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赏识方法对大学生的激励效应

时间:2022-05-09 01:56:41

谈赏识方法对大学生的激励效应

[摘要]赏识方法的理论基础源于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是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对激励理论的实践。对大学生的赏识方法要注意抓住赏识的机会,普遍性地给予赏识,赏识学生的闪光点以及赏识语言的把握。

[关键词]赏识方法激励效应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任立强(1953-),男,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吉林吉林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83-01

一、教师的赏识迎合于学生的期望心理

1.赏识方法源于激励理论。情感是人类所具备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情况是否符合自己主观要求的评判后所产生的态度。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间关系的理论。依据行为科学的阐释,人的动机出自于需要,由需要确定行为目标。激励作用于被激励者的情感,激发、驱动和强化被激励者的行为,使之能够用持之以恒的行为去实现激励实施者所要达到的目标。赏识方法源于激励理论。因为赏识是一种肯定、支持、赞许的评价态度与行为,通过赏识方法的运用,可给受赏识对象带去被肯定、被支持、被赞许的美感,使之得到思想和行为方面的肯定,强化这种被肯定、被支持、被赞许的行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应该得到赏识的地方,及时地对学生给予赏识性的评价,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亲近、信赖的情感,以至于愿意和教师沟通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倾听教师的教诲,规范自己的言行。

2.教师的赏识可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泛指,既包括学习兴趣,也包括全面素质塑造中的学习与修养的兴趣和志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培养,亦需要爱护,尤其需要高校教师的培养与爱护。教师在大学生的眼里虽不像小学生那样极具权威性,但大学生还是很尊敬和信赖教师的,愿意聆听教师的教诲,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教师看待学生的每一个眼神、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学生刚刚离开家庭,尚不习惯独立于社会,希望教师给予自己呵护和关爱。大学生在生理上发育已经成熟,但在心理上的发育却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又是充满诱惑、充满想象、充满挑战、充满危险的时期。一方面,他们要向成人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又不具备对自己行为负完全责任的能力,表现为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经常在不经意间出现问题。他们常常显得很幼稚、很脆弱、很敏感、很自我。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赏识方法,使得学生期望得到教师肯定的心理得到满足,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下,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差一些、自我行为能力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教师不应该总是批评他们,而应该善于发现其学习和行为上所表现出的一些闪光点,同时也应该指出其不足,使学生得到成长的乐趣,在扬长避短中去除厌学的情绪和不良行为习惯。

3.教师的赏识是学生获得进步的动力。威廉・杰姆有这样的说法:“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心理学研究揭示,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社会认可的心理诉求,这种心理诉求一旦得到满足,便会升成为一种鼓舞、鞭策、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鞭策着个体按照激励者的意志去积极行动。据统计,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通过周围人的赞赏程度来调整和强化的。在赏识的刺激和鼓舞下,被赏识的个体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抑制不良动机和不利因素。因此,教师要做教育学生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分析、捕捉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点滴的进步,找到其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赞扬和肯定,让学生从中汲取成长的教益。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下出“不可造就之才”的结论以后,有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寻找到他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肯定和赞赏,让瓦拉赫将这一特点更好地发挥于学习化学知识中,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瓦托赫效应”。这个例子启示着高校教师,要在学生的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内容,它可以为学生增添成长的动力。

二、高校教师应该采取的赏识学生的方法

1.抓住赏识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激励的有效度为80%,滞后激励的有效度仅为20%,这充分说明了抓住时机及时激励的重要性。同样,对大学生予以赏识也存在抓机会的问题,把握住有利时机包括:新生入学时,抓住学生在陌生环境的新鲜感和从头开始尽量干好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渴望进步的心理,在赏识中,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所学专业,引导学生确立目标,制订计划;在学生对某种合理需求有着强烈愿望时,如提升学历、专升本、考研、参选干部锻炼能力、入党、科研等,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理,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实现需求,保持学习和参加学校活动的进取热情;在学生学习工作取得进步时,要赏识学生的进步,抓住学生获得某种满足、积极性高涨的时机,予以教育引导,使其品味成功的快乐获得更大的进步热情;在学生犯错误有悔改表现时,要肯定学生有错必改的做法,鼓励学生敢于面对错误、修正错误。

2.普遍性地给予赏识。教师的赏识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好、行为表现好的学生,教师的赏识一般情况下都能够做到,而普遍性的赏识,包括对学习成绩差、行为能力差的学生的赏识,教师则常常忽视,以至于有些教师仿佛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认为差生就是差生,很难能够让自己赏识,做啥都不像样。普遍赏识即要求教师赏识的指导思想必须端正,要通过赏识好学生为全体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但是教师绝不能只把赏识送给好学生,还要注意把赏识送给落后的学生。对于好学生,教师的赏识如同快马加鞭,会给好学生增加好上加好的动力;对于中等表现的学生,教师的赏识如同春风化雨,会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启迪,在自甘平庸的状态下梦醒为奋发争先;对于落后学生,教师的赏识如同久旱逢甘露,会让学生有喜出望外的感受,震动着他们不求进步、自甘落后的心态,从教师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能够进步的理由和信心。做不到对学生普遍赏识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收到的教育效果只能是被赏识学生的进步,缺乏赏识学生的落后和再落后。

3.赏识闪光点。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斯认为,人是否做出某种行为,常取决于行为的后果。如果行为是好的结果,这就能对动机起正强化作用,即能使人的行为得到加强和重复;如果行为的结果使动机得到削弱,这就对动机起负强化作用,会使人的行为削弱或消失。这一观点有理由被肯定,因为这一观点符合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理论提示着高校教师,当大学生出现一些应该被肯定的闪光点时,这些闪光点都是行为的结果,将这些结果及时地予以肯定,则会强化大学生这样做的动机,让大学生在自己的一些小表现中得到行为上的暗示和强化,明白自己这样做是对的,是老师赞扬的,愿意继续这样做。闪光点常常是偶发的和一闪即逝的,闪光点也可能与并不被教师认可的因素混杂在一起,那么,教师就要用心观察和善于捕捉。

4.赏识语言的把握。高校学生往往表现出心理上的空虚感和学习上的不适应感。一部分学生除上课以外,大量的课余时间不知如何打发,无所事事,专业思想动荡,竞争意识淡薄。这个时期的学生若管理不好,容易使他们随心所欲、自暴自弃而落伍。所以,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进取意识,激励学习动机,规范行为举止为主要内容。相应的要求教师的赏识语言要适宜,不能因教师的期望值高,而总是将赏识的基调定位于高标准,让学生听来感觉不切合实际,认为教师不是在赏识自己,而是在嘲笑自己。教师的赏识语言应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既让学生听得温暖,又让学生感受到启迪和鞭策,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参考文献]

[1]李海峰,张莹.管理学――原理与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刘伟.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DB/OL]. dlib.省略/kns50/de tail.aspxdbname=CMFD2010&filename=2009205261.nh,2009-10-23.

[3]吴国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激励途径和模式[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上一篇:产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形体与体育课程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