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务用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2-08-16 08:32:19

浅谈公务用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企业规模得到长足发展,交通工具日新月异,公务、生产用车在各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务用车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公务用车在管理和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制度,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用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公务用车;公车管理;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119-02

一、公务用车和生产用车的区别

所谓公务用车,通常是指作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活动的重要交通工具,在保障相关人员顺利高效进行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公务用车可以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公务消费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所谓生产用车,一般是指企业直接用于生产的车辆。一般指可以承运货物或可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客货车辆,包括大、中型或其他客、货车辆等。

一般企业中车辆本身不明确区分是否是公务用车,只是在用途上分为公务用车和生产用车。在企业中,一些车辆在用途上难以区别为公务用车和生产用车。为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同一车辆有时参加公务活动,有时从事生产活动,难以明确区分为公务用车和生产用车,不可能规定一部分车为公务车,另一部分为生产车,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资产闲置。

二、公务用车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缺乏完善、统一的管理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务、生产用车在各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汽车的档次也在逐步提高,款式不断更新,车型不断增加。对此,全国各地自行制定了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但由于这些规定大都是行政机关自己制定的,不能对公务用车提供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性保障,造成了公务用车配置随意性较大,出现了公务用车急剧膨胀的现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相关企事业单位发出规定,严禁使用不符合要求、超编、超标公务用车。然而,因为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公务用车缺乏合理配置。合理配置用车要考虑方方面面情况,车辆定编既要保障工作效率还要满足需要。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单位不考虑超编问题,擅自增加车辆,同时还存在违规借用、租用和购置账外车辆现象,造成车辆经常闲置,浪费了公用资源,滋生了腐败问题。还有部分单位因为车辆少,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国家虽然对公务用车配备标准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在目前公务用车配备方面,仍然存在着相互攀比、严重超标的现象。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曾先后下发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从排气量到购车价格均有规定,同时规定,党政机关原则上不配备越野车,确因特殊需要的,可配备国产越野车。但在现实中各企事业单位各种类型超标车并不少见。

3.监督不到位,公车私用屡禁不止。公车私用现象的根源还是管理力度不够,缺少社会监督和检查。虽然相关部门已经明确指出,各级单位公车严禁私用,但是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却视而不见,把公车当做自己的私人用车,参加聚会、出行的代步工具等。据调查,为了舒适体面,有一些部门和单位相关人员采用各种变通手段坐上了超标车,置法律与规定于不顾。

4.企业车辆增长迅猛,造成国家、企业成本逐年增大,社会交通道路压力增大,大城市空气污染加重,PM2.5超标。这种非理性的车辆增加,不仅造成企事业单位费用成本增加,而且还易造成“”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如果企事业单位在公车管理上不加以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国家的财政负担将会愈发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必将会愈发沉重,道路交通拥堵、环保等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国企公务用车不像政府和国家机关比较单一,国企公务用车情况更加复杂。在企业中有的车辆在用途上难以区别公务用车和生产用车,同一车辆有时参加公务活动,有时从事生产活动,难以明确区分,不可能规定一部分车为公务车,另一部分为生产车。单位公务用车和生产用车一般是混用的,公务用车定编较为困难,不能因为限制公务用车而影响生产用车。现实中,厂矿企业、工程部门、项目建设期的建设单位等部门这种现象较为普遍。

三、公务用车管理的相关建议

近几年来,各企事业单位一直致力于企业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在不断的改革探索中,不断挖掘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善公车使用管理的局面,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1.要从建立完善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入手,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的购置、维修和使用,堵塞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一些漏洞,为公务用车制度的完善奠定基础。

2.相关部门应当制定购置、租用车辆的审批程序,做到严格把关、从严审批,严格预算管理,履行相关部门的权限,对于目前现有借用、超编和账外的车辆进行全部清理。

3.有效推进公务用车市场化和社会化。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最大限度压缩公务用车定编,逐步推进公务用车社会化,发挥社会市场作用解决公务用车问题。可尝试“服务外包”方式,即将公务用车服务外包给有资质的运营企业管理经营,与运营商签订服务外包合同,根据合同的约定,完成公务用车服务。

4.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管理。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是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改革所采用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和党风廉政建设。弊端是公务交通费补贴标准和使用范围难以把握,补贴标准也不好平衡,补贴标准过高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各单位具体情况,按不同标准,实行限额据实报销的方式,这样既可满足公务用车需要,还可减少发生转移支付造成分配不均的情况,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5.建立车辆管理的相关档案和管理台账,把车辆的型号、排量、数量、单价据实记录在案。加强公务用车入账管理,严禁账外配车和借用相关利益单位车辆。严格按照规定更新公务用车,未达到年限的不得更新,不得超标配车或增加豪华内饰。

6.规范公务用车的监督管理。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建立公务用车实时监控平台,加装GPS定位系统,对车辆的行程、轨迹、区域限定进行跟踪记载,定期分析监控数据。统一公务用车标识,从而大力打击公车私用的不文明现象。明确公务用车的使用范围,明确公车必须公用。

7.建立规范化的维修保养制度,通过公开招标等手段确定汽车修理厂,明确维修车辆必须在企业确定的汽车修配厂进行维修,在保证维修质量的同时降低维修成本,为企业和国家节省开支。企业还可以为公务用车绑定加油卡,专卡专用。如此一来,便会大大有利于公务用车的管理,避免虚报、瞒报的现象发生。

解决公务用车管理中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环境制订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以及方案,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逐步推进公务用车市场化和社会化。通过探究公务用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笔者认为,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公务用车制度,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旧有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务用车的改革,真正提高公务用车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上一篇: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慢教育”:一种别样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