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1 11:42:51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篇1

1.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背景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始于80年代初, 在此之前的设计教育体系,主要是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从1902年起,在南京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院就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进行有关绘画、透视和手工及材料工艺的课程。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一批学子到西方接受工艺设计教育,学习包括染织、陶瓷、图案等专业课程并回国执教。他们将30年代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法国、日本的工艺设计教育体系带回中国,成为以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础。

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以工艺美术和设计为主的学院,所设立的专业主要包括染织艺术、陶瓷艺术和建筑装饰等几个方面,当时情况下,设计教育以传统的美术教育为主,工艺美术教育为辅。50年代以后,在中国其他地区分别成立了一些综合性的美术和艺术院校、专科学校,形成了包括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职业中专在内的设计教育体系。

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设计所面临的对象大多是政府的大型建筑工程的外饰和室内装修、以及配合政治宣传的展示活动,为企业服务只是围绕轻工业的少数产品,设计被认为是装饰美术的代名词,人们普遍将设计等同于工艺美术。在将近10年的期间,正常的教育体系被中断,设计教育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70年代末结束之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政府曾经提出了日用品工艺化、工艺品日用化的口号,但这一口号只是把设计看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装饰和美化的典型认识,对当时还缺乏竞争的计划经济市场,这一口号对企业和社会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际作用。

1974年,在政府要求下,一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者和汽车制造界的工程师们被组合起来,共同针对汽车的外观造型设计进行国有汽车产品的开发,根据当时国际工业设计发展的情况,他们提出了工业美术的概念。1977年,当漫长而黑暗的结束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恢复高等教育体制,工业美术系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在当时的工业美术系中设有两个专业,即室内设计和轻工产品造型设计。1984年该系分离为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系,使工业设计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独立成为一个系。与此同时,湖南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工业设计系,成为工科院校中第一个设立该系的院校。从此,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

2.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阶段

1) 创立与启蒙期

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创立与普及阶段,80年代初,包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纷纷成立了工业设计系,并邀请了吉冈道隆等日本设计教育家来华讲课,在国内开始了工业设计传播的历程。1982年,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王受之教授开始宣讲西方工业设计史,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在这一时期,少数高校教师被国家派送到德国、北欧和日本等国家学习工业设计,一部分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始在各个高校任教,将西方工业设计的基础教育方法和设计思想引入国内,在国内几乎空白的工业设计教育土地上开始播种和耕耘。在这个时期中,处于中国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地处南方的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对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最有影响的两个院校。而广州美术学院处于经济开放的广东地区,最先感受到了市场经济和竞争对设计的需要。处于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通过引入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思想和设计基础课程的改变而引起了国内院校的震动。在这个时期中,以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者向社会各界举办了大量的工业设计讲座,并通过中央电视台进行宣传,在普及工业设计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87年阿瑟.普洛斯等国际设计界的著名教授来华讲学,表明国际设? 平逃缬胫泄杓平逃缈剂烁嗟慕涣鳌?nbsp;

80年代也是中国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和过渡时期,大部分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严酷竞争,通过地方政府的重复投资和保护主义下求得生存发展,到逐步走向接受和认可市场经济的作用,开始对工业设计有所关注。整个社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进入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政府部门和

教育管理机构仍然把设计看作是对生活用品的装饰和美化,甚至一些研究工艺美术的学者也将工业设计看作为现代工艺美术,不愿意承认工业设计的独特性质和作用。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从其申办成立的1980年开始,就因为在专业范围上涉及到轻工业产品的设计开发问题,而被国家指定由轻工业部对该协会进行管辖。从而使中国工业设计被历史性的限制在轻工业产品的范围和概念上。但实际上,由于工业设计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性质,使得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在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中得到涉及。

2) 普及期

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设计的普及阶段,许多80年代初接受工业设

计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其他的院校执教,将工业设计思想的种子撒向全国。同时一些具有美术基础或工学基础的现任教师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接受进一步的设计教育和培训。企业中也有一些美工或工程师到大学接受工业设计的基本训练,他们将工业设计的观念带回企业,促进和提高了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股份制改革,出现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大型企业。工业设计部门在这些企业中得到确立和认可,并逐渐显露出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同时,一些设计院校的研究所和部分教师也为企业开展设计咨询服务,得到企业的接受和认同。这些院校教师成为中国工业设计实践者的先驱者,使中国工业设计的咨询服务业得以启动。

1986年,在国家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的主持下,在工科院校内成立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对所属工科院校开展工业设计进行指导与协调。同时工业设计也被正式的列入了国家教育部所指定的专业教学目录,成为一个正式的专业。

于1987年正式成立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汇集了部分政府官员、艺术教育家、设计师和企业家,在80年代末对中国工业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在80年代末发行的杂志《设计》曾经得到国内设计界的认同。

80年代末开始,中国独立的设计咨询业开始起步和发展,在中国沿海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设计公司,为企业提供包括市场分析、概念设计到产品样机的设计服务。

3) 成长期

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发展。中国工业设计逐步进入了成长阶段,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教育逐步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教学体系。由以工科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体系和以艺术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原有机械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划归教育部管理,并成立了2001—2005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由11个重点设计院校的教授组成,其目的是为政府的教学行政机构提供咨询、专业教学评估、指导和教材建设、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部所制订的本科生专业学科目录也将工业设计列入二级学科,强化了工业设计的专业学科特色。

90年代末对于全中国的高校来说,是一个改革和动荡的阶段。过去隶属于国家部委管理的院校由于国家机构的全面改革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大部分国家部委都不再管理院校而将教育管理权限移交到国家教育部和地方高等教育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院校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和重组。一些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大学通过收编和扩充其它院校和专业,扩大了规模和范围,并占领了一些具有重要学术和社会意义的领域。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就是一个例子。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理工大学之一,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理工教育和科研的背景在中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影响最大的一所学院,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发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通过并入清华大学在与理工和科技方面的结合上得到更多的跨越和拓展。合并之后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改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在原有系科的基础上扩展了绘画系、雕塑系和工艺美术系。

根据2001年初的调查,在全国1166所普通高校中,约有400多所院校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其中有192所院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平均每年毕业人数超过3000人以上。目前该数字可能已被刷新!但从就业状况来看,毕业后从事工业设计的人员仅为10%以下,其他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展览、室内设计、广告和多媒体等工作。

对于成长期中的中国设计教育发展来看,不仅面临着不断的教育改革和调整,还面临着国际设计教育的压力和竞争。90年代末一些国外设计学院通过与中国院校的合作办学,在中国开始了新的一轮设计教育模式,目前合作办学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服装设计和平面设计等方面并受到政府政策一定的限制。同时,由于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条件自费出国学习,中国目前的出国留学生总数已达到30万人,其中自费留学人员占60%。前往欧美学习工业设计的留学生明显增多。这种状况一方面促进了中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也给中国的院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 经济发展下设计教育架构的变化

