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关注“新亚洲”,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

时间:2022-08-16 02:04:30

世界关注“新亚洲”,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

[摘 要]2006年8月在中国召开的“新亚洲改变世界旅游国际研讨会”,集中讨论了亚洲的经济、地理政治和社会的动态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全球旅游的影响,将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旅游业和旅游研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会议综述;新亚洲;旅游研究;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92―05

2006年8月9日至8月16日,“新亚洲改变世界旅游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主会场)和杭州(分会场)相继成功召开,这是由国家旅游局和北京大学首次主办的国际旅游学术会议,是一次世界关注“新亚洲”的全球性旅游会议,将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旅游业和旅游研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会议介绍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亚洲,政府职能的转变、新的生产消费模式以及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使得原本已经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政策制定及实施中确立起来的旧理念受到很大的挑战。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发展和地缘政治重要性的加强,使得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发生结构重组和市场变化。这些变化将对旅游研究的趋势、旅游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国际旅游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召开由学界、政界、业界等各种旅游利益主体代表共同参与研讨的国际旅游学术研讨会,有望在代表中激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在“新亚洲、大旅游”的背景下激发关于国际旅游业特征、趋势和发展机会的深度探讨,同时使得官、产、学之间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将人类对旅游业的理解进一步推进深入。

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和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共同承办,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香港理工大学、天津泰达国际酒店集团、深圳市旅游局、旅游学刊、旅游研究网、英国Channel View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协办。

本次会议是官、产、学共同主办和参与的盛会。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是中国最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本次会议也是国家旅游局首次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作为会议另一主办方的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个由官方支持建立的现代教育机构,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由北京大学主办本次会议,表明旅游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最高学府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会议承办方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立足旅游研究,积极为旅游实践服务,是我国旅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另一承办方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是杭州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后的最高管理机构,而杭州市则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创建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试点城市。会议协办单位以及与会代表涉及官、产、学各界,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和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以色列、阿尔巴尼亚、土耳其、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伊朗、阿曼、南非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界人士200余人参加,工作语言采用世界范围最为通用的英语。

本次会议主要采取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方式,其间穿插了旅游研究方法研讨会议、中印旅游发展与合作圆桌会议,以及会议捐赠书籍静拍、会议优秀论文评选和颁奖、国际旅游学会(ITSA,IntemationalTourismStudiesAssociation)成立与创会会员大会等活动。在会议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顾朝曦、北京大学副校长林建华、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徐京、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暨会议主席吴必虎分别做了讲话。在北京主会场会议圆满结束后,部分国际专家前往杭州,继续就创建国际旅游学会进行交流和研讨,并于2006年8月15日举行创会会员(founding members)会议,宣告ITSA的正式成立。

二、主题发言

本次会议上,来自美国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的莫里森(Al&stair M.Morrison)教授、新西兰怀卡托大学(University of Waikato)的赖安(ChrisRysn)教授、英国卢顿大学(University of Luton)的霍利森德(Keith Hollinshead)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宋海岩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Minnesota)的加特勒(William Gartner)教授、加拿大沃特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沃尔(GeoffreyWall)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莫里森教授分析了亚洲旅游教育和旅游研究发展的背景和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了一些预测,同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赖安教授以一个外国人的角色对中国旅游研究在世界旅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霍利森德教授主要探讨了旅游的“世界制造”问题,他认为后殖民旅游与其说是时间上的顺序,还不如说是对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批评。宋海岩教授介绍了旅游需求预测的意义、基本方法,影响旅游需求的变量,并以中国入境旅游需求为例对旅游需求预测的运用进行了讨论。加特勒教授主要从社会影响、政府旅游部门、经营管理、农村旅游发展、电子商务、老年人市场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旅游发展问题,提出中国旅游发展存在不平衡、社会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政府旅游部门功能需要重新认识等观点。沃尔教授主要介绍了自己在印度尼西亚从事旅游规划和发展战略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一些旅游规划中的重要问题,并针对亚洲旅游规划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前景做了一些分析。

三、平行会议分组讨论

会议按照14个主题进行平行分组,讨论了不同国家学者提交的105篇文章,其中有关中国旅游的研究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普遍注目。

