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语感培养为手段发展思维

时间:2022-08-17 11:40:23

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语感培养为手段发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体会,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等观点,以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语文课程在致力于形成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倡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是根据新课程编写,国家首批通过审查的五套初中新课本之一,目前已在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份使用多年。和传统的人教版课本相比,苏教版语文课本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活动中强调实践、体验、对话、探索,可以说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下面笔者通过几年来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结合新课程标准来谈一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特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主义教育内容,不仅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更凝结了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学习语文知识,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比如苏教版收录的朱自清的《背影》这一经典散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使学生将文中父亲对儿子那质朴无私的爱联系到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告诉学生们,人的内心世界的差异决定了人是高贵、高尚,还是平庸乃至卑鄙。使学生在学完后,打破旧有观念,建立新的认识,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身边的社会,重新建立、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标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缺乏教学民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应正确把握教学双方角色,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主线,师生互动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依据学习目标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地有机融为一体,还学生应有的学习空间和权利。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学习的环境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教师越俎代庖过多的精讲细读,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仅是墨守成规的平庸之辈。教师一味地退后作观众,学生得到的仅是知识的皮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世界观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学生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索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在教师主导意图下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苏教版教材比较注重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设计中提供的文字资料,也不再是要学生被动地记忆、接受,而是为学生的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提供辅的知识支持。针对相关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演讲、辩论、交流读书心得、诗歌朗诵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们的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

三、在充分利用教材基础上超越教材

苏教版语文教材内容新、分量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不能适应新教材的特点。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需要进行取舍或者延伸其他内容。在进行教学时适时补充社会信息让学生感受社会变化的节奏,领略生活的五彩斑斓。比如臧克家《有的人》的教学,通过对鲁迅战斗而伟大一生的介绍,讲授作者的爱憎感情,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之后,可以联系到雷锋同志“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光是为了吃饭”,来告诉学生人的生命的真谛在于努力追求。教材的价值在于能作用于学生充分发展,在于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更可以超越课本内容篇目,补充延伸鲜活内容。同时,对于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精心选择篇目进行教学,对于有的篇目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四、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文学史会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见解,甚至不同的读者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发现。比如在《天上的街市》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并不怎么好,理由是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并没有诗中写的那样自由、幸福,所以应该改一改,大家觉得如何改才好呢?学生热情高涨,分头讨论,一一展示了自己的改写作品,然后让大家和原作相比较,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样的思考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本中所感悟到的,是他们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阅读才能感悟的。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从无疑处质疑。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潜能。

五、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加强感情投入,不断总结科学的方法和经验,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确保初中语文教学的顺利成功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周荣贵.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J].跨世纪(学术版),2009,17,(3).

[2]田明亮.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教材体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1).

[3]梁金连.浅议初中语文创新教学[J].科教文汇,2009,(17).

[4]黄汉明.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四川文理学院报,2007,(Z1).

[5]陈诗智.苏教版初中语文活动体验课模式探究[J].语文学刊, 2008,(4).

[6]李文华.试谈新课程初中语文创新思维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Z1).

(戚培培 卞酉霖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心中学 225117)

上一篇:找一个优点给孩子 下一篇:问题式阅读教学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