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联网产业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

时间:2022-08-16 09:57:49

浅谈物联网产业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

摘 要:本文从物联网基本概念出发,论述了物联网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并通过对物联网产业状况的分析,提出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在物联网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进行课程改革以促进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适应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 计算机专业 专业建设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重点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努力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产业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兴产业而崛起,这为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笔者学校在辽宁省率先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并把应用视角逐步转移到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上来,逐步建立起以计算机专业为依托、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为骨干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群。

一、物联网的定义及发展

通俗地讲,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我国自提出“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以来,又在 “十二五”时期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规划,明确了方向、突出了建设重点。我国物联网行业将由起步发展步入规模发展阶段,物联网产业链将不断规模化,使中国物联网应用和衍生出的独特市场快速发展。

二、在中职学校发展物联网专业的意义

如今,物联网产业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实施教育改革和专业设置改革无疑是一个重大机遇和挑战。笔者学校通过物联网专业的建设,提升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专业的市场定位决定着学校是否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抓住特色专业,拥有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以此作为专业建设的突破点,争取以后实现以点带面,处处开花,最终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技术水平。

三、中职学校应对物联网发展的策略

1.提升师资水平

教师队伍培养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学校应采取以下几项举措:培养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重点的专业带头人,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识读与使用、无线网及应用、智能家居核心课程的教学;开设名师课堂,学校首席教师带动提高其他人员的实践能力与学术能力水平;通过培训考试,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等级;通过教学产品设计,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通过信息化多媒体应用技术骨干教师培训,提高电子白板在课堂上的使用率;校企强强联合,教师进企业,企业高工进学校,使教师教育水平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2.专业结构调整与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要在物联网行业有所发展,就要找准企业发展动向,深入挖掘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建全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过程,从学生的特点入手,完善教学中课程的设置,改善实训条件,利用原专业的基础向物联网专业靠近。

中职学校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适应物联网行业发展的人才,难度大、困难多。这就要充分利用原有专业基础,加大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力度。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原则:抓重点――网络技术应用和物联网基础;抓核心――包括网络技术、传感技术;抓动手――利用实训设备加强动手能力。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融入物联网技术应用类的课程。通过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适时嵌入物联网技术的课程,如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RFID技术、二维码、嵌入系统等。提升计算机专业课程与物联网行业的对接度,为物联网产业时代的到来储备人才。

3.实训基地建设

计算机专业为了适应物联网行业的发展,除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变动外,还要在实训上加大力度、思想上进行更新。实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实训建设应根据行业的需求进行逐步完善,突出智能化、模拟化、数字化等特点。要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一技多能的培养,必须通过物联网实训模拟设备来完成,利用模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把“微型”应用搬到实训基地,为师生提供开放的、智能化的教学资源与环境,使传统教学与虚拟教学融合,实现实训的分层性和可扩展性。

四、小结

物联网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中职学校应通过社会考察、学习和企业调研,确立专业课题的研究方向,紧跟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动向,准确把握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大力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改革,为计算机专业向物联网专业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有义务为未来庞大的物联网产业输送人才,要抓住机遇,建立中职特色的物联网专业,抢占先机,打造一片中职教育的广阔天空。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

上一篇:数字化微格烹饪实训室的建设与应用 下一篇:有效管理和利用图书馆随书光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