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的完善

时间:2022-08-07 02:53:57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的完善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评价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构成中,非经常性损益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并经常成为一些公司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本文希望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统计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会计盈余指标的信息披露制度。

一、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特征的统计分析

1、近三年非经常性损益披露概况

1999年,沪市476家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没有按照证监会要求在年报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465家公布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上市公司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普遍存在影响。其中,34家上市公司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由盈转亏。这表明,这些公司的业绩绝大部分来自于非经常性或偶发性的业务,换句话说,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亏损严重。

2000年,沪市所有607家公司没有一家亏损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变盈利,但存在多家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前盈利的公司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转为亏损。2001年,沪市共有650家公司披露了非经常性损益情况。这650家公司净利润总额为634.1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629.03亿元,非经常性损益总额为5.07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0.81%。

整体来看,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普遍存在影响,但影响的面和影响的金额呈逐年减小的趋势。例如,虽然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非经常性收益影响的公司家数却从70.11%降为66‘31%,非经常性收益金额也从63.25亿元降到59.27亿元。2、非经常性损益的构成特征

以2001年为例,实证分析发现,营业外收支出现的次数仍然最多,650家公司扣除17家没有非经常性损益的公司,几乎90%的公司都将营业外收支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扣除掉,但金额并不大,扣除中国石化这一异常值后只有188531万元。补贴收入和股权投资收益占非经常性损益的比例较大,分列第二、第三位。由此可见,股权转让、政府补贴治税收返还)仍是上市公司获取非经常收益、包装利润的常用手段。2001年报中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委托投资收益令人关注,在650家公司中91家公司存在委托投资收益,金额高达46887万元,占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比例名列第四位。资金占用费占据了一定比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关联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产的现象仍然不容忽视。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期间净利润的追溯调整数仅出现24次,但金额不小。

3、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较为明显

分析发现,从1999年以来,非经常性损益一直对三成多公司的净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非经常性损益的贡献率在10%以上),而对于其中约10%公司来说,非经常性损益更是构成其主要的利润来源(非经常性损益的贡献率在50%以上)。这部分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与前几年相比,2001年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总额对净利润总额的贡献率约为3.71%(扣除中国石化),比2000年的9.16%、1999年的16.2%下降了很多。这说明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呈减小的趋势,其原因可能在于证监会修改了再融资的条件,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粉饰利润的动因已经大大弱化。

4、非经常性损益与每股收益的相关性分析

分析发现,在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三年中,非经常性损益对每股收益贡献率最大值均出现在每股收益0-0.1元区间,即微利公司及扭亏公司区间,该区间贡献率明显高于其它区间贡献率的。由此可见,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保住盈利的现象非常普遍。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非经常性损益对微利公司的贡献率呈逐年减小的趋势。

二、非经常性损益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各上市公司从1999年报起即开始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但由于当时证监会没有对非经常性损益作出明确的界定,这一指标的披露存在不少问题,使得可比性大大降低,为此,证监会于2001年4月了《1号问答》(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和披露范围作出了界定,但从其后公布的2001年中报和年报来看,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有待完善

《1号问答》规定:“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导致的损益”属于非经常性损益,这在我国目前国有股占绝对优势地位、大股东基于“圈钱”目的经常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的情况下,极富现实意义。但对“显失公允”没有作明确的定义,这使得公司在披露该项目时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只有一家公司在2001年报中披露这类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这条规定尚缺乏可操作性,对于“显失公允”需予以更详细的定义。另外,目前上市公司通过二级市场股票投资收益和作为法人投资者参与新股的网下配售获取的收益越来越多,这些收益发生的金额和频率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1号问答》对这些收益是否应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也缺乏明确规定。

2.披露口径不统一

从首次执行《1号问答》的情况来看,不少上市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口径很不一致,所披露数据的计算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使得投资者对此很难进行横向比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未扣除所得税影响数:披露非经常性损益时,应扣除所得税影响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但目前大多公司均未扣除所得税影响数;(2)将“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合并价差的摊销”、“利息收入”和“财务费用”错误地作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计算;(3)简单地将“投资收益”全部归为非经常性项目:尽管很多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最大来源往往是投资收益,但投资收益并不一定是非经常性损益。一般来说,投资收益中的股权出售损益、委托理财收益、资产置换收益和股权投资差额摊销都属于非经常性损益,而对外实业投资获得的股权投资收益、长期国债投资收益等则不属于非经常性损益;(4)不少公司未将先征后返的所得税作为“补贴收入”处理,从而也未将返还的所得税款反映在非经常性损益中。(5)有的公司将“营业外收支净额”全部归为非经常性项目;而有的公司又将其不归为非经常性项目。

3.披露内容欠充分

从财务报告的披露情况来看,不少公司披露得过于笼统,只是简单地照搬利润表中相关科目的数据,而没有按照《1号问答》披露其交易的类别。例如,很多公司仅仅披露了“营业外收支净额”一个大项的数据,而“营业外收支”项目包括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处置固定资产损益、出售无形资产损益、债务重组损失、非货币易损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多类交易,简单的一个汇总数据使投资者很难从中获取新的有效信息。

三、进一步完善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1号问答》

建议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1号问答》:(1)明确“关联交易显失公允”的定义,增强该条规定的可操作性;(2)通过与关联方之间的资产委托管理获取巨额收益,已越来越成为上市公司粉饰业绩指标的一大手段。建议将所有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托管收益”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这同时也有利于迫使公司与关联方实现“三分开”,增强生产经营的独立性。(3)建议对于营业范围不包含证券投资的上市公司,将其获取的短期证券投资收益(包括参与新股网下配售的收益)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当前,募股资金纷纷回流股票市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要求上市公司在计算再融资盈利指标时剔除该项收益,有助于吸引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重新回归实业的生产经营,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规定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格式要求

从中报的披露来看,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杂乱无章,披露口径很不一致,这不利于投资者对不同的公司进行横向比较,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定期报告准则中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规定统一的格式要求。建议按照《1号问答》的要求将非经常性项目作为利润表的附表予以披露。披露时应突出重要性的原则,对于占净利润10%以上的非经常性项目应予以详细的注释,对于占非经常性损益总金额不足10%的项目可以并人“其它营业外损益”一项,对于“其它营业外损益”中金额较大的项目(占非经常性损益总额10%)应单独列支。上述项目均应以扣除所得税影响数后的金额填写。另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应该有助于投资者获取新的有效信息,正确评价公司正常的盈利能力,而不应该成为利润表有关项目的简单重复。

3.进一步消除上市公司制造非经常性损益的动因

从以往上市公司制造非经常性损益的动因来看,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谋求达到配股盈利指标的资格线;(2)避免特别处理或暂停上市;(3)谋求达到盈利预测。《新股发行管理办法》颁布以后,配股盈利指标改为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基准,这样第一个动因已基本消除,但后两个动因依然存在。

为从根源上彻底消除上市公司制造非经常性损益的动因,建议:(1)将“连续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作为确认sT的一条标准;(2)将“连续五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作为确认暂停上市的一条标准;(3)为了与盈利预测的口径保持一致,衡量公司是否达到盈利预测,应以扣除预测以外的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基准。(本文作者采用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和图表进行分析,限于篇幅,“2001年报非经济性损益的构成情况”、“非经济性损益对净利润的贡献率”、“非经济性损益与每股利润的关系”等三图表被割爱――编者注)

上一篇:从现代生态观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下一篇:产权制度改革的委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