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皋兰方言歇后语例释

时间:2022-08-31 03:25:35

内容摘要:皋兰方言歇后语生动活泼,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皋兰人的生活情趣与语言创造智慧,是皋兰方言里一种定型的语言形式。本文主要分析了皋兰方言歇后语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生产生活特征和风格特征。

关键词:皋兰方言歇后语时代特征 地域特征 生产生活特征 风格特征

皋兰方言是皋兰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活化石,皋兰方言里面的歇后语更是堪称生活的镜子。皋兰方言歇后语生动活泼,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皋兰人的生活情趣与语言创造智慧。它一方面传承了皋兰人民的文化积淀,具有比较深厚的乡土意蕴。另一方面,皋兰方言歇后语具有生动诙谐、表现力强的特色。在日常生活中,皋兰人民善于使用歇后语,从而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富有幽默感。这种语言形式能发展到今天,又为广大皋兰人民群众接受并喜爱,表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特征。

一.皋兰方言歇后语的时代特征

皋兰方言歇后语在自身个体的产生或消失上体现出时代特征。皋兰方言歇后语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它反映的物质文化、意识形态、人的主观精神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在词汇的气质、内涵、色彩、构成方式等方面与时代血脉相通。

例如:

老鼠钻进风匣里――两头子受气

这句歇后语来自五六十年代皋兰人民的农村生活实践。风匣也叫风箱,是一个长方形的木头盒子,用两根长长的木杆做推拉杆,中间有一块用鸡毛勒成密封的木板,再加上两头的阻风活门,中间做一个突出的出气口,推拉起来发出“呱嗒、呱嗒“的响声,用它吹着煤火就可以炒菜做饭,甚至还能用来烧炭打铁,制作各种工具。由于风匣是一头进气,另一头排气,所以老鼠要是钻进风匣就是两头受气。现在转喻一个人夹在两个人中间说好话,却两方面都讨不到好,都受气。

学堂门上的枣儿水―――尽是哄人的

这一皋兰方言歇后语究其由来,还得从卖枣儿水这种古老的职业和小吃谈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前,每年春夏季节,皋兰有一种卖煮红枣串和枣儿水的小吃。此种职业为小本生意,投资较低,又不怕折本,只要批发来几升干枣儿,将干红枣洗净加一些有甜味、镇咳、祛痰、解毒等功能的甘草同煮,即可挑到街上叫卖。叫卖的地点多在街头闹市、学校门前、庙会等热闹处。这种档次最低的枣儿水,因成本低、售价廉,故受到儿童和贫民的欢迎,特别是干渴难耐时,花上几分钱,就可买到一串煮红枣外加一碗枣儿水,边吃枣边喝枣儿水,透心的甜凉,无比的爽快。

“卖枣儿水”者,本来就是为生活所迫,而从事这种被人瞧不起的职业,加之消费对象多为儿童和穷苦人,故也好对付。只要你买上一串枣子,除配送的一碗枣儿水外,还可应消费者的要求,再添加一勺枣儿水。有时枣儿水少了,就兑上凉水充数,这就是皋兰人所说的“当面搀水”,喻以假充真、哄骗人的伎俩。皋兰人的惯用语“卖枣儿水”的由来就出于此。随着时代的变迁,皋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延续多年的卖枣儿串及枣儿水这种小吃和职业已销声匿迹了,但是人们以“卖枣儿水”来讽刺那些以假充真、哄骗人的行为,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许多新的歇后语应运而生,反映了现代人的幽默和通俗,体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带有浓郁现代色彩。比如:

你屎壳郎上电脑桌――冒充小鼠标着呢嘛

你甲克虫上铁轨――冒充装甲车着呢嘛

在这些皋兰方言歇后语中出现的“小鼠标”“装甲车”,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这些变化,都不同程度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皋兰方言歇后语的地域特征

皋兰地处甘肃中部、兰州市北部郊区,地势山川相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物产丰富,农作物有小麦、洋芋、糜谷、玉米、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油料、黑瓜籽、软儿梨、冬果梨、白兰瓜、桃杏、百合等。特殊的地域环境产生了特殊的歇后语:

例如:

山里的黄羊――没数儿

皋兰县周边山大沟深,是黄羊活动的区域之一。黄羊的体形纤瘦,但比藏原羚和普氏原羚大,也略显粗壮。黄羊栖息于半沙漠地区的草原地带,偶尔到高山或者峡谷地带活动。因黄羊性喜群栖,集群的时间比较长,移动的距离和范围也大,一般随着牧草的生长情况而游动。尤其在秋季,各个黄羊家族汇集成一个大群,有时可以多达数千只,浩浩荡荡地进行迁移。由此现象,有了此歇后语的生成,多用来形象地比喻多得数不过来的事物。

喊雀儿的不管驴吃糜子――各管各

“雀儿”指麻雀。“糜子”是一年生草本第二禾谷类作物,糜子碾成米,称之为黄米,或小米。皋兰农村各地种植大量的糜子、谷子,每到秋天糜谷黄了的时候,总有成群结队的麻雀来偷吃,若无人看护,麻雀过后,一地的糜谷几乎成了空壳。有老人讲,生产队的时候,某人被派去到地头哄赶麻雀,一头叫驴跑到地里偷吃糜子,他全然不管,生产队长找他的麻烦,他说:“我是你派去赶雀儿的,你又没让我管驴吃糜子!”这则歇后语由此形成,意在嘲讽那些做事死板硬套,不知变通的愚昧之人。

豁牙子吃西瓜――尽走道道

皋兰方言中“豁牙子”就是指牙齿掉了一个或几个,牙齿不全的人。“走道道”指少了牙齿的豁牙子在啃西瓜时,就会在瓜皮上留下一道道的痕迹。“走道道”指做事不靠实力,而是通过歪门邪道和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

