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性能计算往何处去

时间:2022-08-16 03:44:50

中国高性能计算往何处去

在国外品牌的夹缝之中,中国高性能计算未来将往哪里发展?国家和相关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促进中国高性能计算事业的发展?

“顶天”更要“立地”

很多高性能计算机的从业者已经淡化了对“运算速度”的追求。曙光4000A速度超过每秒10万亿次时,尽管外界给予了众多的掌声,但该产品的主要研发者孙凝晖心情非常平静。他说,应用才是更大的挑战。采访中,他说中科院计算所系统结构研究所未来的重点是做“普及大众的计算机”,怎样把高性能计算机的成本降下来、稳定性提高、功耗降低、管理更方便,这是比提高运算速度更难的事。

孙凝晖说,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打破“玻璃房子”,国外不再对中国实行禁运;第二是高性能机要产业化,走下神坛;第三阶段是“普及化”,希望一些科研和设计人员的桌面上能装一个高性能计算机。

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正在发生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萎缩,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地依靠科技研发和原创设计商业机会,这意味着普通的商业用户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会增多。

在曙光公司的规划里,2008年将研制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百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但曙光总裁历军坦率地对记者说,让他更高兴的是,到今年10月份为止,曙光高性能机器已经卖了290多套。“‘卫星’(指运算速度在世界水平的高性能计算机)要放,因为那样可以提高品牌的认可度,但最为重要的是,产品卖得好,企业能活下去,能赚钱。”

“运算速度进入T0P 500的那些机器,如同高性能计算机的‘塔尖’,没有广泛应用的‘塔身’和‘塔基’,这个塔是摇摇欲坠的。”王恩东说,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一定要重视应用。

“顶天立地”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指企业在技术上要“顶天”,以技术发展为先导,立足技术领先;应用上要“立地”,将技术融入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中。

相对“顶天”,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立地”更难。

“国外品牌进入银行、电信等领域比较早,经验很丰富,而且很多软件就是IBM、HP等公司与其他软件公司联合开发的,所以国产高性能服务器要进入银行等金融市场非常难。”联想集团首席科学家祝明发分析说,这种状况形成了“蛋生鸡和鸡生蛋”的怪圈,因为国产品牌在实际上运用少,发展比较缓慢;发展得慢,用户信任度低,国内品牌在实际使用中就越少。

当然,国产品牌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也并非毫无优势。河南漯河市公安局经过比较,2004年开始采用了天梭TS20000系统,2005年10月多个关键应用正式在浪潮天梭TS20000系统中运行。漯河市公安局通讯科张居辉科长在接受采访时说,在综合比较国外品牌和国内品牌的高性能服务器之后,发现国外品牌的造价太高,远超过了原先的预算,而且机器系统复杂,该局现有的技术人员恐怕维护起来有一点吃力,如果请国外公司来维护,费用又是一大笔钱。浪潮的天梭在这两方面比较有优势。而且从业务应用上看,也够用了。

依靠价格“立地”是中国很多IT产品跟国外品牌抢市场的法宝之一,但最后能制胜,还得靠质量和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也不例外。

模式要创新

由于受到资金、应用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中国高性能计算曾经长期盘踞在以政府主导比较集中的能源、气象、政府等领域。让更多的普通用户应用高性能计算,让高性能计算平民化,一直以来是业内专家学者和用户多方所提倡的。

但用户之间的经济实力、应用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让他们都通过自行购买高性能计算产品来用上高性能计算是不切实际的。即使都来购买,目前也存在着资源分散、应用效率不高的弊病。而将高性能计算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立足高性能计算应用需求集中的某一地域,面向地区性用户提供这种公共服务的机构平台的出现,为高性能计算的平民化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作为上海信息港主体工程之一,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建设,坐落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开发园区内的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已经成为了这种模式应用探索的一面旗帜。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SSC)成立于2000年12月,是中国第一个面向社会开放、资源共享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自投入运行以来,本着随需应变、合作共赢的理念,为上海各行业提供了大量的高性能计算应用服务,在气象预报、药物设计、生命科学、汽车、新材料、土木工程、物理、化学、航空、航天、船舶等10个应用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充分发挥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2004年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引进了峰值速度超过10万亿次/秒的“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更是实现了中心高性能计算研发与应用双跨越。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副主任袁俊告诉记者,“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目前配置了相对比较丰富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并且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发展目标,就是立足上海、辐射华东、服务全国,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高性能计算公共资源服务中心、高性能计算技术支持中心、高性能计算增值服务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曙光4000A是曙光公司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联合开发的。曙光公司总裁历军认为,用户和制造商联合开发高性能计算机是未来的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用户更了解需求,双方合作的产品将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人才培养不容忽视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的目标就是利润。目前中国企业规模小,很多难以承担类似高性能计算这样投入大、回报时间长的产品,企业进入或者退出高性能计算领域都是可以理解的。高性能计算属于基础产业,必须由政府牵头去进行研究推进。”一位老院士接受采访时说。在这次采访中,相关的从业人员呼吁政府加大推进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声音不止一次听到。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甚至建议,国家相关机构在采购高性能机时,应优先采购国产品牌。但目前这点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国家和相关高校要推进高性能人才的培养也成为焦点。 目前中国专门从事高性能计算研究的人才积累不如国外,跨学科高性能计算应用人才缺乏,持续加强高性能计算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教育机构,对于担负起高性能计算人才的培养责无旁贷。目前有一些高等院校已经搭建起高性能计算系统,高性能计算在高校的普及已经逐渐拉开。充分利用目前设备,立足自身需求,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性能计算人才,应该是下一阶段高等院校高性能计算应用的一个重点。

当然,高性能计算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复合人才培养也非易事,一切都需要不断地从摸索中总结经验。上海大学利用本校的高性能计算中心,面向全校各个学科开设高性能计算基础课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海大学先进计算和应用中心常务副主任徐炜民向记者透露,“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并行处理课程; 面向非计算专业的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门高性能计算课程。授课可以通过校内自强3000高性能计算平台,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尤其是第二门课程,是面向全校开放,同学们选择这门课程的热情相当高,每次选课的时候都超过课程名额。”

路在何方?中国高性能计算的路就在自己脚下。中国高性能计算曾经走过的路是从无到有,那么下一步为什么不能走出一条从有到发扬,从发扬到精通,最终攀到世界顶峰的道路呢?

上一篇:OKI实施宝贝计划 下一篇:高性能计算三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