1. 传统设计教育在高速经济发展下所受到的冲击

80年代以前的中国设计教育,依然承袭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初期的设计基础课程, 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注重通过临摹传统、写生自然等方式来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在材料工艺方面的课程训练与社会存在距离。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很长时间内,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现代主义和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在中国并没有得到传播。人们的真正思想解放是70年代末开始的。80年代后以德国和日本的设计基础课程开始被引进,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为当时设计教育的新趋势,人们积极的接受了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思想和系统。

在一些以工艺美术传统和美术为主导的院校,在对待现代设计与传统的关系上发生了许多争议。 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认为现代设计只不过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延续,一些学者总是愿意在“设计”前面加上“艺术”、“装饰”等修饰词,以表达他们对现代设计意义的理解,人们对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造型”和“装饰”的层面上。。在大多数院校中讲授和研究现代设计史的学者仍然不多。由于语言方面的因素,许多西方设计教育中所研究和关注的问题还没有在中国得到展开。有关设计教育的大量出版物仍然是以设计技法的训练为主要内容。比如效果图的表达技法就使一些企业对设计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产品的表达上面,导致了对设计的错误理解。

80年代末开始,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为代表的设计教育者提出了设计就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观点,并发展了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设计教育中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认识。80年代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被翻译出来并在设计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意识到除了色彩、形态和材料工艺之外,系统的设计方法是设计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中国设计教育开始从对“造型”的引导向对“方式”和系统的引导过渡发展。

90年代的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多的关注工业设计,一些大型企业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中心,加快了产品开发的步伐。这一机会使

院校与企业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一些院校的毕业设计干脆就是直接为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企业对院校的要求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状态,一些学院校除了教育,也变成了专业的设计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进行从产品开发到包装广告的设计服务,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从好的方面看,增进了院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在设计教育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状况。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90年代末,院校的设计教育逐步有所扩展,由于社会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教育出现了转变,即从过去单一的技法和造型训练向掌握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从只关注美感和设计语义的形态研究转向对生活形态、设计管理、战略和产品计划方面的研究。设计战略和设计管理教育成为设计教育体系新的发展趋势。

2. 从技能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换。

传统的设计教育体系可以说是知识积累型的,它采取的是点到点的线性积累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相比起来,知识创新型则是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扩散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

传统设计教育注重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掌握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等手段占据了设计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则应更加追求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和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和进行创造。

传统设计教育是一种经验式的,它通过培养学生体验和掌握设计过程的各个因素与环节,达到对设计经验的把握。在新的设计教育中经验应当有更多和更广泛含义上的扩展,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延伸他们的学习触角,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进行有效的研究,取得到更加广泛和独特的观点。

3. 工科设计教育系统与艺术设计教育系统的区别与融合

在过去,中国的工科设计教育体系大多是从机械制图专业转变过来的,这些工科院校侧重于机械制图、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培养,而在形态训练与表达、动手制作方面的能力显得较弱。艺术院校由于一贯强调美感的训练与表现,在这方面自然属于强项。因此造成了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的差距。90年代以后,工科院校中进入了大批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他们带来了艺术院校的设计教育方式,对工科院校的设计体系产生了冲击,同时由于院校大合并,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出现了相互影响的状况,使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的教学特点和差别变得模糊起来,两个体系之间的区别正在逐步缩小并逐渐相互融合。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是,工科院校是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系统和思路,而不应该完全依照艺术院校的办学方向去进行?工科设计院校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办学方式?

4. 经济发展需求中的设计知识体系架构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设计教育的知识构架和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按照传统设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设计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计师进入企业马上就面临知识更新的问题,许多企业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金对设计师进行培训。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加要求设计教育更多的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设计管理、产品计划、市场调查和生活形态研究做为新的课程正在开始为设计院校所接受和认可,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将是未来的主力。

5. 设计教育者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

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设计教育者的角色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之中,信息的爆炸和泛滥也使人无所适从。因此对学生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平化,学生与教师所享有的信息资源已经没有区别,教师的知识结构所受到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向对信息的利用、引导和再创造方向转移。

设计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也应当从被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到主动的知识引导、综合和创新。

三. 建立适合独特国情和地区需求的设计教育体系

1. 如何看待工业化背景下的设计教育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冲突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工业化、现代化和西方化似乎是相继而来。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固然对现代设计教育在全世界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使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对各国自身的设计传统与设计思想加以封杀。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和传统工业都毫无例外的受到极大的冲击。许多实现批量化的传统工艺产品已经失去了其传统的价值。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期,人们对摩天大楼比传统庭院更加钟情。传统的工艺美术面临要么失传、要么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市场需要的尴尬状态。

对于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设计教育而言,如何探索符合和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又能够结合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特点的设计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选择非此即彼的答案,而应该将现代设计的教育思想与民族意识相结合,同时吸取国际上各种设计教育体系的优点加以发展创新。

2. 建立符合中国经济需要和发展特色的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中国的工业化将对全球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要培养出适应中国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也要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这种体系能够适应和满足中国国情的需要。

近几年,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置在中国出现了爆炸性的趋势,在短短5年内,设立该专业的院校数量就超过过去的十几倍。由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给予教育机构设立新专业以更多的自由竞争权和选择权,各个院校之间也呈现了十分激烈的状态。一些缺乏师资的院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招收大量的学生学习工业设计,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与别的院校十分雷同。可以看到随着大学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院校和专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人才的争夺也将十分激烈。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和模式将会得到发展。而那些盲目上马和模仿其他院校教学体系、缺乏创新思维的院校将会被淘汰。

结论:

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与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将更加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带动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设计产业将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迅速提升,中国的设计教育也会在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调整和提高,为中国企业的设计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中国设计教育将通过与国际设计教育的交流进一步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博士《建构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2001’清华国际工业设计论坛暨全国工业设计教学讨论会论文集)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工艺 现状 模式

创新是现代设计的本质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在当今的设计教育中,我们一方面在反思中国设计缘何缺乏创新?另一方面又在探索怎样才能有所创新?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设计的发展,设计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由于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加上自身缺乏探索和积淀,所以在追随世界设计发展潮流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论滞后,而且缺少本土、本民族的原创性。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设计并不只是一种潮流和趋势,它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在本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上的设计教育,势在必行。因为先进的设计艺术教育理念和方式决定着设计艺术的发展方向。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绵延不竭的动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有创新和创造力的民族,有着十分发达的传统设计。然而,在从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变的过程中,不仅落后于世界潮流,而且步履艰辛,进程缓慢。这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与传统的设计教育方式不无关系。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推崇“学而优则仕”,讲究所谓的“书香门第”,使拥有知识、具有创新、创造力的人远离了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两个根本对立的阶层——劳心者和劳力者。另一方面,工艺的传承一直恪守着家族式的承袭方式,经验和简单的重复性成为传统设计传承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缺乏创新也就成为最大的弊端。而当19世纪西方的现代设计艺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时候,我们仍然处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可想而知,在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仓促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艺术,是怎样的先天不足!

