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数控机床运动控制器的实现

时间:2022-08-18 02:57:55

开放式数控机床运动控制器的实现

一、数控机床运动控制器的特点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运动控制器的运用已越来越

多地应用于其他工业自动化设备控制,如,电子机械、木工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等诸多行业。主要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采用“PC+运动控制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不但具有信息处理能力强、开放程度高、运动轨迹控制精确、通用性好等特点,而且还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现有加工制造的精度、柔性和应付市场需求的能力。下面将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和实际运行环境,提出了基于PIC单

片机的运动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及结构组成,确定了主要芯片的选

型和各个模块功能。

与传统的数控装置相比,运动控制器有以下特点:

(1)技术更新,功能更加强大,可以实现多种运动轨迹的控制,是传统数控装置的换代产品。

(2)结构形式模块化,可以方便地相互组合,建立适用于不同场合、不同功能需求的控制系统。

(3)操作简单,在PC机上经简单编程即可实现运动控制,而不一定需要专门的数控软件。

二、PIC运动控制器详细设计

数控机床的控制主要是由“PC机+运动控制器”来实现的,PC机主要完成与数字运算和管理有关的功能,如,零件程序的编辑、插补运算、译码、伺服位置控制等;PIC运动控制器主要完成与逻辑运算有关的一些动作,通过辅助控制装置完成机床相应的开关动

作,如,刀具的更换、工件的装夹、冷却液的开关等。除此之外,它还接受机床操作面板的指令,一方面直接控制机床的动作,另一方面将一部分信息送往数控装置用于加工过程的控制。PIC运动控制器的组成结构,主要包括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源部件、RS232/485通讯模块和D/A接口等。

1.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数控系统运行中,需要接收来自机床数控面板上的开关信号、按钮信号、机床的各种限位开关信号,同时也需要把数控机床的某些运行状态显示在数控面板的指示灯上,并把控制机床的各种信

号送至强电柜去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这些工作都需要I/O口来

完成,因此I/O接口在数控机床系统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I/O

接口是数控系统和机床、操作面板之间信号交换的转换接口,是数控装置与外界进行信号交换的必由之路。不同的输入/输出设备与数控装置相连接,采用与其相应的I/O接口电路或接口芯片,接口芯片一般分为专用接口芯片和通用接口芯片,前者专门用于特殊的输入/输出设备的接口,后者适用于多种设备的接口。

在开关量输入输出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开关量输入电路中常使用行程开关、无处典型感应开关或霍尔开关等,加之数控装置的输入电路有各种形式,所以要注意开关量信号检测元件与数控系统接口电路的匹配。

(2)在开关量输出电路中,当被控对象是电磁阀、电磁离合器等交流负载,或虽是直流负载,但工作电压或电流超过输出信号的最大允许值时,应首先驱动24 V中间继电器,然后用其触点控制强电线路中的功率接触器或直流驱动负载。

(3)为提高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弱电信号与强电驱动信号在走线槽中要尽量分别走线,无触点型在交流接触器线圈两端要

就近并联RC灭弧器。

2.电源部件

PIC中央处理单元需要稳定的5 V直流电源;在开关量输出电路中要使用到24 V的中央继电器;在与电脑的通讯接口中需要±12 V电压。因此,数控系统需要5 V、±12 V和24 V的直流电源。

3.通讯接口

PIC运动控制器带有标准串口通信接口,能够方便的与编程

器及微型计算机相连,进行点对点通信,实现零件程序、参数的传送。在串行通信协议中,广泛应用的标准是RS-232C标准,RS-232C标准规定使用25根插针的标准连接器,任何插针信号都对应着一种状态,该状态为下面任何一对可能状态中的一种SPACE/MARK,ON/OFF。RS-232C标准采用的是负逻辑,ON状态对应逻辑“0”,OFF状态对应逻辑“1”。因此驱动器或信源要发送逻辑“0”,必须提供5~15 V电压;发送逻辑“1”,必须提供-15~-5 V电压。而接收器端逻辑“0”的电压范围为3~15 V,逻辑“1”的电压范围为-15~-3 V。可见,信号在从信号源到终点的传输过程中允许有2 V的电压降

(即2 V噪声容限)。

以上的开放式数控机床运动控制器具有如下特征:

(1)能方便地与机床等被控设备连接。

(2)一个运动控制器从硬件上可以实现一到多个坐标轴的位

置、速度和轨迹伺服控制,从软件上具有完善的轨迹插补、运动规划和伺服控制功能。

(3)运动控制器可以迅速、便捷地建立高层应用程序与机床等设备的控制、测试及数据交换,开发使用简单,从而实现开放性、互换性、可移植性和扩展性的特点。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上一篇:DCS仿真在化工岗位操作技能培养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关键影响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