1.政府管理与工商管理

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包括市场和产业两个方面。

对市场的分析涉及多个方面。就国内旅游发展总体趋势而言,有学者(Deqian Liu)o》对中国旅游的10年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2006年及其随后的几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数的增长率和收入的增长率,也仍将大体保持在“十五”期间平均增长率和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甚至还可以更乐观一些。

更多的关注在于游客行为特征方面。如有学者(RobertaWong Leung等)以广东顺德等地为例,对新亚洲新一代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有学者(FangfangShi)以五台山为例,对中国佛教胜地体验进行了评估。另有学者(Bruce Prideaux,MalcolmCooper)分析了背包旅游者的发展和变化,指出背包 旅游者这一术语难以概括这些旅游者的特征。此外,还有学者(Gareth Davey)回顾了游客研究领域的进展,并对游客研究在中国和亚洲的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游客行为分析也涉及了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有学者(Shall Jiang,Jingxue Yuan)在大陆5个城市进行了调查,发现一旦美国市场开放,很多人愿意赴美旅游,其主要目的是观光,在出游方式上倾向于跟团,最担心的问题是语言问题。

一些学者对游客行为进行的分析非常具体。如有学者(Soojin Choi等)以第一次到澳门访问的大陆旅游者为例,依据不同市场细分对大陆旅游者的信息获取渠道进行了研究,发现游客很少利用当地的信息中心和印刷小册子,而因特网和旅游商是游客重要的信息来源。另有学者(Po-ChenJao等)专门讨论了在时间约束下消费者如何在电视购物频道购买旅游产品的问题。还有学者(Chris Ryan,ZhidanZhang)对新西兰中国学生的休假行为进行了分析。

在产业方面,有学者(Xueeheng Liang,Shumin L)运用博弈论探讨了旅游企业的动力合作机制问题,认为这样一种机制是市场经济的自发产物。另有学者(Lan u等)以广东为例,对中国本土饭店总经理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职业路径进行了研究。其他涉及的主题包括“非典”对中国旅游企业的影响(Huimin Gu,Geoffrey Wall)、中国旅游不动产的发展和盈利模式(Ⅺu)、中国展览业发展的障碍和对策(Wei Feng),以及杰克海德(Jharkhand)地区的旅游(Lakshmi Narayan Bhagat)等。

2.开发与规划

学者们对不同类型的地域开发进行了探讨。有学者(MingGu,Poh Poh Wong)以大连为例,对转型经济中的海滨胜地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者以大连42个海滨胜地的调查为基础,发展了一个包括小渔村、疗养所、海滩/自然公园、游憩中心、主题公园、衰落等6阶段旅游地发展模型。其影响因素则包括旅游地形态、经济背景、自然环境、土地利用模式、分区和规划。此外,还有学者(Hong Miao,Xingpeng Chen)以甘肃为例探讨了北方洞穴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发展,以土耳其为例探讨了处于边缘地带的国家与地区的旅游发展(Tuncay Neyisci),以金三角为例探讨了边境地区旅游的发展(Alon Gelbman)等。甚至有学者专门探讨了旅游飞地(Aili Liu等)和战场旅游(BrucePrideaux)的发展以及公共游憩地的使用者收费问题(Tsung-Chiung Wu,Yi―Ning Yang)。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有学者(1ndra P.Tiwari)对尼泊尔旅游发展政策进行了评述,分析了这些政策对于区域发展和扶贫的含义。另有学者(Liliana Elmazi,XhiUola Agaraj)以阿尔巴尼亚威罗拉(Vlora)地区为例,探讨了旅游在海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还有学者(Peng Ju,Jigang Bao)对温泉旅游发展对当地社区的经济影响做了实证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影响研究的拓展。有学者(Lixiu Ren等)以庐山为例,讨论了如何在不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利用自然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产品。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议题。有学者(Kam Hung,Ercan Sirakaya)指出动机、机遇、能力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先导因素,并发展了一个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动机一机遇一能力一体化模型。另有学者(Nicole Hausler)则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传统模式提出质疑,指出由于当地居民缺乏应有的知识和创造力,旅游发展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还有学者(Rich Harrill)等运用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居民对西方旅游者的态度问题。

