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经济法保护

时间:2022-08-17 09:09:08

浅谈我国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经济法保护

摘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交易方式,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为供需双方提供快捷交易的同时,也使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手段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了如对消费者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退货权、求偿权、隐私权等权益的侵害。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传统交易方式下侵害消费者权益因素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再现,但更重要的是由电子商务本身的性质引发的新问题造成的。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护消费者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电子商务 消费者权益 保护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现状

1999年以前,中国互联网的先知们就开始建立B2C网站,致力于在中国推动网络购物。但这种做法在当时遭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质疑。从1999年底到2003年非典来临之前,网络购物在我国发展缓慢,甚至到了停滞状态。SARS的出现,使中国网上购物获得新生。在非典的袭击下,被困在屋内的多数人,选择了网上购物。这期间,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上订货、送货上门”的方便,同时开始接受并参与网上购物。非典过后,人们网络购物的热情不减。以当当网和卓越网经营低价格、标准化的图书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为代表的中国B2C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市场基础并快速地成长。随之,淘宝网和易趣网两家C2C网站也随之兴起,并在交易额上后来居上。

2007年是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年,C2C电子商务和B2C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都分别实现了125.2%和92.3%的快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公司推出的《2007-2008中国网络购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B2C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43亿元,其中当当以14.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卓越与当当份额差距逐步缩小,达到11.9%,随后是北斗手机网、京东商城分别以9.7%和8.1%位列第三、四位;2007年中国C2C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18亿元,其中淘宝网的交易份额占比达到83.6%,由于TOM与易趣合资处于磨合期,因此2007年整体成交状况并不理想,拍拍网成交额首次超越TOM易趣,以8.7%的交易份额位居第二。据艾瑞咨询公司预计,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及百度等新进入者对市场发展的拉动,网络购物市场将继续保持95.0%的高速率增长。考虑影响未来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的因素,总体而言利好因素更多,影响也更大,因此艾瑞咨询预测至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060亿元。

二、我国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经济法保护现状

目前,我国没有对网络消费者保护制定专门的规范性文件。遇到相关案件,只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对网络消费者给予与传统消费者同等水平的保护。

(一)消费者的安全权

安全权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最重要的权利,在其第二章“消费者的权利”中第一条款即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安全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产品质量法》第26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2、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做出说明的除外;3、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以上规定目的在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害,同样应当适用于网络消费者。

质疑网络购物的安全性是很多欲参加电子商务而又迟迟不着手网络购物的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具体而言,电子商务中侵害消费者安全权最主要的形式是网上支付的安全性问题。

(二)消费者的知情权

消费者的知情权,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同时,在《产品质量法》中对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的真实性也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对于传统交易方式中的消费者的保护是有效的。但是,网上交易中,消费者无法实际查验商品,也无法直接询问商家,其购买决定完全依赖于经营者的单方信息披露。而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商品信息不全、虚假广告、网络欺诈和非法传销等都在侵害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此的保护力度不足。

(三)消费者的选择权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条规定,消费者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网上交易拓展了交易渠道,对于消费者来说其选择范围更加广阔。但是,在网络消费中,出现了新的侵犯消费者选择权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强制要求接受有关条款,强制链接、浏览,强制接受付款方式。

(四)消费者退货权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包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该规定不包括“犹豫期”,因此,其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相对较弱。因为,在犹豫期内,消费者可以无条件解除合同或退货,而依据该条规定,只有存在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约定的前提下,消费者才能够行使相应权利,并且,行使权利也未必即能解除合同,很有可能仅要求经营者修理或者更换不合格的商品。

(五)消费者的求偿权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产品质量法》也规定,产品出现法定情形并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消费者可以要求销售者赔偿损失。然而,在网络交易中,网络消费者在受到损害时,会遇到很多现行法律难以解决的新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找不到真正的侵权方。经营者为了交易方便或其他原因,有时会提供多个网站和网络名称,而且这些网站往往没有进行注册登记,这就导致经营者在实施侵权行为后,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难以找到现实中的经营者,使消费者的求偿权难以实现。2、难以取证。由于电子数据易被修改,在电子商务中经营者在发现侵权行为被追查时,往往利用技术手段修改或毁灭侵权证据,使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难以确定,甚至根本就无从取证。3、难以认定侵权责任。电子商务涉及多个环节,消费者权益被侵害,往往不是某一个环节造成的,各个环节之间的扯皮使侵权责任认定难度增加,阻碍消费者求偿权的实现。4、异地管辖使侵权赔偿难以落实。电子商务突破了地域时空限制,在实际交易活动中,有时一笔电子商务可能涉及到几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求偿权就可能受到立法差异、管辖权限等方面的阻碍,而解决这种跨国纠纷的成本是很高的,这就使很多消费者放弃了求偿权。

三、我国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经济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为了保障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完善我国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经济法保护制度。

(一)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修改

依据我国的国情以及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可先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修改。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增设“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专章。在这一章中,针对现有该法律中不适应保护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内容删除或者修改。例如,就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知情权的实现问题,可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经营者的各方面信息披露义务,并且对于披露的形式和要求也可以做出具体要求。使消费者可以清楚地了解经营者的真实信息、资质证明、经营情况以及信用情况等相关资料,以利于他们在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再如,可在该法律中对消费者的退货权保护制度中加入一个合理的“犹豫期”,该期限可以借鉴现有的国际相关立法和电子商务实践情况来确定。

(二)制定专门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修改是为了解决目前实践中的一些无法可依而又急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专门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部新法律要结合电子商务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参照我国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时应与国际立法接轨,以有效地保障网络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退货权、求偿权等权利。

另外,在该法律中应加入对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制度。隐私,亦称个人生活秘密,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公开或为他人知悉的秘密,如个人日记、个人私生活、财产状况等。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在传统的消费方式中,商家一般很少询问消费者的姓名、年龄、地址和收入等,故而消费者隐私的保护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由于电子商务的特殊性,网上侵权行为类型复杂、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这就给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其中,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就是较为突出的一项。目前我国关于个人隐私,只有学理解释,尚无明确的法律界定。我国的《宪法》、《民法通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都没有设立隐私权。而欧盟已于1998年10月通过了《隐私保护条令》,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于2000年宣布将在本国制定全面保护数据的法律。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者的隐私权正处于危机之中,我国在此领域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加之人们对隐私权问题的认识还有许多误区,以及社会上广泛存在着各类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和现象,因此在制定专门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就必须充分认识在我国实施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法律中进行明确规定。

上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内蒙古利用外资的成就及发展现... 下一篇: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