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下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时间:2022-08-17 02:10:34

生命教育下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摘要】阐述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分析生命教育视域下职业精神养成的内涵,提出了加强医学生生命教育,培养医学职业精神的途径: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教学体系,高等医学院校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通过通科轮转实习增强医学生生命体验,完善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

【关键词】生命教育;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命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可是,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患之间开始出现信任危机,一方面的原因正是部分医务人员对于生命的漠视,亵渎生命的神圣。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也体现了人性的本质。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不仅包括教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也包括医疗救助和医患沟通与关怀。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客观需要,对促进祖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卓越医生”,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成为现代主流医学模式,“卓越医生”已逐渐被大家所熟知。现代不仅包括临床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养,还包括为患者提供优质人文体验的能力。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提出“医学知识”、“临床技能、“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同为医学生核心技能。医学要求其从事者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精神,尤其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教育。

1.2缓和目前紧张医患矛盾的利剑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社会媒体报道伤医案层出不穷。毋庸讳言,当前医疗环境并不理想。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之时,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同样刻不容缓。医学是人民生命的最后保障,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根基。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教育,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水准、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3促进医学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汇聚,医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元、不确定性、盲从性和矛盾性等特点。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学生择业受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影响,往往表现为功利性强,这与救死扶伤的初衷所违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医学生的的困惑彷徨,信念不断动摇。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承担起推动祖国医学发展的重任。同时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医学品质、人际交往能力,无疑增加了个人竞争力。

2生命教育视阈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

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对于生命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陶清提到,生命教育是以实际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研究对象,生命教育初始价值目的设定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1]。刘小勤认为生命教育内容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生命价值教育,体现维护患者权益的人本性原则,受教育者情感参与的体验性原则,爱岗敬业的职业性原则及职业素质养成的终身性原则[2]。简言之,生命教育是从教育角度揭示生命的宝贵和价值,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也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初始价值追求。新时期的医学职业精神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将病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具体来说,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表现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2.1尊重生命

维护人类生命的神圣,应该在保证生命质量的前提之下,彰显生命的价值。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并不是通过无条件的存在来体现,如遇到现代医学无法救治的患者,应根据病人病情和生存质量、家属的意愿和经济承受力等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治疗、维持治疗,甚至放弃治疗。不管采取任何措施,都应该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愿。

2.2关爱生命

不是对抽象意义上生命存在的关爱,而是对现实存在个体的关切与爱护。在现实接触诊治病人中,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体验,切身感受患者忍受疾病的痛楚,除了急于改善患者疾病的诊疗手段,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灵的抚慰与人性的呵护。

2.3珍惜生命

医生要明确对患者、家属及社会负有的责任,医生的诊疗措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家属的负担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

2.4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3]。敬畏生命,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贵,对生命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油然而生。敬畏生命同时也要敬畏死亡,尊重自然规律。当面临死亡的时候,应该勇敢的面对,死亡是生命终点,因此才赋予了生命特殊的意义。

3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医学生命教育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注、生命质量的保证、生命尊严的维护。在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必不可少,而生命教育作为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维度,却在现实中普遍处于边缘弱化地位。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大量医学专业课程而忽视了职业精神培养,有的则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理科出身的医学生有明显重医轻文的的偏向,选择人文课程只是为了凑足学分,等等。由此可见,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问题急需解决,而生命教育可以作为突破口,围绕其探索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3.1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教学体系

要实现生命教育目标最直接有效地途径就是开设相关课程。独立开设课程,配置师资,虽然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但势必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增加院校运营成本;同时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尚浅,教师经验不足,势必导致课程流于形式。现阶段深入挖掘现有课程,可操作性更强。首都医科大学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和第二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课,并在进入临床后开设《医德修养》必修课。自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一直负责《医德修养》课程教学,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良好。课程形式多样,除了常规授课模式,还组织同学们参加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分组实践活动,角色扮演,亲身参与真实感;天安门观看升国旗活动,感受爱国情怀;模拟医患沟通表演,重现场景时才感到自身知识欠缺;教师自述身边实例,生动感人。以上课程作为载体,渗透进入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融入生命观教育、伦理思考、死亡教育等内容,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守护职业精神。

3.2高等医学院校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

鉴于医学生职业特点,生命教育仍要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发挥其渗透作用。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上。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解剖课课前向遗体默哀,向“无语良师”学习到对生命的敬畏;实验课上,对动物实施麻醉,无痛操作,计算苏醒的时间及时安乐死,以减少动物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伦理课上讨论现代医学技术的伦理问题;进入临床医院实习时亲身体验医患沟通的技巧,体会医务工作者现实中承担的生命责任。

3.3通过通科轮转实习增强医学生生命体验

通科轮转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实践阶段,生命教育当然也离不开这一阶段的突然。从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可以切身零距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理论学习阶段的生命感悟得以升华。在妇产科经历孕妇怀孕十载,一朝分娩之痛,感悟生命的珍贵与来之不易,加深珍惜生命的理解;在儿科,面对无法用语言表述病情的幼小患者,以及患儿家属急切焦虑的心情,深感医患沟通技巧的重要;面对肿瘤病人,同样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细致的沟通,安抚绝望的患者及家属,在现有医学技术仍不能治愈的疾病面前,保证患者生命质量和医者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医学生最能体会“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誓言,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内化为崇高的职业精神,督促在行医生涯中用行动来践行生命誓言。

3.4完善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

传统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存在较多弊端,例如:只重视评价的结果,评价过于外在化,从而导致生命教育流于形式。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应该建立在四大原则上,即人文性、互动性、实效性、全面性[4]。第一,人文性是构建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发点,传统的评估体系过于机械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生命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实现认知领域的拓展延伸[5]。科学的评估系统应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学生为本。第二,互动性指多方面的互动。现实条件和情况是在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互动反馈才能及时调整策略。以往的评估体系里,课程、教学、评价界定分明,各个环节相对静止。增加三者的互动,才能科学的构建评估体系。第三,实效性是评估体系的重要落脚点。对于生命教育的实现程度要有特定的评价指标,以达到生命教育制定目标,满足教育主体的需求。生命教育要最大化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促进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第四,生命教育评估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四大原则相互影响与制约,为使整体发挥最大作用,需要统筹兼顾,全面设计。自北京天坛医院开设一系列德育课程以来,理论、实践、专题讲座并行,而生命教育的评估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思想的提升,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除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也占有较大比重,包括教学评价,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4小结

生命教育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密不可分,医学高等院校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在职业素质养成中的重要意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和评估系统,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性,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与内涵,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结合我院多年临床德育工作经验,生命教育应通过课堂授课系统化和理论化,通过设立医德修养课程,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同学们系统学习了医德基本理论和规范,通过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帮助同学深入理解医患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同时采用医患沟通模拟训练和临床实战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同学反映普遍较好,但仍需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清.生命关怀论纲[J].江淮论坛,2009,(3):82-88.

[2]刘小勤,罗平.生命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J].医学人文教育,2012,33(1A):59-60.

[3]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孙岳兵,周俊武,鲁良.论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学报,2015,14(6):107-110.

[5]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叶玉梅 许蓉 王磊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育处

上一篇: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如何与七年级数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