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生态观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时间:2022-08-16 02:56:48

从现代生态观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而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使其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难题。因此,深刻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探寻当今社会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时代课题。

传统生态观下的“牧童经济”模式

人类只有通过与自然界的斗争去改造自然,才能在自然中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人的本质力量的日益增强,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与自然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先前被自然奴役的对象变为今天统治自然的主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由此滋生起对自然的优越感,从而形成传统生态自然观。

在这种生态自然观下,人们仅仅把自然看作是自己征服的对象,甚至是掠夺的对象,而不能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相互共存、彼此合作的伙伴,因而在传统工业社会中,就形成了如同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哈丁所说的对自然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牧童经济”。它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可以由牧羊人任意放牧的草场,形成由“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线性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发展模式。

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把工业增长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尺度,把GNP(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看作是区分经济发达与否的基本标志,对GNP的追求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唯一目标和动力。现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弊端与缺陷,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人类的自然资源日益恶化,不仅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环境障碍,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们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危及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危及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面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严重后果,人们开始对传统生态自然观和这种“牧童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反思,由此探寻如何建构起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于是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新思维。

现代生态观及其“循环经济”模式

在对传统生态自然观的反思中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战胜与被战胜的单向关系。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与自然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关系中之所以处于主体地位,就是因为人作为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能够正确地认识这种关系,在实践中正确地处理这种关系。人们从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出发,把人类和自然看作是生态系统中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因而人的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不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我们只有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由此形成现代生态自然观。在这种生态自然观下,人们把人与自然看作是相互共存、彼此合作的伙伴,因此人类理想的经济模式,应该是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循环经济”。与牧童经济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自然,崇尚生态规律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它要求以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物资和能源要能够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被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内。它要求生态系统内部以相互联系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形成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

循环经济不但要求人们建立“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经济新思维,而且要求在从生产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倡导新的经济规范和行为准则。首先,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即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一次就了结,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形成的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并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成为无用的垃圾。其次,循环经济要求将避免废物产生作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它把“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作为解决废物问题的基本顺序,即首先要减少经济活动源头的污染产生量,在生产阶段就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然后是对源头不能避免的污染物和废弃包装物、旧货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循环经济中去;最后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的处置。

循环经济倡导的这种新的经济规范和行为准则,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思想进步的历程。首先,它表明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的理念终于被抛弃,人们的思想从排放废物进步到要求净化废物。然后,由于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实质是资源浪费,于是开始进一步从净化废物升华到利用废物。最后,人们认识到利用废物仍然是一种辅手段,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的应该是减少废物。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

自从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制定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它是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在自然观上,可持续发展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确认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人们不能把一时一地的发展视为主要的目的,而是从生态大系统观出发,追求整个地球生命系统的最优化演进,从最广泛、最终极的意义上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资源观上,可持续发展不是把自然资源仅仅当作某种有用的物资,而是把整个自然资源都视为极其重要的资源。社会发展不可能不影响和不耗费自然资源,但要扭转只顾开发不顾保护的传统旧观念,着眼于培育自然再生能力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要依靠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的有用性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减少生产中的下脚料,变废为宝,并努力开发新的自然资源。在效益观上,可持续发展不再单纯地崇拜经济目标,而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主张三者相互促进、同步发展,摈弃只强调一种效益而牺牲其它效益的做法。充分认识到“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经济效益”等新观念的价值,走出传统经济发展的老路,重新认识发展经济的“绿色因素”。

可见,只有循环经济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这方面,德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思想制定了《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对包装物,首先要避免其产生,其次要回收利用,以减少包装废物填埋和焚烧的数量。1996年德国又公布了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把循环经济的思想从包装问题推广到生产部门。它在强烈要求生产中要避免废物产生的同时,更强调对已产生的废物要进行环境可以承受的利用。由此使德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循环经济是一种更有效益、更爱惜资源,对环境压力最小的生产方式的共识。德国推行循环经济的政策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废物排放量一改过去逐年增加的状况,开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1-1995年间,仅家庭和小工业的零售包装用量就减少了90万吨。

德国对循环经济的探索,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诸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按照资源封闭循环、避免废物产生的思想重新制定了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废物管理法规。

循环经济在给世界带来全新的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儿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世界环保技术产品的市场规模已达到6000亿美元左右,并朝着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发展。在美国最富有的人中,与比尔,盖茨一起名列前茅的还有从一辆破旧卡车起家、用高新技术将垃圾资源化的韦恩,从地下室开办起生物降解清洁剂公司的理查德和安德尔等等循环经济的弄潮儿。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其成果使人们认识到,现在靠污染环境去赚钱的方式已日益陷入困境,而越是环保的产品越将赢得市场,因此靠维护环境去赚钱的方式将成为人们致富最有效的捷径,这给我们展示出循环经济的光明前景。

上一篇: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下一篇: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