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时间:2022-08-17 01:32:00

浅析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随着科研单位经济活动的日趋活跃,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笔者从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及评价体系、审计过程、审计方法、审计成果等方面,浅析了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难点,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难点对策

科研单位科研活动及经济活动的日趋活跃,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笔者结合近年来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尝试对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及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现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先后出台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第二稿)等,但在具体操作方面尚缺乏系统的审计工作准则和标准。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一定程度上依赖其职业判断,引用法规时工作难度较大,难以准确地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容易造成审计结论的偏差,增加了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包含了财务审计、法纪审计和绩效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综合性很强,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目的、要求尚没有统一、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审计评价尺度难以把握,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增加了审计评价难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风险高

经济责任审计多由组织部门委托,审计的对象均为组织人事部门决定,由于很难预测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的时间,不能列入审计工作计划内。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较广,而审计时间要求往往比较紧,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的责任,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审计内容时间跨度大,事项多,审计依据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完善中,加大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难度。特别是任期换届时人事变动的批量性,在短期内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手段滞后,方法不科学,审计矛盾多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背景下,科研单位经济来源,经济成分呈多元化特征,内控不完善、执行不力现象大量存在,信息失真、暗箱操作等等行为造成审计环境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目前常规的审计尚停留在财务账项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阶段,手段较为单一、落后,实际中风险导向审计还运用较少,审计人员难以发现那些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隐蔽性强的违反财经法规和纪律的行为。受审计成本限制,审计人员有时被迫放弃了一些审计程序,或审计方法本身选用不当,导致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利用财务审计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刚刚起步,远远落后于财务会计信息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审事又议人,直接涉及干部的切身利益,审计部门与审计对象矛盾更为直接。审计实施中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处理,审计部门与审计对象的意见不可能完全一致,有时审计对象提出各种理由拒绝在审计签证单上签字,甚至直接找上级领导“讲客观”、“要说法”。而且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往往层次高,掌握一定的权力,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下审上”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由于权力不对等的尴尬和审计手段的软弱,审计中手下留情的多,审计质量不高。

(四)审计结果运用较差,重视不够

审计结果运用主要是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工作范围,客观上造成了审计与结果运用的分离。审计部门要应付过多的审计项目,没有运用好审计结果,虽然工作上付出很多,但是收效甚微。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低,“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审计结果报告滞后。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出现脱节,审计的任前把关作用难于落到实处,导致离任审计只能起到一种事后公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和使用干部往往是“审归审,用归用”,年初组织部门下计划,年底将审计结果报告归档一存了之。审计结果的不公开不透明,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对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二、改进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和健全法规和评价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加快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为了使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操作有章可循,《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及操作办法有必要尽快出台。审计实践中有时会遇到科研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且由于客观原因难以整改的,比如:科研项目立项预算的不合理问题、管理费规定比例太低问题、科研经费结题未结账等问题,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应正确把握政策界限,客观地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国家相关部门反映,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健全和完善相关管理法规,使之科学合理。

建立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系统的经济指标体系,定量分析,应与组织部门协商,细化的指标要与经济责任的具体内容相关,不同类型不同体系的指标,与财政指标结合,突出各自的侧重点,形成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门的文书格式,以有利于评价考核,更具可操作性,比如建立管理控制类指标:到位科研经费、科技开发创收、成果(含品种、论文等)、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等,较为准确反映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二是根据经济指标体系合理划分定性等级制,比如实验室建设、财政专项绩效等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定性等次,并相应与干部考核管理挂钩。通过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和经济责任的界定。

(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1、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计划性管理和加大任中审计力度

(1)人事部门应在每年年终前提出下一年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让审计部门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加强离任审计工作的计划性,做好审计前准备工作,有效避免因集中、临时审计带来的审计质量不高的问题。

(2)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常规审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常规审计成果,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先根据实际情况,为在任的领导干部建立档案。在常规审计时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进行日常的资料积累,做到资源共享,既可避免重复检查,又可作为今后领导干部离任时任用的重要依据。

(3)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实施审计,将一部分任务交由审计中介去完成,注意加强审计质量的监督,利用其审计成果,以发挥审计组织的整体合力,缓解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

2、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正确把握评价范围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管理特点有所侧重:研究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院属企业、经济实体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则侧重于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不能仅依据表面现象,要关注潜亏和短期行为,在把握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进行界定。对非审计事项不应作评价,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最好能同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使被审计单位心悦诚服,真正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3、多管齐下,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1)加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关注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环节,多进行实质性测试,避免审计资源不足产生的风险。

(2)调阅有关重大经济决策的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及任期内制定下发的重大经济政策性文件,关注被审计对象任期内亲自决策的重大经济事项,检查其执行和贯彻国家经济政策情况。

(3)账面审计与调查紧密结合,广开视听门路,召开集体和个别座谈会,关注材料及群众举报线索,将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及廉政规定的行为为审计切入点。

(4)坚持用数字化带动信息化,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的能力。积极推进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跟踪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5)坚持多交流沟通,多换位思考,争取被审计单位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解,客观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性质和特点,配合审计人员的审计“体检”工作,发挥审计工作的“免疫”功能。

(三)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成效,确保不流于形式

应结合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探索运用审计结果的方法和途径,把审计结果和推进党的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纳入领导干部反腐倡廉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通报有关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作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内容进入干部档案,审计评价结果可以列入所、处长任期及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作为下年度经费安排的依据,使其真正成为考核、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

总之,“十二五”时期对科研单位的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创新转型,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为科研单位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长志.任中审计的难点和对策. 中国审计报2010.10.20. 第483期

[2]黄宁清.对科研单位化解经济责任审计矛盾的思考 会计之友2009,(8)67

[3]刘家义. 在2010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陈洪玉.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 云南大学学报2008,(3)126

上一篇: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集团公司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