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时间:2022-08-17 01:19:51

劳务派遣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摘要】近年来,我国通过劳务派遣方式灵活就业的劳动者数量不断增长,因劳务派遣而发生的侵犯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纠纷层出不穷,不少企业甚至将劳务派遣作为规避劳动法上雇主责任的有效手段加以利用。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制度有一定的规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劳务派遣 劳动者权益 权益保护

劳务派遣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起初并没有全国性的专门法律来规范劳务派遣,在2008年1月1日起实行的《劳动合同法》专设一节对其予以规定。然而,在实践中,劳务派遣用工状况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状况令人堪忧。

一、劳务派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劳务派遣最早起源于美国,然后在西欧和日本出现。简单而言,劳务派遣是一种用工方式,通常由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派遣协议,然后由劳务派遣单位将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派往用工单位,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的指挥和管理下提供劳务服务。按照黄越钦的观点:“从法律关系之角度考察,派遣公司与派遣劳动者、要派司之间,所形成之法律关系,符合民事法中所谓涉他契约中利他契约之法理,因此在德国与奥地利即分别从此种法律结构出发,制定法律予以规范。”作为三角结构的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相当复杂,因此现实生活中一旦因其发生纠纷,处理起来就会相当棘手。如王泽鉴所言:“为保护劳工,劳动基准法修改民法上的契约自由原则,以具强行性的劳动契约,取代了民法上个人主义的雇佣契约。”

二、劳务派遣存在原因的分析

1.我国对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定不足

《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特别规定”的第二节为“劳务派遣”。从形式上看,我国关于劳务派遣制度的规定是比较完整的,仔细分析后发现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学者指出,“纵观我国《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务派遣的规定,从法律规范的形式上任意契约规范较少,而强制性法定规范较多,应当说对劳务派遣经营单位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缺乏资格准入、行政许可、业务范围审查、业务变更报批等程序的劳务派遣形同脱缰野马,任意发展、无拘无束,甚至出现物业公司经办人力派遣的事件。”因此,现行《劳动合同法》虽然对劳务派遣作出规定,但这一规定仍然显得粗糙,一些应当加以具体规定的内容在这部法律中都没有予以体现。

2.相关劳动法律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如果法律没有得到实施,那立法的意义与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可以说,立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制定的法律得到实施。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仅仅有法律,而没有相关制度的保障,那么法律的实施就是空谈。造成相关法律没有严格执行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司法机关与法律监督机关对法律的执行与监督力度不够这一法律原因之外,用工单位对法律的故意规避,及政府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等,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更为重要的社会性因素。少数地方政府为追求当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往往在执法时对存在违法现象的一些大公司和大企业有“保护“现象,在劳动监察部门对违法企业进行查处时,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会主动出面为这些企业“说话”,目的是为了不影响这些企业继续向当地政府缴纳高额利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相关法律在实践中难以真正施行。

三、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对策

对我国而言,要结合具体问题和特定背景寻求解决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一)法律规制:立法与司法并重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并且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规范。通过法律对劳务派遣的规制,来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是非常必要的。而法律的保障,不仅仅在于立法,也在于司法,两者不可偏废。对于劳务派遣公司市场的混乱,应该有更完善的法律予以规范。 关于劳务派遣公司的性质、准入条件及业务范围等要有详细的规定。 如果问题是因法律的不明确所导致的,那么就应该对现行法律加以审慎地修改。 很明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的事物与形势会不断涌现,因此,法律不能一成不变。但法律又不能“朝令夕改”,法律也需要稳定性。司法层面,则要确保法律的“实效性”,确保法律所允诺给劳动者的救济。尤其是对于那些无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司法机构应当为其提供专门的法律援助,以此来保障他们的权益。

(二)社会规制

1.社会组织方面,提高劳动者间的“组织化”水平。

如果劳动者们不能凝聚成一股力量,那么就难以应对处于强势地位的劳务派遣公司和要派单位。显然,分散的劳动者个人很难与实力强大的“雇主整体”相抗衡。因此,劳动者们只有形成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2.市场因素方面,平衡好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冲突

一方面,劳动者需要就业和获得更多的权益保障;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获得发展。因此,平衡劳务派遣中所存在的各种利益的冲突是非常关键的。当然,这不是仅靠一部法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通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协商机制以及其他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3.政府及社会监管方面,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监督

在利益面前,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用工单位,指望它们依靠单纯的自律(主要表现为强调企业的道德操守),而主动承担起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责任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强化对这些单位的他律,增强对它们的社会监督。加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好监督作用。

劳务派遣制度的存在是有一定价值的。它既可以满足企业弹性用工的需求,又可以带来一定的就业,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如果实现了良性发展,劳务派遣制度造就的就是一种“多赢”局面。因此,在呼吁法律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的作用,或许这才是明智而务实之举。面对我国众多的谖衽汕补ぃ只有多种保护措施并用,才能真正实现对他们的有力保护。

参考文献:

[1]李立新,郭洋.劳务派遣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J].社会科学家,2009(01).

[2]曹可安.劳务派遣管理概论[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董保华.劳动力派遣[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许虹.我国劳务派遣及其法律规制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孔洪涛(1996-),男,汉族,河北新乐人,河北大学,本科在读,法学专业。

上一篇:提高女大学生网络创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下一篇:小学校 大“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