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对教学秘书的人本管理

时间:2022-08-16 11:11:58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对教学秘书的人本管理

[摘 要]人本思想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高校教学管理,而对教学秘书的人本管理却鲜少有人问津。本文拟关注这一弱势群体,针对教学秘书不受重视、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晋升难等非人本化的现状,提出了树立理念、营造氛围、实施激励、健全体制、提供机会、理清出路等人本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教学秘书;人本管理

人本是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是将人放在核心位置,重视人的多层次需求和全面自由发展。这一思想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高校教学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本管理已颇受重视,而对教学秘书的人本管理却鲜少有人问津。本文拟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着力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中对教学秘书的人本管理问题。

一、对教学秘书管理的非人本化现状

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层实施者,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具体操作教学行政事务的管理,在高校教学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沟通信息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教学秘书不受重视,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晋升难,这些非人本化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秘书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

1、不受重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教学管理队伍重要成员的教学秘书,其工作量不断增大的同时重要性也日显突出。但是人们对教学秘书工作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教学秘书在基层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领导和教师对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与科学性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秘书工作就是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什么人都能干,该做什么、怎么做都由上级安排,不需要动太多脑筋,并且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对教学工作没有多大影响。[1]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在院系教学秘书人员的配备上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甚至有些在岗的教学秘书还是编外人员或者兼职教师,流动性比较大。加之缺少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必要的激励机制,且高校对于教学秘书的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教学秘书缺乏专业发展的空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秘书队伍的健康发展,并直接导致了教学秘书队伍的不稳定。

2、任务重、压力大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教学秘书的工作压力加大,心理负担加重。教学秘书的工作几乎涵盖了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范围广、项目多、内容杂,既要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还要处理一些突发的教学状况,在工作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要求,又要兼顾教师的情况,更要权衡学校的利益。而在很多学校,一个院系即使有上百名教师和上千名学生,也仅仅配备一名教学秘书,加班加点往往成了家常便饭。高强度工作在引发身体劳累的同时,极易导致心理不适,这些不适通常表现为:平凡岗位引发的自卑心理;繁杂工作导致的疲劳心理;不受重视引发的失落心理;不被理解导致的抑郁心理;害怕出错引发的焦虑心理;缺少规划导致的迷茫心理;政治待遇、利益分配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造成的不平衡心理……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释放和缓解,久而久之就会使教学秘书的职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3、待遇低、晋升难

教学秘书忙碌在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对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享有较高的劳动报酬、政治待遇和发展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教学秘书的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从待遇上来看,教学秘书的收入普遍偏低,他们每天埋头于繁杂的事务,业绩却难以量化,往往得不到认可和重视,从而造成了与教学科研人员横向比较中的收入差距。从晋升上来看,教学秘书的职称和职务均处于劣势:教师系列工作量不够、科研成果不足,管理系列表现机会少、政绩不突出,晋升之路屡屡受挫,上升空间处处受阻,从而造成了工作任务重与价值体现轻之间的强烈反差。从发展上来看,高校普遍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教学秘书却很难获得进修深造、出访考察、业务培训的机会,从而造成了原本缺乏系统管理知识的教学秘书们倍感前途渺茫,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满足的同时与高校其他人员的素质差越拉越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教学管理的整体质量。

三、对教学秘书人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了消除上述障碍,保证教学秘书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教学管理的稳步、健康运行,笔者认为应围绕人本这条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完善对教学秘书的管理。