师徒制作为中国传统设计存在和延续的主要方式,在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其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随之发生变化。面对世界工业化潮流,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1840年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而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的传统设计开始了演变,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开始发生、发展。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西方设计教育发展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不仅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的不明确性,而且呈现出杂乱无序的格局。从鸦片战争开始,此后一个世纪,中国设计教育先后经历了所谓的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工业设计教育等阶段。这其中虽然有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教育模式,但因缺乏设计存在的经济基础,在短时间难以见效而无法延续。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第一次肯定了图画和手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把图画和手工课作为培养实用专门技术人才的重点,试图通过这些课程教会学生一些“实用之技能”,这是“西学为用”的原则在设计教育中的具体实施。五四运动以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民政府借鉴了当时西方发达国家设计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把西方美术中的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以及设色、明暗等画法和设计、工艺制作中一些新的理念引进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中,试图用普及美术教育来提高国民的设计意识和能力。这虽然与清末通过单纯的几门课程的开设改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有了较大的区别,但仍未走出美术学的范畴。1940年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开设了服装、家具、漆工等系科,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分科教学的先河,但所传授的内容及实行的方法缺乏理性,基本上仍属于传统手工艺。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工艺美术教育进行探索,强调工艺美术教育与生产实践联系并注意体现民族特色。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提出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保护、发展和提高”的方针以及在生产上应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但与现代化设计教育近似的工艺美术教育刚刚起步,因“文革”而全面停顿。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才真正扬帆起航,但要在短短的20余年中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中间除了教育体系自身的规律、特征之外,还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思想文化基础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中国的设计教育已走到了一个转型时期。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整个社会都已认识到了设计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发展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今天不仅高等教育中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教育中也进行了有关设计的教育。至于社会上的设计从业人员,以设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更是发展迅猛。但是,无论是设计教育体系,还是设计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没有达到其相应的程度。与国际接轨尚有很大的差距,更不要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和代表本土文化的设计师了。因此,如何使中国设计转型迅速完成,对于未来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要实现一种教育的转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从分析已有教育现状入手,找出问题的症结,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二,从先进的教育模式中探究其发展的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发掘有利于我们转型的内涵。第三,构建一个既具有民族特色,同时又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这种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分析我国现阶段设计教育的几个阶段入手。大致来说,我国当代的设计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Java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由于Java语言本身所具备的跨平台、多线程、垃圾收集等优点,以及基于J2EE的企业级应用的大规模开发,Java语言已成为主流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之一[1-3]。目前,基于Java语言的网络资源急剧增加,大量的开源软件通过Java语言开发,因此,掌握Java语言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

计算机专业开设Java程序设计课程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1)将Java语言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种程序设计语言;(2)将Java语言作为C语言等程序设计语言之后的后续语言。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首先在一年级学习C程序设计以及数据结构,然后在二年级学习Java程序设计。因此,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针对第二种情况。本文根据作者近五年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实践所积累的经验,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从面向过程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重大转变。

2学生技能背景与授课重点难点

由于经过一年多的C语言编程训练,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能力。由于Java语言在基本语法上与C语言非常类似。因此,讲授Java程序设计的侧重点不在于基本语法,而是在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上。

对于具有一定C程序设计能力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编程方法,但是学习Java程序设计仍然需要克服许多困难。由于以前的程序设计一般侧重于通过C语言设计一个算法,并以此来解决某个简单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规模很小,程序一般仅需要1个或者少数几个函数,因此他们往往将计算机程序设计理解为编写几个函数,并不能深刻理解程序设计方法中的许多思想(比如模块化、代码重用等)。

由于在讲授Java语言时,采用的例子程序往往也非常简单,一般采用面向过程的C程序也可以解决,因此,他们往往质疑Java程序设计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由于在教学时一般不能过多采用复杂的案例,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说明每个例子所体现的程序设计思想,而不是仅仅通过算法解决某个简单问题。

我们认为,讲授Java程序设计的重点与难点都在于如何将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从面向过程转变为面向对象。通过合理组织Java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将学生从面向过程的编程思维逐步转变为面向对象编程思维,并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继承、多态、封装等技术特点;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将从学生最熟悉的C程序面向过程编程方式开始,逐步引导过渡到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按照先后次序包括Java程序设计入门、类的设计、继承与多态等步骤。

3Java程序设计入门

对于具备C语言程序设计经验的学生而言,Java程序设计入门并不困难。由于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与C语言非常相似,因此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侧重于说明Java语言基本语法、数据类型、程序结构等方面与C语言的不同之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包括:(1)使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Java程序;(2)使学生能够使用Java类库中的类进行编程,掌握如何创建类的对象,如何使用类中的方法,以及如何导入包中的类等。

事实上,许多人在讲授Java程序设计入门时,往往强调上述教学目标的第一点,即让学生了解Java程序结构特点,能够编写简单的Java程序即可,然后直接介绍Java类的设计。然而根据我们近五年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经验,上述教学组织方式知识跨度较大,不适合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相反,让学生多使用Java类库中的类进行编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Java类的特点以及常用术语,从而为Java类的设计提供良好基础,避免学生在开始阶段就过多纠缠于类设计的细节。学生在使用Java类进行编程时,还未涉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他们可以使用熟悉的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思想进行编程。只不过在C语言中他们需要写多个函数,而在Java语言中需要将这些函数(即Java语言的方法)放入到某个类中。

这部分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1)Java应用程序结构

大部分教材都通过一个类似于输出“HelloWorld”的例子,说明如何编写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类。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方式效果很好。通过比较Java应用程序结构与C语言主函数的异同之处,学生能够理解Java类的静态主方法,很快就可以学会编写一个简单的Java程序。

(2) 基本语法与数据类型

由于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与数据类型与C语言非常类似,所以教学的重点是突出两个语言的数据类型的不同之处,包括以下几点:

 boolean类型:Java语言提供8种基本数据类型,其中boolean类型是Java所特有的数据类型,它拥有两种取值true或false。在C语言中,往往通过0或者1来表示true还是false,但是对于Java语言将不再允许通过数字来表示true或者false。比如,在C语言中,可以使用if(1){},而在Java语言中,必须使用if(true){}

 char类型:Java语言的char类型不同于C语言中的char类型。由于Java语言使用Unicode编码,所以char类型是两个字节长度。而对于标准C语言,char是1个字节长度。

 数组类型: Java中的数组是对象类型,必须先创建对象才能使用。声明一个长度为10的int类型数组,对于C语言用int a[10],而在Java中必须用int[] a = new int[10]。

教学经验表明,上述三种数据类型是具备C语言编程经验的Java初学者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尤其是boolean与数组类型。由于Java语言与C语言的语法与数据类型过于相似,两者容易混淆,必须通过大量的例子和训练强化它们的不同之处。

