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8-16 06:31:45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摘 要: 作者针对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及其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总结教学经历、做问卷调查及查阅前人资料等方式,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性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1]

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的应用给授课带来了哪些方便之处?制约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下面进行探讨。

1.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2.多媒体的应用及提高有效性的方法

通过总结实践经验、问卷调查及资料的查阅等方法,笔者对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和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形成了以下几点归纳。

2.1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与普通教学的对比。

2.1.1地理教学案例1

以高一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为例,普通教学中,教师大多只是在黑板上面画几个示意图,然后再讲解一些书面知识,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如果运用多媒体,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2.1.1.1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天气预报的视频(如图2-1.),学生看到之后肯定会感到十分的亲切,求知的欲望也十分的强烈,而且视频中也含有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2.1.1.2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2]

2.1.2地理教学案例2

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图2-2),在进行行星授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一个感官的形象描述,各个星球的大概位置,大小,以及都有哪些特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加深了行星在他们脑海里面的印象,有助于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老师达到教学目的,节省讲解时间。

在有效的时间内,通过简单的视频播放将一节课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较深的印象,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正是老师和学生同时希望得到的一个好的结果。

2.2提高有效性的方法

2.2.1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经历了五个演化阶段:(1)了解阶段,技术是一个问题,不太方便。(2)采用阶段,技术看起来好像有点东西,但优势有限。(3)转化阶段,技术被使用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中。(4)内化阶段,技术成为强有力的学习工具。(5)创新阶段,技术改变教与学。[3]

有效性的实现,最根本的标准就是学生得到了发展(在学科学习方面及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渐实现从“要我用到我要用”的转变。如果一名老师,做出来的幻灯片连他自己都不想看,怎么去要求他的学生去学习?用心地去做一件事情和被动地去做一件事情,二者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转变教师对多媒体的态度,对有效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2.2.2技术应用目的明确

在应用多媒体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与自己预期相反的结果。例如由于课件中动画太多,使大部分的学生注意力完全放在动画上面了,课后,学生脑袋里面记住的只是动画片段,对于主要知识点却是一窍不通。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第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初设定的技术应用目的,由于各种原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实现;第二,虽然在教学设计时考虑了技术应用的目的,但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无意识地疏忽了原定的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目的与效果的不统一会直接导致“目的”的价值丧失,影响技术应用的效果,使得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流于表面。这是关系到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非常重要的问题。[4]

对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在信息化教学之前,反复地琢磨和推敲怎样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有目的性的教学思维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以其实施前后。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充分考虑每一个小的细节问题,合理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案,去掉不必要的累赘,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后,教师可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2.3使用多媒体的误区及对策

通过对身边近30位老师及几个班级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得出了以下几个结果(见表2-1)。一种是觉得自己对多媒体技术没能够掌握,对使用多媒体有一种心理的恐惧感;还有一种是认为没有好的网络资源,制作幻灯片特别费事,而且浪费时间。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另一个方面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避免过于强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注重突出教育为根本、技术为支持的理念。

2.2.4领导的重视度

调查发现,学校领导的认识与态度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的得分都是最高的,同时标准差也都是最低的(见表2-2)。这说明,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学校领导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北京市电教馆潘克明馆长在访谈中指出的那样:“只有领导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才会在这方面投入资金,才会要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5]

以上结果说明,领导因素在有效性当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地位。这应该与中国国情有关,领导说过的事情,大部分下属都会很认真地对待。

3.结语

通过以上对多媒体的应用及其有效性的探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3.1多媒体的应用在教学中,的确带来了很大方便,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形象化的描述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2本文笼统地提出了四个基本的提高有效性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目前所处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水平与所倡导的理想状态还有一定差距。

3.3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有效性如何提高,都不能脱离教学的根本。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

[3]陶玉凤,刘海英.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模式研究[M].宁夏大学学报,2004(5):120-121.

[4]孟琦.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解读与对策分析[M].全球教育展望,2008(1):58-61.

[5]工春蕾,刘美凤.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研究[M].中国电化教育,2005(6):16-17.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中的情、德、理、能 下一篇: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与护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