在规划方面,学者们分别对印度(KameshwarPrasad Singh,Ashok Oraon)、中国(Yang U,GeoffreyWall)和斯里兰卡(Kingsley C.Guruge)旅游规划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针对中国的旅游规划,有学者(Stephen Fairhurst)专门分析了中国旅游需求的第二次冲击。还有学者(YingZhang)以中国的旅游协会为例,探讨了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形势和对策。此外,有学者(BahtiarMohamad,Mohd Hafidz Hussein)对马来西亚“真正的亚洲”旅游促销活动进行了介绍,这一成功案例对于其他国家不乏借鉴意义。另有学者(Yin―Hsi Jamie10)分析了台湾旅游业竞争定位的资源基础。

3.信息与技术

全球都在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学者(Yunpeng Li等)对中国旅游预订网站的竞争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还有学者(Ahmad Sarani,ZahraNejatakbari)介绍了伊朗电子商务和电子营销的情况,另有学者(Liliana Elmazi,Jovan Stoianoski)的研究更为深入,以阿尔巴尼亚威罗拉(Vlora)地区为例,对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旅游企业的管理影响非常深远。如有学者(ZhifangWang,CharlesJohnston)运用关系营销理论研究了在线顾客关系管理问题,发展一个过程模型,对旅游供应商和旅游者之间如何通过在线互动发展顾客关系进行了解释。另有学者(Shuliang Li,Shuoyue Feng)介绍了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知识自动化专家系统,该系统可以运用于旅游竞争战略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战略。

除了因特网以外,也有学者关注了其他一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如有学者(Jiencheng U,Thomas Q.Zeng)以汕头市为例,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分析中的运用。

4.教育与培训

旅游高等教育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方面。如有学者(Yanxia Bu)等以中国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对大学本科的旅游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2+1”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还有学者(Kapil Kumar)对当前印度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介绍,并就将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学者们的研究也涉及了课程教育以外的领域。如有学者(Anita Dodd,Anneka Farrington)针对日渐严重的针对儿童的性旅游问题,指出对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进行教育是重要的防范措施。另有学者(Joleen Du Plessis)对旅游教育中的语言学习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有学者(Jianren Zhang等)介绍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老兵重聚活动的云南之 旅。此外,有学者(Weihua Tan,Ken Simpson)对在新西兰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学生的服务质量观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供一些建议。

5.历史文化与产品化

就旅游行为的文化意义而言,有学者(NahoMaruyama,Amanda Stronza)运用对第二代以后的美籍华人寻根之旅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发现更多的人对于故土有一种外来者的感觉而不是归属感。有学者(Danping Liu)运用社会建构理论,以元阳梯田为例,对旅游摄影与视觉表象进行了研究,指出旅游摄影是一种叙述文本,具有社会、文化、经济乃至政治涵义。另有学者(Jianming Li,Ying Zhang)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旅游发展和少数民族符号和结构系统的关系。还有学者(Weibing Zhao)利用社会资本方法研究了旅游小环境发展和扶贫问题。

就文化的产品化而言,学者们分别对中国(KeithHollinshead)、日本(Nakanishi Yuji)、马来西亚(AziziBahauddin等)的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正因为亚洲地区在文化上的亲缘性,有学者(Rensu Yang)指出亚洲旅游产品设计具有文化同一性。此外,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也得到了关注,如有学者(Benjamin Wai―MingNs)指出,通俗文化在吸引亚洲游客特别是年轻人到日本旅游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有学者(Jon G Donlon,Jin Nishino)指出,从亚洲传人西方的艺术作品能够起到缓解西方旅游者到亚洲旅游的焦虑的功能。还有学者(PohSeeToh)分析了城市小吃文化消费习惯和旅游前景。

一些学者涉及了旅游者行为的文化特征问题,如有学者(Cheng Yan,Alastair Morrison)以黄山、西递、宏村为例,讨论了文化遗产旅游中的文化距离。另有学者(Hong Miao,Xingpeng Chen)以银川为例,探讨了中国西部城市休闲活动的特征。还有学者(Junyi Zhang等)就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双向旅游行为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

