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者”的反叛

时间:2022-07-18 05:12:25

摘要:“80后”写作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有着复杂的因素和自身的特点,文章就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分析其为何反叛,如何反叛以及反叛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从而对这一写作现象进行更加深刻地解读。

关键词:“80后”写作;青年亚文化;反叛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23―02

“80后”写作作为一种在21世纪出现的新的写作现象,从美国《时代周刊》始为大家所关注。2004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把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作为了其亚洲版的封面,并且把她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4人并称为“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而且还将他们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于是对于“80后”这一创作团体的讨论就蔓延开来了,分别对其命名、包含的范围、文本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但是始终没有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直到2005年江冰发表的《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从网络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的角度对“80后”写作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梳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才开始有了转向,大家开始从文化的视角关照这一特殊的写作现象。本文就从青年亚文化角度来分析隐藏在其背后的复杂的因素。

首先,80后写作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活动,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质,成员是由八十年代后出生的青年组成,著名评论家白烨就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代际上的定位,须满足以下四点:

1.指出生并成长于大都市的青年人,即城市里的“80后”;

2.一般指出生于中产阶层以上,相对富裕家庭的独生子女,即独生子女的“80后”;

3.具有现代消费观念,融入时尚生活的青年人,体现出都市消费文化的精神,即现代消费的“80后”;

4.乐于接受新媒体,在网络空间中自由穿行的青年人,因此1984年至1989年出生的“80后”,因为他们的青春期与1999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普及的互联网保持完全同步,即新媒体的“80后”。

不仅成员特殊,而且他们写作题材大都以青春校园为主,因此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这就形成了一个小的团体,从文化角度来讲,就形成了一个青年文化群体。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最早在学术上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在其著作《美国社会脉络中的年龄与性别》一文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青年文化是由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与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冲突。青年文化强调放纵无羁的生活方式、抗拒成年人对他们抱有的期望和约束。”由于青年文化具有与主流文化相对立或相分离的文化特征,因此一直以来都被划入“亚文化”的范畴来进行研究的,这即是青年亚文化一词的来源。因此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讲,80后写作属于一种青年亚文化,他们以写作的方式来寻求一种身份的认同,进而与主流文化对抗,形成团体特殊的文化特征。

这种身份认同的诉求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与对抗。例如作为“80后”写作代表的韩寒就是反叛的代表,他的作品一开始就是以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开始的,这不可不谓之勇敢,因为在《萌芽》举办的新概念大赛之前,中国的语文教育制度确实存在问题,并且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是却没有正面提出,而韩寒作为一个中学生,不仅在作品中提及了这一问题而且还给出了犀利的分析,《穿着棉袄洗澡》中对应试教育制度进行了抨击,“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对全才和专才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在作者看来,时代更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穿着棉袄洗澡”的人才。《毒》中的反叛则更加大胆,讽刺覆盖了社会中的各类现象,《一定要保持中国特色》中对中国足球加以讽刺,对中国队的战术和防守总结出了几点“特色”,战术上:善于打边路,善于打小范围配合,善于在传中的时候踢在对方腿上,角球准确度高。防守上:善于联防,后场空球能力好。这种看似褒扬实则贬义的写法,更加深了讽刺度。《通稿2003》则针对学校中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描写,包括教师、恋爱、军训、各类学科、干部、招生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胆而犀利的分析,讽刺了校园中存在的各种弊病。韩寒的批判可以归结为一句:“中国的教育是比较失败的教育。”因此给了中国教育有力的一拳。虽然不可否认韩寒的一些批评有些偏激,甚至有些刻薄,但是还是反映了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暂时不谈别的,单指这种批评的举动,在当时就是一种大胆的反叛,因此韩寒一时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紧随其后的是郭敬明,但是他没有韩寒批判得尖利,而是柔和的反叛,他主要是对“文理分科”的不满,他在自序传小说《爱与痛的边缘》中说道:“理科就像我的右手,文科就像我的左手。我吃饭写字用右手,但翻书打牌却习惯用左手。”舍弃任何一个对于“我”来说都是不忍的,但是“文理分科”的制度又必须实行,无奈只得选择理科,在这期间我经受了巨大的心理煎熬,我虽然选择了理科但是并不快乐。另外,作品中还涉及到了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危害:天天桌上卷子满天飞,老师天天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假期以各种理由被当做了补课期,文体课完全被文化课所替代。相比之下,郭敬明对教育制度的反叛相对温和,没有激烈的批评和抨击,只是简单的记录和反映,表现的情感也很含蓄,更多的是无奈后的惆怅。“80后”写作中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反叛的人物就是春树。在《北京娃娃》的扉页介绍里,春树自称“热爱摇滚,热爱朋克精神,热爱诗歌,热爱小说,热爱鲁迅”。她的作品以”残酷青春“著称,描写青春期的活力与哀伤。但是其中的情感经历和生活体验是那样的残酷。而且春树在《北京娃娃》中用敏感的笔触写到了一个14岁女孩的心路历程,打扮中性、爱摇滚、吸烟、开放、经常跟男孩子混在一起,夜不归宿等等,一切我们认为的坏女孩的各项条件,基本上都具备,因此,美国《时代周刊》将其与“垮掉一代”相提并论。这种种行为无不预示着对整个时代对于女孩定位的反叛。一般意义上我们会认为,青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美好的,但是春树恰恰相反,向我们展示了青春的残酷,“另类的青春”,正如春树所说:“我的初三是甜蜜的、红色的、破碎的、莫名其妙又昏头昏脑,非常具有戏剧色彩。我有许多专属于初三那年的朋友,过了初三,他们就统统不见了。他们只属于我那永远长不大的初三。”正如以上所说的,春树用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另类”的青春,这种叛逆精神可见彻底,在2006年春树在接受《中华读书报》采访时说道:“我觉得叛逆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我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总结一下,就是要永远忠于自己的理想。”

以上三位“80后”写作的代表作家分别用自己的方式来反叛主流文化,虽然反叛的力度、角度不同,但是大家的指向都是清晰的,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团体内部的亚文化圈,形成了一种身份的认同。用这种方式来与主流文化抗衡。这也就使主流文化对他们产生关注,进而了解他们的心理和诉求。

从“80后”写作的反叛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反叛对象都与自身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不论是教育还是日常生活,而且我们还可以解读他们的心理,作为新一代,生活时代不同,文化环境不同,但是不代表物质上优越了就没有了精神需求,“80后”写作正是告诉我们青年人也是善于思考的,而且有着自身的各种诉求,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摆脱“失语者”的状态,成为一个真正的时代者。

[参考文献]

[1]江冰.80后文学与“80后”概念[J].文艺争鸣,2008(10).

[2]于文秀.当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韩寒.韩寒五年文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5]春树.北京娃娃[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上一篇:在大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 下一篇:跨时空传递香味的妙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