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讨论要去伪存真

时间:2022-08-16 09:43:42

高中生物课堂讨论要去伪存真

课堂讨论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研讨课、汇报课、示范课、评优课及常态课中,时常会出现讨论这一环节,似乎有了讨论,就能体现“合作、交流、探究”,就能体现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就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数教师只重视讨论形式,课堂上明显存在着“假讨论”现象。讨论一定要因课制宜、因需而设,课堂讨论也要去伪存真。

一、伪讨论的主要表现

有的教师不能根据学情合理设置讨论题,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太难,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又很少,纯粹是为了讨论而讨论。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讨论之中,讨论时课堂上有被遗忘的角落。部分教师缺乏对讨论的调控,使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降低。

1.讨论题过于简单,有的在课本上可直接找到答案

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产生激烈争论,通过争辩明确是非、达成共识。可是部分教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有的类似于“春风杨柳多少条”,有的则在书上可直接找到答案,根本不需要动脑筋思考,这样的讨论就显得多此一举、毫无必要。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种调节方式有什么不同,其实这个问题在必修3的P31(人教版2007年第2版)表2-1中已经总结得很全面,毫无讨论的必要。

2.讨论的问题太难

课堂讨论的问题如果难度太大,学生跳起来也摘不到这个“桃子”,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倦感,他们就会放弃讨论。这样的讨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 的组织培养 》(人教版、选修1),执教者在介绍完培养基的成分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植物组织培养为什么是用蔗糖而不是用葡萄糖?该讨论题难度太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以自身现有知识根本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组织这样的讨论意义就不大。

3.讨论的问题远离教学目标

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要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的教师目标意识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活动,上课很随意。也有部分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抓不住重点、难点,他们所设计的课堂讨论题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这样的讨论意义不大。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必修3(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上课伊始教师就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红楼梦 》里有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对吗?”由于学生还不知道体液及体液的组成成分,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之间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讨论。这个讨论题也容易让学生浮想联翩,结果有的学生在嘻嘻哈哈闲聊,有的翻阅课本,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这偏离教学目标的讨论中悄然流逝了。

4.学生参与度不高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性格有别、表达能力各异,在讨论时往往只有部分学生参与。成绩较好的、健谈的学生滔滔不绝,部分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善,只能作为旁观者,有的干脆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课堂是所有学生学习的场所,我们的讨论也要面向全体。一方面,教师可将讨论的问题设计得有层次性,在讨论中可以让学困生回答最基础、最容易的问题,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巡查、把握全局,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要把自己看成讨论中的一员,参与到讨论之中。教师要密切注视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对课堂讨论的调控,使课堂讨论有序高效地进行。要防止个别小组转移讨论中心,去讨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5.讨论时间不充足

开展讨论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这样他们才能用心思考、真正讨论。在一节课题为“基因突变”的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讨论基因突变是否一定会引起蛋白质的改变?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是否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这两个讨论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完成讨论需要一定的时间。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刚开始有的还没进入状态,讨论就被教师武断地叫停了。这样的讨论不彻底、不深入,表演的成分很浓,师生共同演戏给听课教师观看,学生成了配合教师说出标准答案的“群众演员”,这样的讨论不要也罢。

二、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实效性

运用有效的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实效性?

1.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

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轻松、和谐的氛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保证课堂讨论有序进行。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让他们敢想、敢说、敢于讨论。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要把他们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利用,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错因,以利于更深刻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要特别注意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能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

2.合理确定讨论时机

讨论的时机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预设好的。曾经听过一节省级评优课,这位教师备课很充分,在他的教案上,几点几分开始讨论、几点几分结束都有明确规定。课堂是动态的,情况是千变万化不可预知的,不能死守教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讨论何时开始、何时结束。这位教师严格执行教案上的时间安排,肯定能在45分钟之内把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完成,但讨论效果却很不理想。有效的讨论应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安排,不要把课堂变成执行教案剧的舞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学生的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都会出现问题,这时可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实验时,发现有的学生滤纸条上的色素带很淡,这时马上组织学生讨论:滤纸条上的色素带很淡,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通过该题的讨论,学生加深了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的理解。人教版必修2的P121上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都属于可遗传变异。”有的同学认为这句话正确,有的则持相反态度。孰是孰非?教师可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达成共识,通过讨论加深了对可遗传变异的认识和理解。

3.科学设置讨论的问题

讨论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讨论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通过讨论让他们明辨是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所设置的讨论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在学习光合作用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变化,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讨论:动物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是ATP,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形成的ATP动物能直接利用吗?通过该题的分析讨论,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设置的问题要有讨论余地、要有思维含量。讨论题要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要能激起学生思维内驱力,且一环扣一环,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状态。曾听过一节公开课“细胞呼吸”,教师在介绍完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因素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储存粮食和水果。该题开口较小,且储存粮食和水果的方式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依据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结论。

4.加强对讨论过程的调控

多数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讨论感到茫然、不知如何讨论,由于性格、基础等不同,有的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讨论时成了部分性格外向和优生的陪衬。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要设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讨论时要加强巡查,了解情况,为总结做充分准备。

5.对讨论结果作出合理评价

讨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评价时不能只关心学生的结论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还要关注学生讨论的思维过程。受年龄、自身的知识储备等制约,学生通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或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合理地解决。

【注:本文为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课题“互动式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验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y2011120。】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中学,江苏 宿迁,223800)

上一篇:以导学案为“舵”,启学生自主学习之“程” 下一篇:优化教学关系 提高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