(3) 使用Java类库编程

学生掌握了Java语言基本语法之后,可以开始讲授Java基础类库所提供的类。这样做主要达到如下目的:一方面,让学生了解Java基础类库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另一方面,在讲解这些常用类时,逐步介绍Java类所涉及的一些概念(比如构造方法,成员方法,成员变量、方法重载等),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比如导入包),从而为Java类的设计提供良好的铺垫。

由于Java基础类库中的类很多,必须挑选一些简单的、最好是熟悉或者感兴趣的类。比如以下几个类:

 Math类:学生在学习C语言时都接触过数学函数,所以非常容易理解Math这个类。由于Math这个类使用了大量的静态成员以及静态方法重载,因此在讲授这个类时,重点说明如何使用静态方法与静态常量,并了解Java静态方法的重载特点。

 String类:学生在编程过程中经常用到字符串,因此有必要介绍String类的使用。通过这个类让学生了解如何创建对象,如何使用对象的实例方法,并了解构造方法以及实例方法的重载(因为String类中存在构造方法及实例方法的重载现象)。

4类的设计

通过前面内容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使用Java类,并了解了类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时就可以开始讲解如何设计一个类,包括成员变量、构造方法以及成员方法的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逐步传授面向对象的一些概念与思想。

由于C语言的结构体与Java的类有点相似,因此,从一个普通的类似于结构体的Java类开始,逐步添加构造方法,实例方法,并说明它们的作用,然后再如何使用访问控制符来对类成员进行封装,以及如何通过包来组织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说明编写一个类所涉及的知识点,而且还说明这些内容的用途和意义所在。

这部分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1) 从C结构到Java类

对于C程序员,他们对Java类的最初认识,往往是觉得类是一个添加了方法的C结构。这种认识虽然不太准确,但是却是可以理解(至少形式上存在某种相似性)。可以通过一个矩形类来说明类似于C结构的Java类,其中length,width分别是矩形对象的长与宽, id代表矩形对象的编号(从0开始编号),而静态变量nextId用于指明下一个矩形对象的编号(即每创建一个对象后nextId自增1)。

通过这个简单的类,可以介绍类成员变量(包括实例变量与类变量)的特点,以及如何使用它们(由于前面讲解Java程序设计入门时,学生已经了解如何使用它们,所以容易接受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

(2) 设计构造方法

Java类的构造方法的作用是创建对象,并对其进行初始化。然而,许多学生一开始并不理解构造方法,认为即使没有构造方法,也可以对对象进行初始化。比如,可以通过Rectangle a = new Rectangle()创建对象,然后通过a.length = 10.0; a.width = 5.0; a.id = 0; a.nextId ++; 等语句对对象进行初始化。因此,需要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向学生说明构造方法的用途。比如,如果不定义Rectangle类的构造方法,那么若干创建许多个Rectangle对象,需要类似于前面的大量的初始化代码(每个对象需要4个语句初始化),并且需要保证初始化语句逻辑的正确性。相反,如果提供构造方法,并将对象的初始化代码移入到构造方法,那么每个对象创建仅需要调用构造方法,从而避免了功能相似代码的重复,并且在使用Rectangle类时,不需要考虑初始化代码间的逻辑关系(在构造方法中考虑这些逻辑关系)。教学经验表明,学生能够理解构造方法的作用,并主动去写构造方法。

(3) 设计成员方法

学生开始阶段很难主动地编写类的成员方法。许多学生仍然把java的类当作C语言的结构体来用。比如,对于某个矩形对象a,那么a的面积可以通过a.length*a.width获得,a的周长可以通过(a.length+a.width)*2来计算。这时需要向学生说明实例方法的好处:(1)将这些针对对象的具体功能代码移入实例方法,可以减少代码重复;(2)封装具体功能的实现算法。比如,在Rectangle类中提供area()方法,那么每次调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得到具体的矩形面积,并且不需要知道是如何计算出面积。更进一步,可以举出一个较为复杂的多边形类,那时计算面积就复杂多了,这时提供实例方法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当然,在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中,还需要强调实例方法与类方法的区别,同时说明如何设计重载的成员方法。教学经验表明,学生理解了成员方法的用途之后,会主动将经常用到的功能代码移入成员方法之中。

(4) 访问控制与封装

不同于C语言结构体,Java类中的成员可以被访问控制符所修饰,从而对类成员进行封装。访问控制符包括public,private,protect等。对于初学者而言,非常不理解为何通过访问控制进行封装。他们往往喜欢用public访问控制(而不喜欢使用private访问控制),因为这样使用方式类似于C语言。这时,向学生说明访问控制与封装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就以前面的Rectangle类为例,如果它的成员变量length,width的访问控制为public,那么这些变量的值就可以任意修改,比如修改为负数,导致出错,因此,可以将这些变量的访问类型设置为private以防止非法修改,同时提供非private类型的实例方法以保证对这些private类型的成员变量的间接访问。

学生理解了private访问控制后,讲解其他几种访问控制类型就容易多了。然后,再说明可以将类设置为public或者非public,前者将对其他包中的类开放访问权限,而后者仅仅对同一个包中的类开放访问权限。

5继承与多态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讲解子类与接口设计,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继承与多态的特性。学生掌握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类之后,就可以开始讲授子类与接口的设计。子类设计与前面一部分内容可以很好地衔接,因为设计一个类时经常可以在一个类的基础上扩展,而不需要从零开始。在讲授子类设计的技术细节之后,需要讲解如何设计类的继承体系结构,以及接口的作用与意义。

这部分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子类设计

讲解子类设计的重点是继承。子类通过继承超类的成员,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代码的重用。这个意义必须要向学生说明。子类设计的授课重点包括:

 子类构造方法设计

子类构造方法必须隐含或者显式调用超类的构造方法,而且这种调用过程构成一条构造方法调用链。虽然这仅仅是Java语言的一个规定,然而必须要向学生说明这个规定内在的含义。由于构造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对象初始化,那么规定超类构造方法必须先被调用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继承而来的成员能够在使用之前被正确初始化。

 成员覆盖与对象上转型

在设计子类时,可以重新定义超类继承下来的成员变量或方法,从而出现覆盖(overriding)或隐藏(hiding)两种情况。据我们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难以掌握。事实上,重定义超类的实例方法将出现覆盖现象,而该现象的特点类似于替换。除了实例方法之外,重定义超类其它类型成员所导致的现象是隐藏。虽然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覆盖或者隐藏的语言特性,但是他们在开始阶段往往无法掌握如何使用覆盖或隐藏。这时需要通过对象的上转型来加以说明。对象的上转型现象说明实例方法的调用是与对象相关,而与对象的引用类型无关,而其它类型的成员则是与引用类型直接相关。对象的上转型现象表明当一个类的实例方法在子类中重新定义之后,而所有对该方法的默认调用是子类所定义的版本,这使得编写程序时即可以修改某一实例方法的功能,同时又不影响其它调用约定。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较多的例子反复强调这些特点。这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Java程序设计不同于C程序设计的关键点之一。

(2) 类的继承体系结构设计

学生掌握子类设计技术之后,教学的重点转向类的继承体系结构设计,这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核心部分。授课内容包括抽象类与接口设计,而授课重点在于强调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对于抽象类与接口的语言语法特点,可以安排少量课时。重点是通过设计实例来说明如何设计使用接口、抽象类,以及如何组织定义整个继承框架结构。我们讲解的实例是Java语言所内置的集合框架。通过这个实例说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关键思想与技术,包括接口回调、对象上转型以及代码重构等设计思想[4-5]。

6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作者讲授Java程序设计的一些体会。我们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具有C程序设计技能背景的学生,所以教学重点是传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技术、思想与方法,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从面向过程向面向对象转变,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逐步转变的过程。另外,我们认为应该将Java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而不是后续语言。因为先学习C语言等面向过程的语言,会增加程序设计思维转换的难度。当然,这将涉及到整个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需要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 Bloch Joshua. Effective Java [M]. Addison-Wesley, 2001.

