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伪科学谣言思想认知状况研究

时间:2022-08-16 07:26:06

大学生伪科学谣言思想认知状况研究

摘 要:网络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网络的不良信息也对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网络信息鉴别力、免疫力以及思想形成冲击。伪科学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伪科学谣言是一种假借科学的名义,刻意将其伪装成科学,经常性地利用偷换概念、歪曲事实、夸大结果等手段制造的未经证实的信息。文章通过大学生伪科学谣言的思想认知调查,分析大学生参加“世界末日”谣言讨论的程度和目的、对待 “世界末日”谣言的反应以及对辟谣方式的信任程度,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应对伪科学谣言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伪科学谣言;大学生;思想;世界末日

前言

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伪科学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这些伪科学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不仅损害了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公信力,而且还超出虚拟社会的范畴,冲击现实社会生活,在社会心理层面投下层层阴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部分,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娱乐的同时,网络的“杂乱信息”也给大学生思想带来负面影响,而伪科学谣言就是其中之一。伪科学谣言给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网络信息鉴别力、免疫力形成冲击。因为,调查研究大学生的伪科学谣言思想认知状况,对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科学素养以及网络信息鉴别力、免疫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开展伪科学谣言的大学生心理思想问卷调查,提出相应对策,对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以及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伪科学谣言的界定

谣言,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传播媒介。无论社会学,还是社会心理学,抑或传播学,都对谣言进行研究,因此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是经典谣言理论的代表,他们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民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他们认为谣言强度等于“事件的重要性”与“事件的模糊性”的乘积,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后来法国学家卡普费雷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伪科学成为学者们讨论的话题。伪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危害性的非科学。近年来,伪科学与谣言相结合,一部分谣言带有伪科学性,成为伪科学谣言。

笔者根据经典谣言理论对谣言的定义及伪科学的实质,对伪科学谣言进行界定。所谓伪科学谣言是一种假借科学的名义,刻意将其伪装成科学,经常性地利用偷换概念、歪曲事实、夸大结果等手段制造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它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伪科学性和迷惑性,即自诩为科学或者假借科学名义,但事实上不是科学;2.一般是没有经过科学实验或者社会实践证实的信息;3.对未知或者待时间证实的信息的虚构或猜想;4.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后果。5.确认难度比较大:现在尚未政府或机构对伪科学谣言形成学术定义,也没有具体的确认办法或者手段。

2.调研方法

2.1 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X大学的本科生,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52份,收回率97.78%,有效问卷341分,有效率96.88%。其中,男生206名(60.41%),女生135名(39.59%);文科生113名(633.14%),理科生228名(66.86%);汉族为320名(93.84%),少数民族为21名(6.16%)。

2.2 研究工具

此次调研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自编《大学生伪科学谣言思想认知调查问卷》,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回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以SPSS16.0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处理。此次大学生伪科学谣言思想认知调查问卷共有40道问题,分为三个部分:大学生参与伪科学谣言的讨论情况、大学生对伪科学谣言的反应情况以及对辟谣信息的信任程度。

3.调查数据及分析

3.1大学生参与伪科学谣言的讨论情况。了解分析大学生伪科学谣言思想认知状况,首先要对大学生参与伪科学谣言的讨论情况进行调查。本文以已经得到辟谣的伪科学传言“世界末日”为例子,以进一步了解伪科学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参加“世界末日”传言的谈论频率上看,78.01%的学生参加过伪科学谣言的讨论,其中参与和经常参与的比例为21.11%。说明伪科学谣言在大学生中传播比较广泛。在“世界末日”传言内容上,81.52%的大学生知道玛雅预言,其次是千禧年危机和1999年的世界末日,这说明认知是跟平时生活的科普的程度有关,玛雅预言是电影《2012》中的内容,所以很多大众都熟悉玛雅预言。

在参与“世界末日”传言谈论的目的调查中,“好奇”为主要动机,为其次为“无聊”,“跟风”的比例也达到了9.33%(见表一)。

在了解世界末日”信息的途径上,由可知,211名被调查者是通过大型门户网站了解到“世界末日”谣言,其次是及时聊天工具、微博和社会化媒体网站,这三项也成为自媒体,总和是320名,这说明自媒体成为了解“世界末日”信息最主要的工具。

3.2 大学生对“世界末日”信息的反应程度。在调查85.04%的被调查者在网络浏览“世界末日”信息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的。说明大家对伪科学信息是持否定的态度。但是在14.96%相信“世界末日”信息的调查者中,“好奇”是他们的第一反应,其次是“惊讶”,比例达到26.8%,还有将近两成的感觉“惶恐”(见表二)。在不相信“世界末日”信息调查者中,近四成的公众的第一反应是“无聊”,31.13%的是比较冷静的看待该信息。

