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诗集的回忆

时间:2022-08-16 12:57:41

盛夏流火,上海的天气忽然迎来一阵难得的大雨,在高式熊先生延安路四明村的旧居,拿出新近得到的高振霄太史(图1)手写梅花诗二百首印本(图2),我请他在后面题跋。看着窗外如晦的风雨,缓缓吸了一口烟,高师慢慢讲起了八十年前的故事。

这是我父亲辞馆以后赋闲在家所写的梅花诗。他在光绪甲辰最后一次殿试成进士,入翰林,民国成立后没有做过官,只以教馆和写字维生。他原本在虹口陈家做西席(教书先生),1930年日寇逼近虹口,父亲就辞了馆,搬到四明村现在这个房子居住。他喜欢梅花,空闲时间多了,自己每日写梅花诗一首,在第一册的跋中,父亲自己写着,从辛未(1931)冬十月初三日到腊月十九日写成一百零一首,于是就印了初集,后来又写成一百首,是为续集。当年上海北平广州等地翰林太史们书法很受欢迎,父亲的书法和当时的太史公们颇有不同,他每天临写汉碑和魏碑,行书中掺入碑体,别具风格,求字的笔单不少。

给诗集题签的是顺德人苏宝禾,曾经在礼部做过点小官,他父亲是李文田的学生苏若瑚,他自己的隶书写得雅气,父亲和他特别要好,经常让我送书信到他家里,抬头都写“幼宰礼部”,他在自己家靠教顺德同乡的孩子维生。他做过京官,会讲官话,所以能和父亲沟通。其他广东遗民住上海的有些也有语言沟通问题,朱汝珍年伯讲官话就不错,最难懂的是东莞张其淦,他只会说东莞话,离我家住得很近,有一回父亲让我送东西到他家里,我骑上自行车到了门前,链条掉了,进门想问世伯讨个工具修单车,说了半天老太史始终没弄懂,只好讨来纸笔写给他看才解决。

诗集前面写序题诗的有好几个人。开头的这个朱孔阳,不是上海写字画画那个朱孔阳。当时我记得上海有三个朱孔阳:一个是做骨董生意的:一个是写字画画的云间朱孔阳;这个是浙江奉化人,他是做银行生意的,和父亲算是同乡,又喜欢父亲的字和诗,这诗集是他出资印的,所以他的序言放在最前面。(图5)

第一个题诗的是陈夔龙(图4),做过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我叫他太老师,是我父亲的老师。他住在孟德兰路(现在叫江阴路)的一所大房子,我去过很多次,但是我是晚辈,很少有机会和太老师说话。他在1948年过世,上海家里还剩有大量的藏书。他没有儿子,有个过继的儿子叫陈昌豫,长得瘦长,白脸,对于家里的东西不是很懂。父亲让我去陈家帮忙整理藏书,我弄了好几个月,每一函书打开,写签条,整理包好,装了整整四十九个大箱子。太老师一过世,家里就忙着卖掉房子,要换小房,当时兵慌马乱,哪里有人顾得上这些书,小房子也放不下这些箱子,问了几个卖旧书的,都没人搭理,陈昌豫就叫来卖废纸的,将这四十九箱子书全当废纸称掉了,像桌子这么大的一个个箱子啊。

接着题诗的是刘锦藻,他是咱同乡,南浔刘家可真了不得,我们家和刘翰恰比较熟,他住在胶州路,常来我家,和父亲谈得来。刘锦藻是刘翰怡的父亲,是张謇同科的进士,也是浙江兴业银行的创办人之一,比我父亲还老一辈。他盖在引首的这个“凤池耆硕”章,就是宣统皇帝赐给他的。刘家大概有八个兄弟,全部住上海,我见过三四个,老五、老六和我家都很熟。以前的富家子弟,大多有文化有教养,刘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图5)

后面题诗的这个徐乃昌(图6),我也见过他,搞版本的,是藏书家。他过世以后家里人在老西门开了一家店,卖他的藏书过活。徐乃昌后面题诗的是赵润,又叫赵半坡,是个画家,也住在四明村,我们家住七十八号,他住在五十八号。四明村是当时上海顶好的房子,不少书画家住这里,当时王福庵老师,赵叔孺老师也住在附近。我父亲画梅花没有师承,他每天画好以后,就让我拿着给对门赵半坡看看,赵看了之后,会很认真的每一张都写一个小纸条,让我带回家给父亲。这个题诗的字,我看是父亲给写的,父亲能写多种字体,赵只会画画,不会书法,所以让父亲给他。(图7)

最后题跋的这个程宗伊,是嘉兴盐官人,满口的嘉兴土话,很不好懂,但是人非常好,很和蔼,和父亲是同年进士,他身材高大,我现在还能记起他说话的神气。他在刘翰怡家教馆,字也写得很好。在上海和父亲同年的还有钱崇威,字自严,也住在上海,活到了九十九岁。

父亲自己不会刻印,但是他喜欢印章,这诗册上面几方印章,都是名家所刻,有些在“”的时候抄走了,可是我还记得很清楚。引首的朱文“我太史也”,闲章白文“光宣侍从”,是赵叔孺老师刻的。父亲做的官衔是侍讲衔编修,也算是天子的文学侍从。开头的一方白文“绛云在宵”和后面的“一生低手拜谢山”,是我们同乡王禹襄刻的,他字惜庵,名气不大,可印刻得真是好。谢山是全祖望,清代名家,是我们宁波同乡。落款的两方印,都是广东印人的手笔,朱文的“顽头陀”,是当时住上海的易大厂刻的,另一方“洞天真逸”,我父亲的号,是余仲嘉刻的,他是番禺人,也住上海,是个哑巴,刻印和扇骨尤其有名。

这诗集用的纸很讲究,当时只印了两百套,现在我家里的一套也好多年没翻出来了。在这些老纸上题跋,应该用松烟墨,可是现在没有人用松烟了,现在的人什么都不讲究,父亲对我说,甲辰科殿试的时候,他用的是自备的油烟参合松烟墨,松烟够黑,油烟够光,这才符合殿试的要求。旧时对于写字画画,纸张,笔墨,印章,印泥,都大有学问,这些现在都没人懂,也没人讲究了。小时候跟在父亲身边,每日他给我讲经学,写字,看着世伯们跟他说话,记忆都很深,八十年了,还是如像昨天的事情一样,清晰得很。(图8,高式熊先生的题跋)

上一篇:二十七届佛罗伦萨国际古董博览会 下一篇:香港艺博新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