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风热喉痹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8-17 04:31:09

中医药治疗风热喉痹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治疗风热喉痹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2月~2008年2月风热喉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100例 ,对照治疗研究,并对2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2组对照治疗后总结疗效,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中药组平均起效时间(d)和平均痊愈时间(d)亦均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中药治疗风热喉痹,不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而且可减轻患家经济负担,节约卫生资源,具有卫生经济学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药;西药;风热喉痹

[中图分类号]R27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061-02

风热喉痹由风热邪毒侵袭咽喉部所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咽炎,其临床症状以咽喉红肿疼痛为主,局部或有滤泡增生肿胀,多伴有发热、咳嗽等风热症状,在秋冬及冬春之交为常见。据我们观察,相当一部分患者因长期反复不正规使用抗生素所产生的耐药,使抗生素对这类多发常见疾病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而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为此,我们对我院2007年2月~2008年2月风热喉痹患者开展中药和西药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期探寻其内在规律,为临床该病的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所选择的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35.4岁;发病按年龄组统计:18~35岁103人,36~50岁66人,51~70岁31人,青年发病率最高,中年次之,老年发病率较低;其中男性87例,女性113例。将上述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①中药组,男43例,女57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5.6岁;病程1~3 d,平均病程1.2 d;②西药对照组,男44例,女56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5.2岁;病程1~2 d,平均病程1.1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具有症状的全部,并有1项或1项以上阳性体征者。症状:发病较急,咽喉干燥、灼热、疼痛。体征:咽部黏膜充血、呈鲜红色,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索红肿,局部有黄白分泌物附着,悬雍垂、软腭水肿,咽试纸培养有细菌或阴性。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1.2.2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急性咽炎”诊断标准:①起病较急;②咽痛,干燥灼热,吞咽不利,甚至吞咽困难;③咽部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并有黄白色点状渗出物,咽腭弓及悬雍垂水肿,甚至咽侧索红肿,两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④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⑤血液检验白细胞总数升高。

1.3治疗方法

中药组[1]:净蝉衣10 g,野10 g,射干12 g,大青叶12 g,玄参12 g,麦冬12 g,野百合12 g,生甘草6 g,杏仁12 g,百部12 g,炙紫苑、款冬花各12 g。每日1剂,煎服。7 d为1个疗程。若高热,加柴胡12 g,生石膏(先煎)30 g;邪毒内盛,咽痛较重,加蒲公英12 g,白花蛇舌草15 g;热痰重,加炙地龙12 g,瓜篓皮12 g。声音嘶哑,予胖大海9 g,枫斗2 g(或西洋参1 g)泡水代茶频服。此外以内服基本方频服徐咽作为局部含漱,在晨起、饭后及临睡前用淡盐水含漱,另用草珊瑚含片含服,双料喉风散(含珍珠、牛黄、冰片、黄连、甘草、青黛等)喷敷咽部,每日3次。疗程5 d。

西药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方案治疗。新博林颗粒(四川百利制药公司),每日15 mg/kg,分3次服。阿莫西林颗粒(北京华尔孚制药公司),每日40 mg/kg,分3次服。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琥珀乙酸红霉素(西安利群制药公司),每日35 mg/kg,分3次服。疗程同中药组。

1.4观测记录

观测指标:选择风热喉痹的证候作为效应指标,包括咽喉疼痛、咽干不利、发热恶寒、呛咳而呕、咽黏膜充血、咽后壁滤泡、咽后壁脓物等7项。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症状分级量化原则,采用分级量化法评估,即无证候记0分、证候轻记1分、证候中记2分、证候重记3分,满分21分。

观测时点:治疗前与治疗后3、5 d,共3个时点。

1.5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急性咽炎疗效标准判断疗效。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用药3 d以内症状减轻,5 d以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积分减少95%以上;显效:用药5 d以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用药5 d以内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70%;无效:用药5 d以内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积分不足30%。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单独症状或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以上;显效:单独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单独症状或体征有好转,积分减少30%~70%;无效:单独症状或体征无明显改善,积分不足30%。积分减少率的计算公式: [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6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及χ2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

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2组均治疗5 d后总结疗效(表1)。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中药组疗效与西药组痊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7892,P

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2组均治疗5日后痊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7892, P

2.2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见表2。结果提示各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改善,但中药组改善的程度优于西药组, 前后差值有统计学意义,t=5.1401, P

中药组治疗前后候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8.1008, P

2.3主要症状起效时间及痊愈时间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起效时间及痊愈时间的变化见表3。结果提示中药组平均起效时间(d)和平均痊愈时间(d)均优于西药对照组。

表3 治疗后2组主要症状(咽痛)起效时间(d)

及痊愈时间(d)对比(分,x±s )

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平均起效时间(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4.7140, P

3讨论

风热喉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以秋冬及冬春之交为常见,属中医喉痹范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谓:“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结而生热,致喉肿塞而痹痛。”指出了外感风热而致喉痹的原因。因此,本病的临床特点多在咽喉肿痛的同时或稍早即有外感症状出现,起病快,病程较短。内服基本方以净蝉衣疏风清热利咽,射干清热化痰利咽,玄参清热养阴利咽,三者为清热利咽之要药。野性微寒,味苦、辛,其性轻扬,善治上焦风热邪毒。大青叶清热泻火,解毒利咽,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野百合、麦冬、百部、杏仁、紫莞、款冬花养阴清热,止咳化痰。上药合用以疏风清热,利咽解毒,止咳化痰为主,对于外感风热、邪毒内蕴所致的咽痛咳嗽效果较好。服药时强调频服徐咽能使药液保持较高浓度而直接作用于咽部,不仅有利于口腔清洁卫生,更对咽部红肿疼痛起到清热解毒利咽的外治作用。食盐咸、寒,《本草纲目》云能“解毒,……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并谓“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故用淡盐水漱口,不仅有清热定痛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咽部炎性渗出物的排出,对咽部炎症的迅速消退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草珊瑚含片含服及双料喉风散咽部喷敷均可起到局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与内服方配合使用能更好地发挥综合治疗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我们的研究表明,采用中药治疗风热喉痹,临床疗效肯定,其效果较常规西药方案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两组对照治疗后总结疗效,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表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表2);且中药组平均起效时间(d)和平均痊愈时间(d)亦均优于西药对照组(表3)。提示各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改善,但中药组改善的程度优于西药对照组。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报告也证实采用中药治疗该病获得很好的疗效[3,4]。因此,我们认为中药治疗风热喉痹,不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而且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约卫生资源,具有卫生经济学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最后尚需指出,风热喉痹由于病在咽喉,加之服药较为困难,故本方煎服时宜适量加糖,并频频少饮,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陈松.中药治疗风热喉痹60例[J].中国临床医生,1997,(12):36.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30-333.

[3]李岩,李姣倩,周凌.牛黄复方制剂治疗风热喉痹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03, 31 (1): 14-15.

[4]罗小琼.麻桔青蓝汤治疗小儿喉痹58例[J].新中医,2003, 35 (6): 60.

(收稿日期:2008-08-1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谈中药的不良反应 下一篇:超声对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