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文本解读的质量

时间:2022-08-17 03:28:32

提高教师文本解读的质量

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把握。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常见文本解读质量不高的现象,这往往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理解肤浅、含糊甚至偏颇造成的。以下拟结合具体案例作些分析。

(一)浅读文本

人教版有一篇课文题为《绿色蝈蝈》,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时,对文中的一些语句作了改动,让学生比较课文原句与教师改动过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第一组:A.有时我甚至看见蝈蝈追蝉,而蝉吓得飞掉了。B.有时我甚至看见蝈蝈非常勇敢的纵身追蝉,而蝉则惊惶失措的飞起逃窜。

第二组:A.蝈蝈要是叫得更响亮一点,就更好听了。B.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以上两组语句中的B句都为课文中的原句。教师让学生比较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本文语言传神、修辞贴切”。

事实上,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记录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其对于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乃至死亡的观照,无不渗透着人文情怀。《绿色蝈蝈》的人文价值,主要就在于它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读到“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我们触摸到的是一种怎样浓烈热切的感情?上面的案例,却只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纯粹技术层面的解析,而没有关注支撑着语言文字的内在的思想情感,让满含深情的语句仅仅贴着所谓“语言传神、修辞贴切”的标签冷冰冰地在学生眼皮底下滑过去了。这便是“浅读文本”的一种表现。

(二)漏读文本

我们期望老师都能成为文本的“知音”,引导学生尽览文本之妙。可我们仍然遗憾地看到,不少阅读课存在着“漏读文本”的情况。举个例子――

苏教版初中教材中有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许多老师在教学此文时仅仅引导学生关注伽利略的生平和精神,而没有引导学生去体察此文构思的精妙,这便是一种对文本的“漏读”。

这篇文章,先对伽利略发现并用实验证明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展开了描写,接着转入快节奏的叙写,先后记叙了伽利略孩童时代、学生时代、工作期间的科学研究情况,最后写他用实验验证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由行文的思路便可看出,作者意在突出伽利略作为近代实验科学创始人的“实验”精神,并强调这一精神贯穿伽利略的一生。

事实上,本文的行文构思之妙还不止于此,下面是从文中摘出的四个句子:“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空闲时,他用自制的仪器进行实验”;“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这几个句子过渡穿插于对伽利略孩童时代、学生时代、工作期间、斜塔上实验的叙写中,从这几个句子我们不难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竭力表现和赞美的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实验精神。

很多老师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缺乏思路意识,构段与谋篇都存在很大缺陷。其实学生作文上的不足,与缺乏阅读教学的滋养有着很大的关系。鲁迅先生曾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阅读教学本应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以引导学生汲取文本蕴含的写作营养。但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的阅读教学一贯注重对文本“思想意义”的挖掘,而对于如何“写”,尤其是对于文本如何“组织”、如何“结构”的思路研究,严重不足。

(三)误读文本

误读文本的一种常见情况是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出现偏差。我们知道,“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我们也知道,在很多问题上,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一种结论,提倡多角度探索事物本质是完全正确和十分必要的。为此,新课程教学格外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然而,实际教学中却有部分老师对此产生了曲解,将阅读反应“个性化”、“多元化”异化为随心所欲的思维,甚至是脱离文本的“胡思乱想”。比如《行道树》一课的教学,学生粗略一读,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发问:“读了本文,你想到了什么?不要紧,想到什么都可以。”于是答案果真“丰富多彩”: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还算差强人意,说“要增强环保意识”就近乎说笑了……这样的解读,怎能算是对作者主观意旨、文本真正内涵的切实把握?如果这样也算与作者(文本)“对话”,其质量之低显而易见。

误读文本的另一种常见情况是对文本教学价值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如有的老师执教《绿色蝈蝈》,让学生收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蝈蝈习性的资料,其实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和体会法布尔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对文本的教学价值把握不准的表现。

当然,文本解读的常见问题远不止上面所说的这些,比如还有解读高位化、低位化、碎片化等等,在此恕不一一展开。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形式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我想,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上多下苦功,以确保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上一篇:浅谈新时期互联网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下一篇:敢问作文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