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8-18 02:33:57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不同,它是一种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所形成的彰显着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高职院校环境文化的营造要凸显职业特点;精神文化的生成要彰显职业气质;社团活动的开展,要展示职业风采,使学生在具有浓浓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中提前接受职业的熏陶。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之所在,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所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结合自身实际,以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社团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积极营造具有浓浓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

一、环境文化营造,凸显职业特点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职院校环境文化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美化校园、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优良传统、发扬奋发向上精神的主旨作用,还应注意到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生产现场十分相似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从职校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入手,创造出一种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与能力训练起着积极作用的情境。

1.课堂环境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教学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逐渐培育职校生对本行业企业、本行业职业行为的文化意识形态。因此,课堂环境文化建设应按照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企业、行业发展实际,坚持贴近相应专业的职业生活、贴近相应专业的职业环境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应专业的职业行业热点问题,创设相应专业的职业行业案例,与职校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在探讨交流过程中,逐步培养职校生对本专业、行业的认知和规范的自觉。

2.校园走廊文化建设。营造具有显明职业特色的校园走廊文化,有助于职校生认同对相应专业的职业、行业文化价值取向,形成相应专业的职业、行业文化的心理意识,拓展职校生的职业视野。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地构筑具有职业特色的走廊文化墙。如工业类职业院校,建立一些具有“工业”特点的合作企业名路牌,路旁的宣传栏介绍一些合作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人才需求信息。在实验楼、教学楼走廊建立企业文化墙,展示著名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管理制度等内容。这样职校生在与其反复“对话”中不断得到职业素养的塑造,也时刻警示着他们将要做什么,该怎样做。

3.网络平台文化建设。在当代,网络已深深地改变了职校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职校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网络环境已成为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目标的新阵地,师生职业交流和服务的新平台。高职院校可以搭建相关专业的网络平台,挖掘企业行业典型先进事例,培育职校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通过主动发帖、跟帖,引导职校生进行有深度的专业、行业和职业讨论,并以此为契机融入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法规等方面教育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形成对本行业、企业和职业法律法规的认知、认同,为其成为本行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奠定良好基础。

二、精神文化生成,彰显职业气质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主要包含办学的价值观、思想理念、目标、宗旨、方略和特色;学校精神;校训;学风;教风;校风;等等。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决定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和高度。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在继承传统大学追求真理、崇尚自由、尊重科学、厚重人文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突出服务为本、职业情怀、经世致用、重技崇学、能力本位、开放竞合、创新创业等特色。[1]

(一)办学理念,彰显职业气质。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不同,它是一种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所形成的彰显着职业气质的职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诚实守信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合作精神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之中,使学校办学理念、宗旨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并使其在职业技能展示、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大赛等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体现。

(二)课堂教学,彰显职业气质。1.充分发挥高职“两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结合职业行业特点,加强相应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法律法规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认知,增强学生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遵循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和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2.认真制定专业课教学计划,参考相应专业的企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高职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入职业色彩,如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人为本,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仿真企业生产场景,提出生产过程的注重事项,制定实习实训的各种制度、章程,明确各自岗位的职责,实习实训中严格按照企业上下班要求,严格考勤,执行脱岗受“罚”等规定。总之,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中,要尽量把相应专业的职业色彩尽量融入课堂、实训教学中,努力蕴育高职院校浓浓的校园职业文化底蕴。

(三)管理制度,彰显职业气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属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高职院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既要考虑到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和锻炼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等的作用,而且要考虑到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配套与内容的衔接,为学生毕业后适应更严格的企业制度做好心理准备。因此,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制度文化的元素,丰富职业院校制度文化的内涵。从制度生成、制度执行两个方面,搭建职业院校制度文化与企业行业制度文化对接的平台,彰显职业院校制度文化的职业气质。

三、社团活动开展,展示职业风采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呈蓬勃发展之势,社团数量和参加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将对应行业的职业元素注入其中,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元素有效融入,促使高职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引导组建兴趣爱好型社团组织,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引导组建一些兴趣爱好型社团组织,如记者协会,篮球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等,并指导这些社团组织开展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团队精神。[2]学生的这些收获,如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协调能力、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大多属于职业、企业文化的范畴,这些能力和素养对职校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当重要。

(二)扶持一些实践型的社团组织,培育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型社团建设与企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有机融合,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积极扶持一些实践型的社团组织,如电器维修协会、汽车维修协会,兰花栽培协会、护士协会,开创性地引导他们开展各级各类活动,在活动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

(三)校企共同承办文化活动,促进校企文化交流。一是学校举办文化活动时,可以邀请几家优秀企业到学校进行企业文化的展示,向师生传递企业文化的内涵,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二是与企业合办文化活动,宣传优秀企业文化;三是鼓励、支持企业承办学校文化活动;四是将学校文化活动办到企业里去,也可邀请企业到学校来开展企业的文化活动。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工学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全方位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企业的标语、制度、设备都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员工忙碌的身影、车间师傅的言传身教无不是企业文化的体现。[3]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巧妙地注入些职业文化元素,不仅能提高了职校生的专业水平,培养了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而且能给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增添鲜明的职业色彩。

(作者单位: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柴巩利.文化润校:示范性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伍德勒,高宝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优化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3]林凌斌.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D].科技信息,2009,8

上一篇: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写作问题探究 下一篇:“任务驱动”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思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