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8-17 10:46:53

产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摘要]产学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进行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体现在:结合生产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引进;毕业设计题目来自工厂;顶岗实践结合课程学习;加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

[关键词]产学合作长效机制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建成(1971-),男,安徽合肥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赵林惠(1973-),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唐武(1974-),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北京100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产学合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长效运行机制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10454182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75-03

产学合作是当前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通过有效合作各方独特的资源和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获得综合收益的增加。通过产学合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技术升级同时提供了契机。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有着成熟的制度和先进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订单培养”模式,共同特点都是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一、当前我国产学结合现状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为使我国制造业从大国走向强国,在尽快提升国家整体科技竞争力的同时,为现代制造业企业培养大批的合格工程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尽快解决的重要任务。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居于世界首位,但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在世界竞争力排名中一直非常落后,形成了高等教育规模巨大,培养的人才却面临就业困难,而企业却又难以获得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工程师的不协调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和部分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原本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学校和专业受工程教育“科学化”的严重影响,使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脱节,人才培养中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教育严重不足。

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克服两种偏向:一种是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种是不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培养简单操作型工人。在产学结合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学合作模式。主要包括:第一,“人才订单”模式。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然后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及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企业可以直接参与部分教学活动,安排学生实习,学生毕业后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到企业就业。第二,“校企联合”模式。学校选择在行业中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与学校联合参与研究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并将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经验,企业文化与学生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各负其责。第三,“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教学与学生到企业实习交替进行,是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第四,“股份合作”模式。学校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让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过程,分享办学效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企业引进到校园中来。第五,“顶岗实习”模式。在学生主要课程已经修完、还没有毕业的情况下,学校允许学生提前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企业的一名正式员工或准员工开始工作。第六,“创业实践”模式。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参与学校组织的就业前模拟创业实践活动,自主创办小的经济实体和开发项目。

二、产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当前我国制造业方面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上不足,更主要的是在质量上也存在明显缺陷,其中学生的工程能力薄弱,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要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开展行之有效的产学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当然,要实现合作就必须互惠互利,让企业和学校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收益,合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多年来在结合普及型大众化高等教育生源特点,根据首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在培养面向首都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科研成果。

1.结合生产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引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首都和地方的制造业企业,主要从事产品设计、制造、研发、测控和技术支持等工程师工作。如何使学生在毕业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新的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基于这一设想,本专业的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如测试技术、数控机床与编程、电气控制与PLC、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课程在实验和整周实训环节进行了改革。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尤其是注重对学生进行以项目为基础的完整实验和实训环节训练。项目来源多来自于生产实践或是对实际生产与工艺过程的复现,根据实验和实训时间长短设计的项目大小和难度有所不同。项目的实施一般以组为单位,每3~6人为一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负责组员之间工作任务划分和沟通协调。项目实施从指导教师下达项目描述(即项目任务书)开始,项目组成员需要完成项目计划(为整个项目过程制订项目实施步骤和项目时间表)。其次是项目决策,项目组成员根据项目要求进行项目过程的详细设计、方案选择、绘制图纸等。然后是项目执行阶段,在这个阶段,项目组成员需完成项目所需原材料的采购、装配、检测和成本统计等工作。最后一个阶段是项目评估,评估分项目组内成员自评和互评,也包括项目组指导老师的评价。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组的各个成员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直至项目最终完成。项目式的教学模式的引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门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毕业设计题目来自工厂。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鼓励学生在行业内的制造业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事实上,本科学生在大四最后一学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已经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践。这批学生的优点在于他们可以以顶岗实践为契机,充分感受企业文化,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由于身处企业,学生们可以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了解车间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和工艺知识,甚至协助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由于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就是其从事顶岗实习的单位,一些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希望顶岗实践学生能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或提前熟悉企业相关生产技术工艺,由此也希望这些学生能立足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学校鼓励所有学生选择企业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包含未参加顶岗实践,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对选择的企业题目进行申报审查,凡是符合本科毕业设计难度和内容要求的题目都给予支持。对于选择企业题目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原则上配备两个指导教师,一个是在校教师,一个是企业里的工程师。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内容的具体指导,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题目申报审查、课题理论研究方向的确定、论文审查修改等。

3.顶岗实践结合课程学习。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为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提前熟悉用人单位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一些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以满足其用人需求。针对当前部分单位用人方式的新变化,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学校允许部分毕业生提前进入行业内生产性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由此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提前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的学生如何兼顾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践。根据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无法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的现状,为他们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理论课程教师把相关课程的PPT上网,提供给学生自学,安排学生在确定时间进行答疑,这样可以基本上满足学生相关课程的理论课学习要求。提前进入顶岗实践的都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相当多的专业课程,已经具有基本的专业背景和技能。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在学相关专业课程的训练项目,让学生带项目参与企业顶岗实习。期末考核采用灵活方式,对参与顶岗实践的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可以以其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项目成绩的获得可以以学生完成项目的书面报告结合项目答辩来综合评定。

4.加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产学结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实现产学结合的关键是校外合作基地的建设。没有长期稳定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产学合作就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学合作说了很多年,但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除了一些行业内的企业有相对比较固定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大多数高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宏观上来看,建立长期稳定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需要一定的制度来进行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而长效机制的建设要从政府、企业、学校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制度和机制建设。产学结合也要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路子。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在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过程中主要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合作以互惠互利为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和项目、实践环境,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人才储备、员工培训等。二是把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成学生就业基地,通过让学生提前熟悉岗位技能和操作知识,为企业用人考察提供便利,同时也为学生尽快熟悉实习企业环境,提高适应能力打下基础。三是与基地单位深度合作,把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成双方科研和成果转化的平台,利用学校高端人才多、学科范围广的优势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利用企业现有技术优势促进共同科研成果转化。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德国SIEMENS、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日本SMC公司和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华德液压有限公司等国内外一流高新技术企业在专业建设、实践能力培养及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立了36家产学合作校外实践基地和18家企业挂牌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三、产学合作教学改革的成效

近年来,我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产学合作改革取得了成功。参与改革实践的本专业学生超过两千人,已经培养毕业生一千多人。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连续几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根据国家人力资源部门的统计和对北京市人才市场的分析,就业市场对学院所设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将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就业率高、签约早、专业对口已经成为本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的突出特点。产学合作使学生实践、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了一批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参加课外科技竞赛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近几年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各种学科和课外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产学合作也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2010年《机械工程技术综合实践》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办学特色之一。

四、结论

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合格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就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近年来的在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产学合作作为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立产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用法律、制度等作为保障,以互惠互利作为基础。以产学合作为契机,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转变实验和实训教学思路,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章豹.我国产学合作的基本模式与发展态势[J].教育与现代化,2000(3).

[2]周鹏飞,林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9).

[3]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2006(5).

[4]傅筠.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质量,促进行业发展[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张等菊.论高校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J].高教论坛,2011(3).

[6]王虹.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服务铁路跨越式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12).

上一篇:高职院校科研范式建构研究 下一篇:谈赏识方法对大学生的激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