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时间:2022-08-06 04:27:36

近二十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近二十年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以期为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和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元分析方法对1994年~2013年近20年来关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报告文献进行分析,并通过采用logistic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结果: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评定量表(SCL-90)评定的无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p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城乡 元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老年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主要组成人群,其身心健康备受关注。研究表明,老年人除躯体功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外,也容易产生焦虑、孤独以及抑郁,甚至绝望等不良心态,进而身心不适等现象。老年人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身体健康。国外有研究表明,心理需求是人的需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心理需求与传统注重物质需求相对应是精神方面的需求。邵南在《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中的精神需求的内容中将心理需求确定为健康需求、交往需求、亲情需求和价值需求以及尊重需求等。关于城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得出的研究结果有一些矛盾之处。大体分为以下三种: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城市老年人;城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前人的研究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这也许与研究数据的代表性、研究变量的单一性有关。采取元分析方法可以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综合分析,增强统计功效。由于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显著的国家,城市和农村居民在经济地位以及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还存在极大的差异,进而也导致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本研究为了分析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对我国1994~2013年近二十年间关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报道的文献进行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

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以及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进行搜索文献相关资料,其中检索年限为1994~2013年,检索主题词为: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等。按照本文所提供的纳入和剔除标本,最后本研究共纳入15篇文献,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样本量一共有3000人。其中纳入标准为:(1)所有文献均为1994年~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分析文献;(2)有研究开展或者发表的年限;(3)具有原始数据的平均值或者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数据的文献;(4)独立病例的对照研究,城市组和农村组。剔除标准:对于重复报告、信息不完整以及无法利用的文献给予排除。

1.2研究方法

1.2.1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变量分析

由于老年人衰老的过程中生理功能的老化将会造成老年人心理功能的老化,同时老年人器官生理功能以及组织细胞功能的下降也必然导致老年人心理功能的变化;另外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将会造成老年人出现特有的心理变化。因此,本研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其一,是从老年人客观的日常活动能力变量进行评定,主要以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为主,主要反映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其二,是从老年人主观心理健康变量进行评定,这里具体使用SCL-90,主要反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三,是从客观和主观结合的综合健康变量进行评定,即自评健康。具体来说,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的评定内容主要包括吃饭、穿衣服、洗澡、室内活动以及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几个方面。其中,上述几项内容老年人均能够独立完成的设定为没有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人员,而将上述几项内容中有一项不能独立完成的老年人设定为有日常活动障碍人员,最终形成二分ADL变量。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老年人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进行分析,任何一项因子分≥3分为有心理障碍。自评健康变量主要根据对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其中结果显示为很好、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好,而结果显示为一般、不好、很不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差(具体内容如下表1所示)。

1.2.2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其二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本研究的健康变量都是二分变量,所以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分析方法主要为二元logistic统计模型,并通过构建多个嵌套模型从三个指标上进行分析。

1.3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城乡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比较

通过对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得知,城市老年人SCL-90无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p

2.2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嵌套模型的多元化分析中,SCL-90为因变量,先考察城乡变量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再逐渐将社会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方面纳入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中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3所示。

通过对上述表3可以得知,城乡老年人的SCL-90变量从模型1到模型4都是显著的,此数据表明在SCL-90健康状态上,农村老年人不如城市老年人;另外从表中的LR值和显著情况可以看出,每个模型新加入的变量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的解释都是有意义的,婚姻、经济地位、经济来源、生病是由谁照顾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最终分析可以得知,自变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不同关系,其中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比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更健康。而年龄性别因素较不显著;经济地位差的老年人心理障碍严重程度较高。经济来源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经济来源为“养老金或者工资”或“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另外,家庭支持情况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与家人同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生病时得到配偶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比其他人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生病时不能到医院及时治疗的老年人比能够及时得到治疗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但是没有显著差异。

3讨论

3.1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际差异

在城乡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多元化分析中,随着逐步加入不同的自变量,在上述模型中,除模型2有增加的趋势之外,其他三个变量系统的绝对值都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情况,如模型1中城乡变量为0.28,而通过逐渐将自变量增加后,模型4中的城乡变量系统则下降到为0.214。此现象说明城乡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差异要比本研究观测的小,这可能跟近年来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关。

3.2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差异

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的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自评健康是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综合评定,而城乡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刚好相反造成的。此外,有研究表明,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增加不健康饮食的风险,也会增加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不佳的感受。也就是说,相比于城市,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会导致农村老年人降低自己对健康状况的评价,导致了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没有有显著差异。

3.3城乡老年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社会支持变量中的婚姻变量与家人同住和社会经济变量中的经济来源、经济地位等几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较好可能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好,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较低,社会支持会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受到低收入或低教育程度的挑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教育程度都相对较低,也就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次,家庭和社会支持、相对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经济安全、和谐独立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要对主观幸福感和成功的老龄化至关重要。农村老年人经济地位较低会造成其主观幸福感的下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3.4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各类影响因素,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健康,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改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命质量,构建完善的社会与家庭支持系统对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深入发现,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对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经济来源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说明经济来源是“养老金或者工资”或“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

心理障碍较轻。另外,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家人、社会的支持能够明显降低老年人孤独感。从上述研究表明,新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应继续缩小城乡差距,从医疗保健、社会会经济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彻底破除二元壁垒。与此同时,国家应给予农村经济支持,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只有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的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才能最大限度减轻老年人对经济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然,社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工作除了加强外部支持外,也需要关注老年人自身的积极资源。这一点,在本研究纳入文献所关注的影响因素中严重缺乏,这些研究都只关注个体自身之外的影响因素,而忽略了老年人自身也是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来源。有研究者通过对老年人采访后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老年人存在的积极理念:幸福在于满足、责任感、顺其自然和积极的自我平衡。因此,可以通过帮助老年人识别潜在的积极的自我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3.5研究的不足

由于本研究只是对近20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并没有对近20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另外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较为粗略,没有具体细分。所以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支持,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评定量表(SCL-90)评定的无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p

参考文献:

[1]栾文敬,杨帆,串红丽.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2,(03):75-83.

[2]Adhikari Ramesh,Jampaklay Aree,Chamratrithirong Aphichat.Impact of children's migration on health and health care-seeking behavior of elderly left behind[J].BMC Public Health,2011,11 (01):143.

[3]邵南.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南平师专学报,2006,25(01):136-138.

[4]孟琛,汤哲.北京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04).

[5]袁立新,曾令彬.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1):33-3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SJB092);南京师范大学青年人才科研培育项目(13QNPY06)。

上一篇:把握好备课四环节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