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心理因素对哮喘发作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8-17 03:25:34

患者的心理因素对哮喘发作的影响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神经类型和性格特征测试的方法研究哮喘患者的神经类型和性格特征与哮喘发作的关系。方法 采用苏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80.8神经类型测试表和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简称16-PF)测试法对106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进行相关测试。结果 106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的神经类型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为:重度哮喘患者组以泛散模糊型多见,中间型居次;中度哮喘患者组的神经类型以中间型居多,其次为泛散模糊型;轻度哮喘患者组以易扰型为多,其次为中间型。16-PF得分在21分以上,轻、中、重度哮喘患者组分别为26例,35例,3例;16-PF得分在21分以下,轻、中、重度哮喘患者组分别为10例,23例,9例。结论 哮喘患者存在不同的神经类型和性格特征,在治疗哮喘时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外,尤其应该注意从心理健康方面给予主动关心和疏导,提高患者的抗病信心和能力,使哮喘得到更好的控制。

【关键词】 哮喘; 心理因素; 神经类型测试; 16种个性因素测试法

支气管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病理基础,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心身疾病。其致病和诱发因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心理因素不能引起哮喘发病,但它对部分患者哮喘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哮喘本身也可导致心理障碍。本文应用80.8神经类型测试表和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简称16-PF)心理测试法对广西某三甲医院2008年5月~2010年12月10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测试,旨在了解哮喘患者的神经类型和性格特征与哮喘发作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西某三甲医院随机抽查106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测定,按中华医学会修订的非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标准,病情为轻度者36例(34%),中度者58例(55%),重度者12例(11%)。本组中男70例,女36例,年龄12~59岁,平均32.47岁。

1.2 方法 106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采用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提供的80.8神经类型测试表和卡特尔16-PF心理测试法进行分类、分析。80.8神经类型测试表采用不常见的非文字符号,不受被试者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并杜绝被试者之间的抄袭及注意重复实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简便易行的实用价值。据研究,80.8神经类型量表法测验将人的神经类型划分为16种(灵活型、稳定型、安静型、兴奋型、易扰型、亚易扰型、强中间型、中间型、B中间型、C中间型、谨慎型、抑制型、泛散模糊型等),本文哮喘患者主要分布于以下6种类型:灵活型、稳定型、易扰型、中间型、谨慎型、泛散模糊型。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个性及能力测试研究所卡特尔教授所编制的,其包括:因素A――乐群性,因素B――聪慧性,因素C――稳定性,因素E――恃强性,因素F――兴奋性,因素G――有恒性,因素H――敢为性,因素I――敏感性,因素L――怀疑性,因素M――幻想性,因素N――世故性,因素O――忧虑性,因素Q1――实验性,因素Q2――独立性,因素Q3――自律性,因素Q4――紧张性。测试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出心理健康因素的得分,一般平均为21分。通过被试者联合测验所表现出的行为特点,根据皮质细胞兴奋与抑制过程强度的对比关系即平衡性,以及皮质细胞兴奋转入抑制或由抑制转入兴奋的速度快慢即灵活性,间接地评价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并对被试者复杂多样的心理特征进行定量评价[1]。

2 结果

2.1 患者的神经类型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 本组106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神经类型为6种。其中中间型41例(38.6%),泛散模糊型27例(25.5%),易扰型20例(18.9%),稳定型10例(9.4%),谨慎型6例(5.7%),灵活型2例(1.9%)。测试结果表明该106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的神经类型以中间型和泛散模糊型为最多见,占64.1%;易扰型居次,占18.9%;而稳定型,谨慎型,灵活型较少,仅占17%。结果表明,重度哮喘患者的神经类型以泛散模糊型为多见,占重度哮喘患者组的58.3%(7/12),中间型占25%(3/12),易扰型和谨慎型各占8.3%(各1/12),另三型则无。中度哮喘患者组的神经类型分布以中间型居多,占50%(29/58);其次泛散模糊型占32.8%(19/58);稳定型、易扰型、谨慎型、灵活型分别占6.9%、5.2%、3.4%、1.7%。轻度哮喘患者组的神经类型中以易扰型为多,占44.4%(16/36),其次为中间型占25%(9/36),稳定型16.7%(6/36),谨慎型8.3%(3/36),灵活型2.8%(1/36),泛散模糊型2.8%(1/36)。经统计学处理,哮喘患者的神经类型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对医学工作者来说,不仅要重视人的生理状况,而且要重视人的心理状况,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综合生理、心理、社会的新的医学模式有利于指导患者建立一种乐意配合治疗的最佳状况,从而提高疗效。近年国外许多学者进行了有关心理因素诱导哮喘和哮喘引起的心理障碍的研究,并对其发生机制作了探讨,主要有神经-免疫机制、神经机制、过度通气、个体定势反应、膈肌的最大随意活动受损、其他等。至今,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尚不多见。

本文应用80.8神经类型测试表和16-PF心理测试法,初步了解到哮喘患者的神经类型和性格特征与哮喘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组106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神经类型为6种,以中间型和泛散模糊型最多见,占本组患者的64.1%;易扰型居次,占18.9%;而稳定型,谨慎型,灵活型较少,仅占17%。重度哮喘患者组的神经类型以泛散模糊型为常见,中度哮喘患者组的神经类型以中间型居多,轻度哮喘患者组的神经类型以易扰型多见。本组106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的16-PF测试心理健康得分在21分以上与21分以下比较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心理健康得分高于21分以上组的患者其焦虑,紧张程度低,稳定性、兴奋性佳。16-PF测试法经过因素统计法系统观察法及科学实验法而慎重确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目前已有法、意、德、中、日等国家的修订本。青、壮及老年人有一定文化程度和阅读能力均可适用。

患者对哮喘的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使许多患者的心理免疫功能下降,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和适当的心理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心理免疫功能及抗病信心,使患者的药物治疗发挥最佳作用,达到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346.

(收稿日期:2011-07-14)

上一篇:右美托咪定对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患者拔管应激... 下一篇:谷氨酰胺双肽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