命却是不同的,有的那么茁壮,有的那么弱小。永远挂着凄凉微笑的,是那一片绿草;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它的绿色就会褪尽,更为短暂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可是它毕竟为大地留下过一片绿色,用它的微笑支援过高空的大树。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思考探究】

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满怀深情地写了鲁迅先生这棵精神之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精神之树?

3.文中多处写到“倒塌”,这个词有何深意?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4.作者在文中想象了一个精神之树蓬勃生长的场景,但作者又感叹道:“那将是多么壮观……这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结合文章,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吗?说说理由。

(本版参考答案见下期二、三版中缝)

上一篇:大力倡导全民阅读 下一篇:阳光容器 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