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时间:2022-09-24 09:07:07

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综合素质教学部,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摘 要: 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由老百姓创造,俚趣横生,生动形象,口语化强,使用广泛,是一种草根文化,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反映了内蒙古西部地域文化。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方言 晋语 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关于歇后语,《现代汉语词典》(6版)的解释为: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半部分像谜语,后半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于全有《P于歇后语的内涵及特点问题》一文概括歇后语的特点为:意义的后实性;风格的口语性;结构的双合性。在书写中,歇后语两小句之间常用破折号分隔。内蒙古西部方言存在大量的歇后语,研究程度还不够,所见的内蒙古歇后语资料主要是地方文化学者,在编纂内蒙古地方志资料、方言资料过程中对歇后语做的搜集整理,截至目前还没有专著出版。歇后语作为地方文化和方言研究的重要语料,对了解一些地区的风土人情、地方文化很有价值,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年轻一代受普通话影响越来越多等原因,歇后语的使用在逐渐减少,对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的研究显得很有意义。

一、方言歇后语的文化特征

(一)反映了草根文化的特征。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由老百姓自己创造、自己使用,反映了草根文化,主要来自日常生活,来自底层。用口语化的、贴近生活的语言和语料而成的歇后语,带着普通老百姓的烙印。例如厕所里的名言: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厕所里面跳高――过粪(分)。这些歇后语很俗气,带着深深的乡土气息,一般在口语中使用,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中很少用,算不上“阳春白雪”,反倒像“下里巴人”,不过俗有俗的好处,听起来不费力,甚至会让人忍俊不禁。

(二)反映了语言游戏的特点。内蒙古西部方言俚语中有许多调侃、挖苦、警示的内容,有语言游戏的成分。例如:“半夜想起朝南睡――想起哪出是哪出”,批评别人不做规划,想干什么干什么;“玻璃上的苍蝇――有光明没前途”,讽刺别人没有前途;“坟塬上的耗子――吃鬼”,讽刺别人显摆;“裤带上别个死耗子――假装打猎的”,讽刺别人“能装”;“老奶奶上鸡窝――奔蛋(笨蛋)”,说别人是笨蛋;“耗子掉了面瓮了――一看一个白瞪眼”,批评别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些歇后语听起来妙趣横生。歇后语创作主体是老百姓,他们可能没有特别高的文化,但是生活阅历丰富,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歇后语,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不少乐趣,使得许多不可言传的事情、深奥晦涩的道理简单通俗地表达出来。他们把歇后语视作一种语言游戏丰富生活情趣。人们通过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使得交际中充满俚趣,但又能说明问题,使对方明白。从语体风格看,方言歇后语更加口语化,更加形象生动、充满趣味,在调剂语言生活、丰富交际的趣味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交际中用歇后语,虽然有时有讥讽、挖苦、警醒的意思,但是对方不会生气,在诙谐友好的气氛中,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不伤和气。

二、歇后语与方言

(一)歇后语中运用了方言词汇。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由老百姓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反映了地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语言生活,增强了交际的趣味性、生动性、通俗性,是先民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在创作的时候使用了内蒙古西部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本方言区的人能够听懂,而其他方言区的人听起来则比较困难。通过方言歇后语交流,增强了“乡音”的吸引力,也使交际更容易明白。如:黑老鸹死了八年――嘴还硬着呢;菜盘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吃上山药跑肚――拉圪蛋了。“黑老鸹”指的是“乌鸦”;“扎猛子”指的是“翻跟头”,“拉圪蛋”指的是“闯祸了”,这些词语都是内蒙古西部方言词,其他方言区的人们听起来难以理解。

(二)歇后语中利用了方言语音。谐音双关是歇后语常用的修辞。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谐音不是按照普通话发音谐音,而是按照内蒙古西部方言的发音。如:剃头不蘸水――甘肃。“剃头不蘸水”,就是“干着削”,“削”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发音为[?揶y?藜?揲],“肃”发音为[?揶y?藜?揲],“削”和“肃”谐音。又如:厕所里开拖拉机――烦死;厕所里面拉电灯――找死。内蒙古西部方言大部分地区s、sh不分,所以“死”、“屎”两字同音,利用方言语音特点,使得歇后语更具方言味。

(三)使用了方言地名。方言歇后语中使用了当地地名。如:准格尔旗的海红子――大小也是个圪蛋;后山的天气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东风压倒西风――东胜。“海红子”、“圪蛋”是方言词,“海红子”是海棠的一种,“圪蛋”本意是“蛋形物”,这句歇后语中的意思是:“大小是个东西”。内蒙古西部区以阴山为界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靠南,比后山温暖,后山则风大寒冷,天气变化大。准格尔旗是鄂尔多斯市下辖的一个旗;东胜是鄂尔多斯市的市政府所在地。准格尔、后山、东胜都是内蒙古西部地名,歇后语中使用地名会使交际更加亲切,拉近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三、歇后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一)歇后语与农耕民俗。中国有着漫长的农业社会史,中国农业人口曾经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内蒙古西部的百姓很多是明清以来走出口外垦荒的农民,他们走西口带来了家乡的方言。之所以走西口是因为在农耕社会里,没有土地就难以生存,于是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口外开荒种地,可以称之为“明清之际的西部大开发”。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所以语言生活也与农业社会息息相关。农村的语言生活非常丰富,在歇后语中得到了反映:

1.歇后语与家禽、家畜、鸟虫等。如:贱蛤蟆掉羊圈――招毛没毛,攒粪没粪;老母猪领儿――来几个算几个;老母猪上树――大有进步;公鸡放屁――没多大雄气;背朝手进鸡窝――不捡蛋(不简单);癞蛤蟆踢飞脚――想露露花腿腿;二大妈叫鸡――咕不得咕(顾不得顾);公鸡哈料子――兜展了;半夜拉驴――溜鬼;驾辕骡子扭屁股――挪挪对对不上套;马高蹬短――上下两难。以上歇后语中出现了贱蛤蟆、母猪、公鸡、驴、骡子、马等与百姓农耕息息相关的词,通过这些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鸟虫等做比喻进行说明,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生活。

2.歇后语与农具。如:耗子拉木钎――大头还在后面;狗粪叉掏屎――硬手。木钎、粪叉是农民常用的农具,语言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歇后语中用木钎、粪叉,反映了农具的使用情况。

3.歇后语与农作物。如:麻秆挑水――承担不起;刺苗遇到枣核――针锋相对;荞麦皮喂牲口――不是好料。麻秆、刺苗、荞麦皮等都和农作物有关。人们用自己农耕中的作物做喻,说明道理,能够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二)歇后语与礼俗。“童男童女掉水里――衣服湿了架架不倒”,童男童女是丧葬中的纸作,用纸张糊成的童男童女的模样,掉到水里纸湿了但是支撑的架子是高粱秆做的,不会湿;“棺材里露头――死不要脸”,人死了会装殓入棺材,但是被装到棺材里了还把头露出来,意思是死了不要脸,语义双关,另一层含义为“死不要脸”,是詈辞。

(三)歇后语与饮食民俗。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不少歇后语运用了与日常饮食有关的内容说明道理,很接地气,简单明了。例如:风箱板隔锅盖――冷气一受热气一受;白吃果子――嫌酸;地皮菜遇上闷森森雨――抖的锡展;豁牙子啃西瓜――尽道道;黄河下豆面――碗大汤宽;面条子不熟――欠煮;锅盖揭早了――生的;雀头炒菜――尽嘴;馅饼抹油――白捎;水缸里刮台风――无影踪。“抖的锡展”比喻很舒服,很惬意;“道道”指的是啃西瓜留下的牙痕。以上歇后语中出现了“锅”、“果子”、“地皮菜”、“菜盘子”、“西瓜”、“豆面”、“面条”、“锅盖”、“馅饼”、“水缸”等和饮食相关的词汇。这些都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用的器物,常用的饮食,反映了内蒙古西部饮食文化。

(四)歇后语与服饰民俗。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皮裤没毛,就是棉裤太薄);数九寒天穿裙子――美丽冻人(美丽动人)。让晒盼鞑康厍地处北疆,天气寒冷。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根据《乌兰察布盟志・气候》中记载:乌兰察布最冷一月份平均气温-13℃~-17℃。全市冬季极值为四子王旗的-39℃。寒冷期(日平均气温≤0℃)大部分地区从10月末开始到翌年3月末4月初结束,长达五个月。冬季风速大,大风日数多,并经常有冷空气入侵。这么漫长的寒冷天气里,穿着自然丰富,种类分得也很细致,如:内蒙古西部人们的裤子,有打底裤、秋裤、二毛裤、棉裤、毛裤、皮裤、单裤、线裤、绒裤、护膝等多种,从名称上都可以一窥内蒙古西部裤子的分类。歇后语用了皮裤、棉裤、裤子来做比喻,贴近生活,容易理解,是内蒙古西部服饰民俗的反映。

四、结语

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中不可或缺,丰富了人们的语言生活和语言素材,活跃了人们的交际,使得语言表达更生动、有趣。但是应该注意到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因为记录少、整理少,挖掘少,很多歇后语已经消失,年轻人已经不怎么使用,需要方言学者和地方文史专家搜集整理、传承、保护。

注:

语料来源:孙荣编著《鄂尔多斯汉语方言集锦》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李景泉《清水河方言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胡云晖著:《敕勒川方言俗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3年;语料提供人:章晟、任国华、胡鹏飞。

参考文献:

[1]马国凡,高歌东.歇后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1983(7).

[2]乌兰察布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乌兰察布盟志[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8):30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1439.

[4]于全有.关于歇后语的内涵及特点问题[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西部方言与文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JSY16511。

上一篇:王国维《人间词话》“出入”说释论 下一篇:人乎?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