三.皋兰方言歇后语的生产生活特征

皋兰方言歇后语产生于皋兰人民的生产生活口语中,所以大部分歇后语带着皋兰人民浓浓的人情风俗味道。戴草帽,吃锅盔、吹唢呐等都是皋兰人民所熟悉的人情风俗、风味饮食,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关注的对象的不同,思维联想亦丰富,由此形成了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带有生产生活印记特征的歇后语。

例如:

戴的草帽子打的伞――二凉

皋兰人农忙季节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常戴着草帽以遮阳避暑、使人凉快些。在艳阳天里出门打伞也是避暑纳凉。但是,有人戴上草帽又同时打上伞,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更凉快些,但这副行头打扮却过了头,滑稽可笑,成了周围人的笑柄。人们称其为“二凉”,意思是嘲笑他的傻样儿。在皋兰方言中“二凉”也叫“夯壳”。指一些脑筋转不过弯来的二愣子。此歇后语比喻某些人做事过了头,没掌握住分寸,从而成为众人的笑料。

瞎婆娘烙馍馍――不看火色

皋兰方言中的“烙馍馍”指的是烙一种叫“锅盔”的饼。“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皋兰城乡居民喜食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满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小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酥黄,内瓤松软爽口,能久放,便携带。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家做饭烙馍馍的多为妇女,皋兰方言中称之为“婆娘”。

此歇后语是说瞎了眼睛的妇女烙锅盔的时候,看不见所烙的锅盔的火色如何。此歇后语转喻一些做事懵懂的人。看不懂事情发展的苗头和情势,也叫“不看火色”。

提着唢呐丢盹里――把事没当事

丢盹指:打盹,瞌睡。拿着唢呐:借代过红白喜事时所承担重要角色的人。吹唢呐是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皋兰农村广为盛行。这句歇后语便是在皋兰的民间传统文化中应运而生,形象生动,指代鲜明。吹唢呐的人如此重要,却在办事中打盹。转喻应承了别人的事情,却不放在心上,思想懈怠,没有认真去做。

四.皋兰方言歇后语的风格特征

皋兰方言歇后语流行于群众的口语中,因此口语色彩浓厚,通俗易懂、自然朴实、生动活泼又含蓄幽默。皋兰方言歇后语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话实际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自发创造的,从一开始它就自觉地带有劳动人民的风格。

例如:

狼吃天爷――没处下嘴

“天爷”指的是上天,带“爷”表示对上天的一种敬畏之情。皋兰人在口语中常讲道“土地爷”“灶王爷”都含有敬畏意寓。“狼吃天爷”一方面喻指一个人自不量力,妄想做违背自然,违背常理的事儿,结果是“没处下嘴”。另一方面喻指一些死脑筋的人做事时,在方式方法上欠缺,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做起。

狗娃子卧在粪堆上――充大狗

“狗娃子”在皋兰方言中指小狗,“子”表示对小狗的爱怜与喜欢。小狗卧在粪堆上,远远看起来像一只大狗。此歇后语转喻小孩子佯装自己很懂事,很能干的样子在做事,大人见了,无限怜爱欢喜地说:狗娃子窝在粪堆上,还充大狗着呢。

另指一些能力不强,水平有限的人,倚仗外在的物力、人力,虚张声势,狐假虎威,有意夸大自己的形象和能力,使别人产生一种视听错觉,影响正确判断,实际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石板上尿尿――点点子多

皋兰方言中“石板”指大而平整的石块。“点点子”指尿液飞溅在石板上形成的多而密的小印痕。转喻一个人的诡计、坏主意多,意为贬义。此歇后语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的鬼主意、坏点子很多,像尿液溅落在石板上形成的印点一样。

月里娃害眼――瞎了

皋兰方言中的“月里娃”指初生的婴儿。“害眼”指患有眼疾。瞎了,一方面指眼睛瞎了,另一方面也指事情办坏了、不好的意思。刚出生的婴儿本来抵抗能力弱,又患了眼疾,可谓雪上加霜。转喻事情糟糕透顶了。

癞蛤蟆跳礓窝子――找着挨锤锤子哩

礓锤子、礓窝子:指去皮或捣碎东西的石锤和石臼,一般为石头制成,现在也有铁质的。皋兰人日常生活中,礓锤子、礓窝子用于将少量颗粒食品、调料等物去皮或捣碎的工具。礓窝子盛物,礓锤子捣砸。癞蛤蟆不识趣,偏要跳到礓窝子里,那落下来的礓锤子就要使癞蛤蟆一命呜呼了。

此歇后语转喻一些人明知去做某些不义事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但还是不听劝告,一意孤行,那就落着个挨礓锤子的悲惨结局。

提的茄子进厨房――谋算(蒜)着哩

皋兰方言中“谋算”指谋划。皋兰人的饮食中,有一道菜为“蒜泥茄子”,此处的“谋算”即为“谋蒜”之谐音。转喻一个人表面上在做某件事情,实际上是另有企图,另有阴谋。

这些歇后语的前一部分不少是描绘现实生活的事物,材料来源涉及到各种事物、人物、动物、植物、鬼神和各种器物,都是劳动人民特别热悉的,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幽默生动的口语特征明显。

参考文献:

[1]马宇.江津方言歇后语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夏雪峰.歇后语的风格色彩[J].龙岩师专学报,2004(02).

[3]王道元.皋兰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10109)

魏红梅,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魏菊芳,甘肃省皋兰县白崖小学教师。

上一篇:以普拉斯和翟永明为例论中西女性诗歌 下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