1、树立理念,营造氛围

高校教学管理中,应树立“人本”理念,尊重教学秘书的人格、重视教学秘书的工作、关注教学秘书的发展环境。①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权利。只有当他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得到充分尊重时,他才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应尽的职责。树立“人本”理念,第一步就是要给予人文关怀,使教学秘书的人性得到完善发展,凸显其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肯定成绩,包容失误,给与权力,增强教学秘书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使其切身感受到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在为高校教学管理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②教学秘书是战斗在基层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沟通联系着教务处、院系、教师和广大学生,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以人为本,就要充分认识教学秘书的重要性,重视教学秘书的选拔和培养,肯定教学秘书的作用和业绩,完备教学秘书的体制和考核,提高教学秘书的地位和待遇。用优惠政策吸引人,用激励政策留住人,用支持政策发展人,从而稳定教学秘书队伍,保证队伍的整体素质。③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教学秘书面对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工作的内外环境比较宽泛,他们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环境――充满着尊重、理解、信任等人文精神,萦绕着团结、进取、奉献等工作气息,积淀着高品味、大和谐、人情味等文化底蕴。这样的环境,降低了角色冲突带来的消级影响,教学秘书们可以怀着快乐的心情工作,因为他们的价值会得到关注,他们的合理需要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实施激励,健全体制

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不是要取消管理,不是要取消规范,也不是要取消制度。相反,人本就是要健全与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能力、业绩等紧密联系的各项体制,尤其是要建立赏罚分明的考核激励机制。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詹姆斯说过:“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奖励和惩罚是两种最基本的激励措施,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基于此,高校教学管理中应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这一机制充分考虑到教学秘书对尊重的需要、对平等的关注和对发展的追求,从规范教学秘书的从业资格入手,明确教学秘书的行为准则,完善考评教学秘书的各项标准,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等,以实绩为依据,形成明确的考评指标体系。

对照考评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学秘书之间开展岗位争优活动,奖优罚劣,优上劣下。对工作认真、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业绩突出的教学秘书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管理能力突出者可提供晋升机会;而对那些在工作中应付了事、不负责任、管理能力差、推诿扯皮的教学秘书应给予一定的处分和处罚,不适合这一岗位者可调换其它工作。运用精神和物质等各项有效激励,增强教学秘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调动教学秘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其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绩效。这样不但可以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的良好氛围,还可以形成教学秘书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内心体验,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教学质量水平的大力提升。

3、提供机会,理顺出路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以人为本,就要关注教学秘书的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成绩、乐趣和满足,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①职业准入,把好源头。职业准入,要求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上岗,其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强其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对教学秘书实行职业准入,要求教学秘书在上岗前必须经过系统严格的培训,对岗位职责、工作范围、工作任务、目标考核等有明确的认识,具备胜任教学秘书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利于从源头上把好关,从而有效保证教学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②在岗培训,提升素质。高校对教学秘书不但要使用,还要培养,要将教学秘书的培训、深造、交流纳入师资培养计划。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辅导、进修深造等形式,让教学秘书们系统地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职业素养;通过观摩学习、研讨交流、出访考察等形式,让教学秘书们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扬长避短,结合自身院系实际探索出优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此外,学校还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学秘书积极参与各级教改教研项目,以理论研究推动教学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③生涯规划,促成发展。学校应为教学秘书设计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使教学秘书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岗位、职业发展等建立较为完整的概念,从而激发其自觉向明确的职业目标努力的动力。并且在科学有效地对教学秘书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在评优评奖、薪酬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为教学秘书提供相应的机会,实现工作付出与工作回报的合理平衡。[2]

综上,人本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本质体现和必然选择,而对教学秘书的人本管理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教学秘书的工作是平凡、琐碎,也是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我们应从人本管理的角度,正视对教务秘书管理的非人本化现状,并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寻求解决对策,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刘丽华.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邓新荣,高务龙.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10,(5).

[3]王碧,汤晟.人本化管理高校教学秘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

[4]姚美红.试探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本管理[J].湖南社会科学,2006,(1).

[5]周鹏.刍议人本管理思想视野下的高校教学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6]王青.浅谈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人本化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12).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XJG1132)

作者简介:刘建凤(1980 - ),女,山东莱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充分挖掘潜力,搭建知识与能力间的桥梁 下一篇:刍议中学生物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