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时间:2022-08-16 08:24:50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一步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新途径,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而其主要环节又是搞好课堂教学实践。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二是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给予“鱼”。

三、合作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效地解决问题。当意见不一致时,能进行理智地分析,让争论成为学习的起点?学生通过预习读书,简单的问题已经解决,但对难度较大的问题仍然会存在一些模糊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个体思维遇到障碍无法进行时,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而引发争执,此时开展恰当的议论,调动群体智慧,使个人思维能力在“群体思维”的作用下得到锻炼和发展。在议论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创造动因和表达欲望,抓住热点,收集议论信息,启发引导,调控学生的思维角度,使议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质疑和反驳,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学会相互更正?补充和求同存异,促进信息的横向交流,使学生从思维上和知识上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对精彩的发言和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对难度较大、分歧较多、议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产生了渴求解答的心境,为教师的讲解作了铺垫?学生议论的问题应与课文中心思想有密切联系,具有普遍意义,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议论的题目要有利于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并且难度要适中。一语道破或难度太大,都引不起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讨论题目的提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属于理清课文脉络的讨论题可放在预习后,讲读课文前体会重点词、句、段的讨论题可放在预习后,讲读课文前体会重点词、句、段的讨论题可放在讲读中进行有关人物评价、推测故事结局的讨论题可放在讲读后进行。

上一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下一篇:让创造的翅膀在课堂中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