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在合作中提升兴趣在PK中培养

时间:2022-08-17 06:39:44

成绩在合作中提升兴趣在PK中培养

合作和竞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小组合作还是一线教师普遍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所有这些,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开展组内互相合作和组间竞争。学生在小组内牢牢地树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同意识。

六人合作小组在我校已开展近十年了,有不少是名存实亡,没大意义。究其原因是组内成员没有更新,细则一存不变,组长没有加以恰当的引导,评价机制跟不上等等。

针对上述原因我今秋是这样做的。

一、选聘组长,组员,制定竞争机制,形成合力

根据班级特点制定评分细则,对学生的学习、纪律、日常行为规范和卫生等由分管班干部负责,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每位学生按4:3:2:1的比例进行评分排序。把最优秀七人征得本人同意后定为组长,把余下的分为A、B、C三个层次和起来就是A1、A2、B1、B2、C1、C2。在七个组长中也排上序。按犁地式一一选择,最后余下两三个人无组的,就是教师关心的对象,由我来认组长。小组安排好后就是小组循环PK,一一对应。(A对A,B对B,C对C,一三六,二四五七组同层次循环PK)在学习、纪律、日常行为规范和卫生上每赢一次奖励一个小五星,输者不奖不惩。每周以小组为单位评出周优胜小组,周优胜个人。由班委评出先进组长。后进组为领先组集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或送个小礼物或唱首歌,说几句激励的话等等。这就要求小组的每一成员不仅必须自我努力,还必须密切配合协作、互帮互助、互相促进,从而促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促使其自主发展,发挥了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很大程度上也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活动中发挥小组长的积极带头作用,营造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对于优胜小组和优秀组长进行不同形式的奖励和表扬。通过这项实验的开展,可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互助合作的氛围,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与自觉性不断增强,组长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组内的合作意识与组间的竞争意识得以充分发展,有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二、合作技能的培养教师要先引导

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难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提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告诉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提出;遇到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当然,这些技能和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最开始课程容量不大,但学生掌握的效果要好。这要长期培养,仅靠课堂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当然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优秀的学生不愿意合作,认为“我是优生,我帮助别人要浪费时间。”此言差矣,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被动听讲,知识的记忆率是5%,阅读是10%,视听是20%,演示是30%,而参与讨论能记住50%,参与实践能记住75%,有一种学习方式能记住知识的90%,那就是“教授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何况,你教会了别人,不仅赢得同学的感谢,最终受益的还是你自己啊。“瞎子和瘸子,要到达同一个地方,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瞎子背起瘸子,瘸子指引着瞎子,两个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合作。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力的三大参照。合作学习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

三、座位的安排

现在教室大部分学生座位分八个大组,学生坐在位置上时都面向讲台。我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动,每个大组的前、后共6位学生作为一个小组,每组A1,A2坐在每排三人的中间起个核心力量,在学习、纪律、日常行为规范和卫生上起个引导监督,提醒作用。同时也要记载对手组的奖惩情况。

四、组长的职责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六人小组中自荐一个作为副组长,协助组长分工:①分工准备材料。新教材中有许多探究性活动,还有课题学习,它需要准备一些材料,如在立体图形(正方体)的展开图中准备8张正方形硬纸片,剪刀、胶水、颜料色,没有这些材料,课堂没有办法开展活动,这些工作由各小组长落实。②数据收集和信息反馈。在一些实践活动中,需要收集数据,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为了提高效率,往往采用组长负责收集,负责反馈方式进行,如“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一节,实验中抛掷硬币并记录数据,我要求组长分工,专人负责统计数据。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然后组长代替小组作总结性发言。③帮助学困生,共同进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能力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要求组长关注学困生,及时给予帮助,6个人一起进步。

五、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利用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教学基础内容时我会先让同学们合作交流几分钟,用性的语言说看哪些组的敢应战,一般会叫B或C层的学生来做。即使有少量组的成员不敢应战也会在本组成员的鼓劲下,参与进来,针对这种情况,若遇到困难,我会说你能有这个勇气一定证明你不错了。此时若是小问题我就直接给他点拨。若是大点的问题我会让他本组人主动上来帮忙解决。对于难度较大的一般会让A类学生来PK。前后黑板同时演板若个别不敢上来的,我说你也可以叫一个助手协助共同完成,同时我还会说到:“欢迎各位高手来到PK的舞台,这将是一场高手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在针尖上摆擂台,比的是精细和勇气。是在飞机上放茶瓶――高水平的比拼。若不会做的同学在下面讨论交流,或者看看他们谁做的好,他们是怎样思维的,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想,我会不会想的比他们更好,或者问问自己为什么没想到,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的求知欲,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用说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我们教师也从中解放出来。

上一篇:创新缔造威多福品牌 下一篇:生命也许起源于100亿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