[2] Sharon Zakhour, Scott Hommel, Jacob Royal, Isaac Rabinovitch, Tom Risser, Mark Hoeber. The Java Tutorial: A Short Course on the Basics (4th Edition)[M], Prentice Hall PTR, 2006.

[3] Bruce Eckel. Thinking in Java (4th Edition) [M]. Prentice Hall PTR, 2006.

[4] Martin Fowler. Refactoring: Improving the Desigh of Existing Code.[M]. Addison-Wesley, 2000.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篇4

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历史悠久,本文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对如何促进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城市规划;教育;问题;思考

一个专业领域的学科教育往往伴随着该领域专业实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蓬勃发展而产生,城市规划教育亦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就已经在旧中国的一些城市开展,一些留洋学者把西方的城市规划思想带回了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和教育开始慢慢起步。1952年,在全国院系大调整的背景下,同济大学创办了城市规划专业,我国的城市规划学历教育开始正式起步。作为城市规划从业者,这些年接触到了很多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以下是笔者对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规划教育

如果追溯中国高等学府开设城市规划类的课程,中国有关城市规划教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国家社会的不稳定,建国前的中国城市规划教育是不成系统和规模的。作为新中国的城市规划教育,通常认为从1952年同济大学创办城市规划类专业开始,这可以看成是中国城市规划学历教育的开端。在正式开展学历教育之前,国家和一些院校也进行了一些城市规划教育。总体来看,新中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早期萌芽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这一阶段,一些土木建筑类的院校以讲座等形式开始开展城市规划教育,还有一些专业加入了城市规划教育类的课程。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开始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从1952年到60年代中期,是城市规划教育的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中,出现了独立的城市规划专业,这是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一大跨越。

第三阶段为停滞期,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已经开办的城市规划专业几乎全部停办,城市规划教育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出现倒退。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这一时期为城市规划教育的恢复期。随着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在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城市规划教育开始恢复发展。原有停办的城市规划专业开始重新招生,一些新增城市规划专业开始出现,城市规划教育师生数量都开始增长。

第五阶段为深入发展期。进入90年代,在经济建设快速推进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获得深入发展。除了在专业、院校和师生数量上的增长外,城市规划教育和城市规划实践相互推动,有了质的提升。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教育深入发展。

第六阶段为快速扩张期。21世纪以来,在国家建设和人才巨大需求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快速扩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二、我国城市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从城市规划学历教育算起,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城市规划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还在快速发展中。站在从业者的角度,笔者认为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规划的发展。

(一)教学方法问题

不光是在城市规划教育中,在很多专业教育中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对于城市规划类专业来说,专业和社会现实结合非常紧密,并且随着城乡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的现实实践会发生昨是今非的变化。在现有城市规划教育中,实践教育环节较为缺乏,导致城市规划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上的欠缺。

(二)人文教育的缺失

城市规划顾名思义是对城市进行发展规划设计。城市好像是冷冰冰的,城市规划设计也好像是城市化的,但是城市归根到底是由人居住,是为人设计的。所以中城市规划设计中,人文越来越被重视。在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城市规划的人文思想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学术分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在人文教育这一领域还有一定的欠缺。体现在,一是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人文素养的欠缺;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人文关怀的欠缺。

(三)城市规划教育中区域性教育上的不足

城市规划设计不仅应该体现规划者对于城市发展的总体构想,还要考虑到城市、县域、乡域的协同发展,还要考虑城市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在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中,对于区域教学的课程不足,区域规划理论的缺乏使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缺乏对城市规划全局的把握能力。

三、对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几点建议

总体而言,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发展与障碍同在,成绩与问题并存。而要推动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科,城市规划需要一个系统学科体系的支撑。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这些学科的知识是一个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不可或缺的。城市规划学科体系的完善首先是教师学科体系的完善,接下来会影响到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城市规划课程体系中,一定要纳入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二,在城市规划教学中引入更为科学适用的方法。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城市规划教育中教学方法上要求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城市规划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社会接触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城市规划师。

第三,城市规划教育应和城市规划发展实践相互推动,城市规划教育为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四、结语

中国的城市建设仍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这就需要城市规划教育输送更多的城市规划人才。正视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成绩,找到我国城市规划教育中的问题,才能促进城市规划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丽,赵民.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回溯和思考.城市规划,2013(10)

[2]黄天其.关于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规划师,2005(06)

[3]赵民,林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化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1(6)

[3]许学强.动员更多的学科投入城市研究、培养城市规划人材[J].城市规划研究,1984(2)

作者简介:

高健(1985-),男,河北崇礼人,石家庄市宁辉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中国;平面设计;发展

平面设计时通过文字、图形等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全体,使人们由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者的计划和设想。平面设计属于外来词汇,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艺术行业还没有平面设计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平面设计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法,经历了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而我国的平面设计的发展也经历了探索、成长和成熟时期,无论是理念、功能,还是在形式表现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的艺术风格思想和我国传统艺术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今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平面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不断进行调整,满足人们对艺术赏析以及个性体现的追求。

1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平面设计发展

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有着巨大的关联,可以说是由当时的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同时与人们的生活观念、习俗以及审美情趣也都息息相关。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没有“设计”一词,类似的有“构思”、“思维”,缺乏现代设计意义的内涵。最早的现代艺术设计来自于商业广告。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广告业的繁荣期,在风格上除了受到法国新艺术风格的影响外,许多设计师还发展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征的月份牌画。月份牌画不仅注重宣传商品的实用功能,还满足当时人们审美的需求,不仅在技法上吸收了西方绘画对人物塑造的扎实的基本功,还继承了中国传统年画的特点,融合了传统工笔画的技巧,是中国早期受西方设计思潮影响所取得的成就。之后战争破坏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同时阻隔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受到阻滞。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思想的压制,对于接受西方现代思想、将工艺美术要为现代社会生活服务的主张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以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化为乌有。模板化、革命化、愚民化是“”时期美术设计的显著特点,人们的穿着只有“蓝、白、灰”。直到80年代以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经济逐渐开始复苏,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探索期(1980~1993)