在参与 “世界末日”信息的讨论时看到别人的支持性跟帖,76.25%的被调查者不会转变对“末日”传言信息的信任程度,但是还有23.75%的会转变对此的信任程度。

从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行为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世界末日”谣言是持质疑或否定的态度,因此主动传播伪科学谣言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从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情况中发现,62.42%的学生只是偶尔学习科普知识,经常学习科普知识的只有18.95%,说明大学生学习了解科普知识的意识还不强。在学习科普知识的学生,26.98%是从科普网站了解科普知识的,26.11%的公众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得科普知识,剩余的依次为科普书籍、报纸和科普报告,这说明,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越简单越好,网络和电视广播是重要的科普宣传的途径。

遇到伪科学知识,261名大学生希望从科普网站中去求证该知识,其次是科普节目和科普书籍。这和公众了解科普知识的途径需求一样。

3.3 大学生对辟谣信息的信任程度。在调查中发现73.49%的被调查者,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是一般,只有20.42%对网络信息是信任和非常信任,说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是不高的。当在网上浏览到辟谣信息时的反应时,56.54%的学生反映比较“平静”,其次是感觉“释然”和相信该信息,比例是19.85%和15.84%。大家如此“平静”,可能还是跟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有关。

大学生对政府网站、科协部门和科普网站的辟谣信息的信任程度,集中在“一般信任”(政府网站、科协部门、科普网站比例为45.92%、45.7%和49.4%)和“信任”(政府网站、科协部门、科普网站比例为43.87%、44.11%和28.28%)程度上。对专家学者和网民的辟谣集中在“一般信任”,比例分别为59.89%、45.18%,其中还有22.72%和28.33%的公众对专家学者和网民不信任。总体看来,公众对各种辟谣信息的认可度不是很高。

4.调研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首先,大学生对伪科学谣言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多数大学生对“世界末日”谣言的第一心理反应是不相信的,不论是看到别人支持性跟帖,还是否定性跟帖,大数学生都不会改变对“世界末日”谣言的态度。另一方面,伪科学谣言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参加“世界末日”谣言的主要目的是“好奇”,这说明大学生对“世界末日”这一尚未证实信息有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该谣言信息,主观思想认知和动机是参与伪科学谣言传播的关键根据;大学生对伪科学谣言的负面影响缺乏理性判断和鉴别,缺乏应有处理伪科学谣言的能力;大学生对各种辟谣方式的信任属于中度程度。最后,自媒体成为大学生了解伪科学谣言信息和参与讨论最主要的工具。由于自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自主性和交互性强、平民化等特点,公众可以随时可以通过手机登陆微信、飞信、博客、人人等了解伪科学信息,及时、快捷地与网民、同学进行伪科学谣言的讨论。

4.2 建议。第一,高校应重视伪科学谣言对学生思想心理的影响,及时辟谣避免其情绪反映。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每天面对着巨大的信息流,这些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和行动。如果大部分人相信一则谣言,则其他人也倾向于相信别人随信的谣言和随后的行为。如果当一些人对谣言的某些内容的认知缺乏,就会轻易相信该谣言。当一个谣言在人群中产生恐惧或者厌恶的情绪时,会从一个人迅速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在社会上产生共鸣。“在现实情境下,处于社会群体中的人更容易相互影响,既有情绪上相互感染,也在行动上相互模仿,最终将谣言的影响不断放大,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2]这说明,大学生在信息流瀑情景下,容易受到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再偏颇吸收,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在这样的境况下,伪科学谣言更容易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伪科学谣言对学生思想心理的影响。善于同学生保持良性沟通,及时辟谣,稳定学生情绪。

第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主力作用,让正能量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切断伪科学谣言传播途径。媒介是伪科学谣言传播的载体,同样也是谣言的防控的重要支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信息把关者”的角色,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真相。一是加强网站或者自媒体过滤信息技术加强,;二是加强提升自身的网络科学素养,主动掌握网络舆情;三是强化与通讯商交流沟通,加强对自媒体的引导和规范,提升自媒体的公信力。

第三,大学生主动提升网络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提高对信息识别、批判以及免疫能力。在伪科学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公众既是传播者和参与者,也是伪科学谣言的影响者,抑或受害者。从主观上看,网民的心理因素、知识水平和信息分析能力等是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首先,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主动主动搜集科学知识,提高预防伪科学谣言的能力和对信息识别和批判能力。其次,学生要提升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即认知媒介、参与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能力。[3]一方面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以及项目,通过科普教育项目或者社会项目,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学生组织以及学校社团发挥协同作用,做好学生媒介素养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抵制伪科学谣言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著,郑若麟 译: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2]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3,96.

[3]张军、米如群: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媒介素养的养成[J]. 湖北社会科学,20012(11):193-195.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上一篇:自动控制系统在连铸机二冷水改造系统上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中的一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