6.旅游营销

一些学者从国家层面上讨论旅游营销问题。如有学者(ShangzhengZhang等)从13个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目的地营销进行了比较分析,就中国目的地营销提出了8个方面的建议:增强目的地营销的专业性、增加目的地营销组织资金、拓展和加强因特网营销、提高营销战略有效性、加强游客研究、提高国际旅游服务质量、改善目的地营销组织教育和培训、成立专门的联合组织等。还有学者(Yong Chen等)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

另外一些学者从区域层面讨论旅游营销问题。有学者(Mike Bastin)以北京市为例,对旅游业的品牌个性展开了批判,有学者(Lin Ma,Xueli Li)则对大连“浪漫之城”品牌的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Peng Ju,Zhuowei Huang)以上海为例,从一个新视角对目的地形象演化进行了研究。另有学者(liaolan Bowden)从目的地品牌角度,对贵州省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估。

部分学者对于细分市场的旅游营销进行了探讨。如一些学者对台湾怀旧旅游市场(Ching―HuaiPeng)、职业妇女旅游市场(Rong Tan,Ying Zhang)的研究。有学者(Bin Dai等)认为,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结构和模式进行调整,从长远来看,必须采用更有弹性的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此外,品牌策略的运用也被作为当前比较急迫的任务提了出来。

7.旅行与酒店服务的新机遇

在酒店服务方面,有学者(David Egan,WeiChen)以中国城市为例,对城市饭店选址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还有学者(Cong Zheng等)对珠三角新建酒店客房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新建酒店客房的室内空气质量令人担忧,而且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室内而不是周边环境。

在旅行服务方面,有学者(Kuo-Ching Wang等)对包价旅游领导者的内在风险进行了探讨,还有学者(Aiping Ma)就北京建立针对外国散客的信息服务系统,以及这一系统对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有学者(lingxian Jiang等)则对上海的会奖展览旅游现状与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另外有学者(Thuy-Huong Truong,Brain King)以中国和美国赴越旅游者为例,对亚洲和西方旅游者对越南旅游服务质量感知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具有较大差异。

8.环境与福利

有学者(Hui Wang等)以大连为例,提出了城市旅游容量测算的新方法。该方法综合运用了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城市旅游容量按照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分为富余、饱和、超载等3种类型。

自然灾害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有学者(Maharaj Vijay Reddy)以安达曼群岛为例,讨论了自然灾害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还有学者(XinranLehto)就消除自然灾害对旅游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9.研究方法与实践

统计分析方面。如有学者(Yang Yang)通过对16个主要客源国的经验分析,发现收入是影响中国入境旅游流的关键变量,产品价格和替代品价格是另外两个重要的影响因子,研究基于物理距离和文化距离建立的面板数据引力模型具有很好的模拟效果。另有学者(Shujie Shen,Gang U)以泰国入境旅游的7个主要客源国市场需求预测为例,对时间序列方法的预测精度进行了统计检验。

战略规划方面。有学者(Xin Zhou,Lixiu Ren)将层次分析法和SWOT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方法,并介绍了这一方法在安徽省灵璧县旅游战略规划中的运用。有学者(Honggang Xu,ZhenyingXiang)以珠海为例,讨论了集群理论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运用。另有学者(Kong―Yew Wong)等强调了长期依赖外资发展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发展了一个以生产力溢出作为可持续发展基本标准的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模型。还有学者(Shuliang L)介绍了依托信息技术,将多重智能和人的判断和直觉相结合的战略制定的革新方法。

此外,有学者分别对多目的地旅游者行为研究(Siu-Ian So等)、无计划目的地旅游者决策研究(Yeong-Hyeon Hwang,Sang-Taek Lim)、自然保护区分区管理方法(Liling Huang等)等进行了评述。

10.目的地形象与品牌

有学者(Ash D.A.Tasci等)针对土耳其旅游形

上一篇:北京市居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下一篇:转轨时期制约我国饭店业绩效的深层原因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