2.1 改革开放初期平面设计发展

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复兴首先归功于一个时代的思想政治变革与开明的政府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经济的复兴为艺术的振兴提供了外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新的物质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最终促使艺术领域的全面觉醒。在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以后,人们开始开始追求个性、追求时髦、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直接刺激了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在平面设计方面,社会大众对宣传画的要求发生了转变。政治题材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生活化、艺术化的人物、山水、建筑等内容。象征、抽象的手法代替了政治、写实的手法。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转变对平面设计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停顿多年的教育事业逐渐得到了恢复。教育开始面向现代化,对艺术类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促使全社会开始关注艺术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人们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帮助艺术教育从传统色彩较为浓厚的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化的艺术设计教育转变;另一方面对艺术院校重新恢复、建立,在办学体制、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的改变创造了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市场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社会对广告、产品包装的需求,平面设计领域人才的匮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有利的社会大环境下,为了促进对外贸易,提高我国产品外包装水平,8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先后举办了展览会、研讨会、学习班等,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平面设计师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新的思想、产品、设计进入了我国设计领域,不但使我国设计领域对设计思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理念和思路。一批最早走出国门的教育者将国外的经验和理念(“三大构成”)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引起了遍及全国的“构成热”。1984年,中国广告杂志以连载的形式开设了广告与设计讲座,通过邀请专家进行系统的介绍平面造型、设计色彩、字体设计等问题,将西方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应用推广到广大消费群体中。

2.2 探索时期平面设计发展的特点

(1)平面设计思想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前,虽然有从事美术设计方面的工作,但并不成为平面设计,通俗地讲,称之为“作画”或者“画画”,并不被人们所重视。政治上,长期的意识形态以及经济上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造成产品无需竞争,因而也不需要通过精心设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产品流通渠道的扩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注重对美的追求,从而使社会认识到平面设计的功用,促使平面设计思路求新求变,讲究标新立异而又匠心独运。让作品有开门见山,眼前一亮的效果。(2)以消费者为中心。随着经济的开放,我国的平面设计开始转向对消费者心理,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情感的关注。原因在于设计领域逐渐认识到“以消费者为中心”能为设计师带来的经济价值和艺术认同。这一时期,产品的包装、设计从外观、颜色、字体、风格的构思上都产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传统的现实主义逐步向简单、抽象、鲜明、时代性显著的方向转变。设计师意识到商品在人们心理上的差别比在物理上的差别重要得多。

3 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成长期(1994~2000)

3.1 成长时期平面设计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有两件事深刻影响到了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第一是1994年后中国重新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全面开展和成熟,使物质力量显示出强大的威力,金钱的作用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消费成了时代的主题。频繁的经济交流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也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参与国际间的交流,推动我国平面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为了迎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1998年教育将原有的艺术类设计专业“六合一”,即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合而为一,完成了艺术教育对设计由认识层到制度化的转变,更加体现了中国社会阶层在生活方式和观念等方面转变。90年代后期,计算机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使理性的科学技术和看似毫无逻辑关系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同时计算机特有的视觉语言,强力地冲击了传统的设计方式,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使设计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由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将设计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很多以往难以实现的效果,通过计算机就可以轻易地完成,以及新的视觉、图形语言表达形式,都强烈影响到平面设计师的设计思维。198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创了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教学的先河,通过开设计算机课程,加强与电脑公司的合作,成立电脑设计培训中心,培养了大量的即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人才。在1996年举办的“北京国际计算机艺术作品及应用系统展览会”上展出了300余幅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形式多样,设计思路开阔,代表了当时中国平面设计的最高水平。

3.2 成长时期平面设计发展的特点

(1)设计理念日趋完善。在经过80年代对设计理论进行探讨以后,90年代以后平面设计理念已经日趋完善。从传统的美术概念发展成为了注重正确信息表达,促进销售内容传达,以“文化”为中心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出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设计概论”与体系结构框架。同时在设计知识、方法等的应用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能够紧跟国际潮流的发展。(2)丰富的表现能力。计算机由于具有操作准确、使用方便、容易修改等特点,能够产生比手工作品更为丰富的效果。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于平面设计中,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形式和风格,使平面设计作品展现出更强的时代感和视觉效果。(3)品牌意识增强。由于经济环境的愈加激烈,厂家品牌意识逐渐增强了,对品牌的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4 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成熟期(2001至今)

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在文化领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教育的进步,加强了世界的交流,新形势下,我国平面设计发展面临着新的变革。一方面,爆炸式的信息增长使设计行业已经没有了任何秘密可言,设计师再不能凭一技之长确立自己的作品的优势;而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播也给视觉创意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今世界各国的平面设计家无不都是视觉创意的大师。他们所创造的设计作品,作品中流露出独特的创意,或给人以反思、启发,或给人轻松、幽默,引人斟酌与体味,他们都力图通过设计创意表现个人独特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

在各国设计师凸显个人风格的环境下,我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开始走本土化之路,作品除了具有独特性之外,在风格和形式上都有浓郁的中国风。很多作品通过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将之用于现代的设计之中,通过对富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式,展现出设计的理念和内涵。

从目前从平面设计本土化作品来看,它所呈现出的不单单是对传统的复刻,而是将传统文化的精神与西方设计的理念进行融合,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进行重新构建、组合。这种表现手法,拓宽了设计师的选材范围。融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呈现出其独特的设计内涵。平面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原创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创性是设计师以一种不同的视角对事物的状态的表达,是作品的精神所在。从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状况来看,缺乏创新性、原创性,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将成为我国平面设计发展的最大障碍。在现代文化日渐趋同的情况下,我国的平面设计要获得发展,必须不断与世界进行交流,积极吸收营养成分,同时以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挖掘其中的瑰宝,将之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工艺结合起来,创造出特有的中国平面设计文打造中国的设计品牌,促进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教庆,孙英丽.浅议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8).

[2] 王爽.国内平面设计发展状况探究[D].河南大学,2013.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 张思遥.中国平面设计30年[D].江南大学,2009.

[5] 储婷.中国平面设计的白银时代――论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平面设计[J].中央美术学院,2004.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形色要素;商业广告;插画教育

中图分类号:J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06-0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开始成为我国的主导经济体系,我国商业化企业在这一政策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我国人口的就业问题,人民工作开始从自给自足的农业化转向了快生活节奏的商业化。传统生产模式下,劳动人民拥有大量空闲时间,这就促成了文字式的传统广告宣传模式,随着生活节奏的提高,国民更加注重时间的合理运用,开始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生产、工作之中,这对商业广告的宣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简单化、易理解、易阅读是现在都市工作人员对与商业广告的要求。许多拥有优秀管理的商家看到了社会需求的改变,开始实行对商业广告的变革。高校为了完成教育促进经济的目标,开始设立新型的广告宣传专业,插画广告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点。

一、形色要素对商业广告中插画的重要性

插画广告之所以能成为现在商业广告的主流宣传模式,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商业广告提出了新的要求。快生活节奏下人们开始厌烦需要大量时间阅读、理解的文字性广告,需要的是容易理解的、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插画型广告。插画型广告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广告受众群体对插画广告的要求,从形象化、生动化、明了化等方面对插画广告进行设计。广告设计人员要根据产品的自身的特点,进行插画整体结构塑造,争取通过简单的图形完成对产品的宣传。广告插画设计人员要将插画的意境与消费者的内心产生共鸣,完成出插画广告的宣传目标。

二、加强色彩在插画广告中的作用

阳光的白色与夜晚的深邃构成了简单的色彩世界,五颜六色斑斓色彩给我们的生活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色彩成为了吸引人们眼球,完成灵魂共鸣的媒介。商业广告插画设计人员要经过学习,完成对不同色彩的系统化理解,通过色彩的运用,将产品的灵魂赋予到插画广告的内涵中。商业广告对色彩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帮助插画与产品的融合,更能完成突出宣传的作用。我国众多行业中,能够实现行业垄断的企业不多,许多企业都要面对残酷的行业竞争。插画设计人员要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将企业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宣传,帮助消费者完成对不同品牌产品的区分。例如苏宁电器的宣传插画就是通过对插画基色调的改变,完成了与其它家电销售企业的区分。这种合理的运用虽然简单,但是从根本上完成了插画色彩的利用目标。

三、形与色在广告插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插画广告中形色的有效利用是完成商家对广告要求的有效手段,也是现代广告教学中的重要教学任务。形于色在插画广告中的重要性,不是从理论中的曲解的空谈,而是许多广告插画设计人员,通过对工作经验的不断总结得出的符合实际的理论,许多著名的插画设计人员都对形与色的利用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著名插画设计家从艺术的角度对形于色的重要性进行了解读,她认为形于色就是插画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艺术品,就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更无法获得理想的宣传目标。所以,现代广告教育人员必须加强对形于色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插画广告中形于色的设计原则

现代广告教育人员如何针对形于色利用的原则,完成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完成设计思路的拓展,成为了形于色教学的基础目标。广告只是一种载体,它存在的目标是为了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引导消费者完成对企业产品的理解,所以教育人员在对学生进行形于色的教育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完成对产品的理解和认识,完成广告创意与产品自身性质的融合。插图广告是商业广告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商业广告的插画设计要针对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形象化、立体化、明了化的设计。插画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体现出市场对插画广告的要求,就失去了插画广告存在的意义。插画设计人员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作品的社会融合性。插画是针对社会人设计的一种广告宣传形式,设计人员要从大的生活背景下,进行插画的选择设计,插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情况。

(二)形于色在商业广告插画中的使用规律

学生在进行插画色彩选择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将产品相关的社会因素、企业因素、作用内涵等通过色彩进行完美的标注。如学生在进行地板产品广告设计的色彩选择时,首先就要针对地板产品自身的颜色特点,将古朴、厚重的柚木色作为插画的基色调。这种设计方法就是利用消费者脑海中的“概念色“进行插画色彩选择,这种设计方式的利用能够广泛的引起消费者心中的共鸣,提高插画广告的宣传效果。“概念色”的利用,只是插画广告色彩选择中的基础方法,插画广告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企业固有形象、名族特点、区域的文化差异等因素理解,进行插画的色彩塑造。

四、结束语

高校广告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插画教学时,要对插画的图形与色彩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完成对不同色彩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合理运用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创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志芬.胡水堂.浅谈公告中的商业插图[J].科技风,2009(23).

[2]周霞.论形色要素在广告商业插画教学中的价值[J].中国科技博览,2009(36).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 现代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 多媒体教学

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设备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农村学校得到推广与普及。目前,在沂蒙山区农村中学,现代教育改革日新月异,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方式正在替代以粉笔、黑板、冷板凳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方式。

计算机、投影仪、幕布、幻灯机等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对于增加教师储备、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沂蒙山区在教学设备现代化建设方面虽然起步晚、道路曲折,但在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加上社会力量的帮助、教师们的无私奉献,与发达地区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以笔者所在的临沂新桥中学为例,沂蒙山区农村中学的多媒体硬件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第一批计算机进入学校。这批计算机是山东省内高校捐助的旧机器,被教育主管部门集中起来后分发到各学校。这是沂蒙山区农村中学拥有的第一批计算机,从此拉开了农村中学教育形式现代化改造的序幕。临沂新桥中学是在1999年得到山东大学无偿提供的30多台计算机的,之后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计算机教室,并同时安排了专门的微机管理员进行管理。那时,计算机并不用于教学设计,虽然偶尔有学生来学习操作,但大多数情况下只对教师开放。在农村,这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快在教师中间立即掀起了学习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的热潮,不少教师由此掌握了初步的操作技术。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各学校有了计算机,但与课堂教学却极少有联系,多媒体教学一片空白,即使在县级以上的公开课,也很少见到多媒体的影子,教学仍旧以板书、口授等传统手段为主,最多在语文、英语课上用到学校统一发放的录音机。

2004年之后,沂蒙山区农村中学开始自筹资金添置诸如幻灯机、幕布、录音机等多媒体设备,但由于资金有限,各班级配备并不是同时进行,需要一定的先后顺序,或是先高年级或是先低年级,今天有钱了,先给这些班级配上,明天再有钱了,再给另一些班级配上。“四机一幕(四机指的是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一幕指的是手动收缩式幕布)进课堂”这是当时许多农村中学的美好愿望。计算机的配备不现实。许多学校想为各个班级配备投影仪,却由于价格昂贵而自己资金匮乏只能买一两台安放在公共教室或会议室里,以便开展公开课时使用。即便这样,这一阶段的硬件建设发展较快,大多数教学班都装备了幻灯机、幕布、录音机等便宜的多媒体设备,教师们再也不必带着学生四处奔走,为了找到简单的教学器材开展课堂教学而大费周折了。自此之后,沂蒙山区农村中学开始了真正的课堂现代化的建设,教师们对现代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开始积极利用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们在影像、图形、声音多变的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理解力、领悟力更加强劲,教学效率有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硬件配备的突破,现代化教学的激励机制应运而生,教育部门与学校想方设法提倡并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要求在公开课、优质课中尽量使用多媒体。

但是,这一时期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程度仍旧不高,计算机与课堂还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以上是沂蒙山区农村中学课堂现代化改革的两个最初阶段,虽然网络建设是个空白,却为农村中学全面实现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之后,随着计算机价格的降低与互联网的平民化,沂蒙山区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一方面,各个学校自筹资金购买了更多的计算机。或以一个或多个备课组共用一台、或以一个或多个办公室共用一台的方式配发到一线教师中间,虽然有点寒碜,但勉强能够满足一线教学所需,各位教师如果想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就可以找到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另一方面,构建网络。因特网在这个时候早已深入寻常百姓家,而作为引领时代面貌的学校,在迟到了一步后,沂蒙山区农村中学开始拥有自己的网络,不仅接入了因特网,还建设了自己的校园内部网。教师们尝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爆发出更加强烈的现代教学意识,这时候能够通过网络查找教学信息、利用计算机设计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学科知识的传授向着可视化、自动化、交互化、大容量迈进,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得到树立与增强——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沂蒙山区农村中学的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2010年之后,沂蒙山区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学出现了更加巨大的变化。经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几乎所有教师都配备了个人教学用笔记本电脑,网络端口也接到了各位教师的计算机里——不得不承认,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永远是农村学校的一个痛——沂蒙山区农村教师的专用笔记本电脑多是由教师出资2000元人民币、剩余县(区)级教育局财政补贴得到的,即便这样,老师们也非常满足了。这时候,许多学校“四机一幕进教室”的愿望开始真正实现,几乎所有的课堂实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时代的变革中,素质教育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传统教育,教育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教育装备又为教育改革来了契机,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沂蒙山区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在物质基础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后有了质的飞跃。

首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的观念深入人心。老区物质基础薄弱,但思想并不落后。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兴起时,临沂地区就开始尝试、制定并推广自己的中小学现代教育策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课堂教学要重视多媒体设备的利用。由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农村中学教师也在多媒体教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除了各种层次的公开课、优质课上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外,普通课堂也常常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基础会计;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78

所谓“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把《基础会计》建设成集前沿性、实用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它是以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团队素质为前提,以“基础会计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核心,以网络技术手段为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化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会计专业发展。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标制定”、“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教学特色”、“教学效果评价”等多个子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但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建立精品课程的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精品课程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永葆先进性和示范性,为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技工院校教育质量服务。

1开展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意义

1.1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促进会计专业建设改革

在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关系上,专业是基础,学科是龙头,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以学科建设带动和促进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对专业建设起到明显的引领作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坚持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办学,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技工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能够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考试、考核、评价方法,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

1.2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加强会计教师队伍建设

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执教方法、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1.3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能够完善会计实训教学环境

技工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把实践技能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技工院校可以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获得学校或地方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加大会计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改善会计实践教学的条件。

2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直接决定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一般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以及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

2.1明确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工作。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按照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以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1)知识目标。主要包括:掌握借贷记账法基本内容和会计核算的7种方法等。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对象;掌握会计科目、账户、会计分录等内容;掌握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方法。

(2)能力目标。主要包括:能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应用;能识别各种常见的原始凭证,并能规范地编制记账凭证;能记账、对账、结账,能规范地更正错账;能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3)考证目标。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珠算等级证、收银员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等。

(4)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基础会计综合技能,主要包括会计书写与计算技能、小键盘快速输入技能和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等。

(5)社会教育目标。包括:培养“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的社会意识;培养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养。

2.2教学内容规划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打造学科精品、提升教学质量的先导。教学内容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个结合点。

要围绕课程目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会计按照知识结构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依据“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岗位操作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基础会计全部教学内容分成“知识模块”和“职业能力模块”2个教学模块(即“双模块”)。“知识模块”包含“会计基础知识”、“借贷记账法应用”2个子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包含“会计操作技能”、“会计单项实训”2个子模块。以形成最终的两个主要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作为切入点,构建基础会计学科的理论教学体系,按知识模块进行组织教学,按职业能力模块进行实践性教学。

2.2.1基础会计理论模块内容

理论模块内容要包括:

项目一:从零开始――认知会计。介B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包括:会计定义、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任务、会计目标和会计方法标等。

项目二:入门开始――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包括:会计存量要素(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会计流量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会计基本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等

项目三:攻关开始――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借贷记账法的概念、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平衡试算公式以及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项目四:操练开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包括企业资金的筹集、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的计算、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项目五:延伸开始――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介绍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包括:会计凭证的概念和种类、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等。

项目六:实战开始――登记会计账簿。介绍日记账和分类账的登记方法以及错账的查找与更正方法。

项目七:提升开始――选择会计核算处理程序。主要介绍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程序、科目汇总表会计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会计核算程序。

项目八:拓展开始――开展财产清查。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方法及其清查结果的会计处理。

项目九:汇报开始――编制财务报告。主要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2.2.2基础会计实训内容

基础会计模拟实训,除了学习并掌握会计书写技能外,应尽可能按不同会计岗位进行模拟操作,轮岗实训,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对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的编制、凭证等装订等内容。

2.3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从专业建设角度看,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石,是精品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高,就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在岗培训。积极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参加在职进修,以提高学历层次;定期、有计划的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建立青年教师指导制,鼓励青年教师努力从师德、业务、技能、科研等方面不断学习、提高,尽快脱颖而出,成为骨干教师。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素质得到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

2.4实践教学设计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实训是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阶段。通过会计实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会计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校内建立的会计模拟实训室,来仿真企业工作环境,模拟会计工作岗位,再现企业业务流程。要建立“点面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点”即“会计单项实训”,是针对基础会计课程内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的,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消化课堂内容,学会专项技能。“面”即“会计综合实训”,一般以一个特定企业为例,选择设计一个月的业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的会计核算工作,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

2.5精品教材开发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选编并重为原则,进行教材建设。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结合技工院校模式创新及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融知识性和案例性为一体,努力打造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材,我们参与开发了全省技工院校“零基础学会计”系列教材。开发的《会计基础》这本教材,做到了三个面对:面对学生、面对企业、面对未来,具有以下特色:

(1)以法规、准则为依据,坚持“必需、够用”原则。本书以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较完整地阐述了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实务,重操作,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教材视觉新颖,犹如身临其境。本书采用“情境串联”的编写模式,将基础会计知识逐步细化为若干小的教学情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角度,带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以会计在公司中担任的具体角色和工作内容展开说明会计的专业知识,使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3)遵从认知规律,“学、做、练”相结合。教材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采用螺旋上升式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书在关键知识点部分穿插了“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精心设计技能训练,并附有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2.6课程特色提炼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尝试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一门课程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2.6.1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

(1)实现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一体化。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教室。所谓“大课堂”,即将教室与实训室实现有机结合,使实训室成为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场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在讲授“会计基本知识”模块、“借贷记账法应用”和“会计操作技能”模块时,则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边学边做。在讲授“会计单项实训”模块时,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边做边学。

(3)形成“双证书、双循环、高仿真”的教学模式。

双证书:是指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其中职业技能证又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珠算技术等级证、收银员证和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优秀的学生还可取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双循环”:就是为帮助学生能够顺利考取会计证,采取“优秀学生优先考证,循环教学”模式。从各班中选拔出一批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一个会计考证班,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辅导,组织学生分批次报名考证。凡考过的学生即回到原班级,继而再筛选下批学生入班。每届学生可以循环两次。

“高仿真”:就是利用校内会计情景模拟实训室,给师生提供一个高仿真的实训环境,使教与W达到较高境界的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

2.6.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建立传统教学与项目驱动法、任务导向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现场观摩法、图表教学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

上一篇:立秋吃的食物范文 下一篇: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