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谐德育理念主导学校的德育工作

时间:2022-08-15 11:11:41

用和谐德育理念主导学校的德育工作

摘要:学校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工作。当前在德育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我们要用和谐德育教育观主导学校的德育工作。本文根据平时调研,分析了和谐德育的内涵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的不和谐因素,阐述在德育工作中实施和谐德育的途径,希望能对创新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和谐德育 主导 德育

“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在社会各行各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为“教化人之本”的学校,各种素质的培养更要和谐。学校教育,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学校德育出现了新问题,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对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实际,用和谐德育教育主导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让和谐的旋律奏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学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和谐德育的内涵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在德育理念上要树立整体化的大德育观,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教育力量各自的优势,使之相互协调,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在教育过程要形成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二、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的不和谐因素

以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德育生态为立足点,审视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可以帮助我们在坚持!学校德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的同时,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一)变革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的德育内容及观念问题存在“反差”。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造成当代学生思想观念的现实性、超前性与德育实施者的“怀旧心理”之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学校本身由于社会和其它方面的原因片面追求升学率,加上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常常把学生当作是可以任意雕塑的对象,而当学生出现思想道德问题时,又往往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学校德育仍采取单一的说教灌输的方法,在德育课堂上采用的是封闭式的、灌输式的、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因而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进而导致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在心理上对学校的说教产生反感,从而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学校教育是兼备“德、才”的价值引导和有针对性的个性思想的奠基;家庭教育在本质上是“做人”的教育。而我们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孩子在校因行为思想出现问题需要家长配合时。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在校犯错丢了自己脸而不到校配合,即使来了的家长也会直言不讳地诉说他们管不住孩子,只能全权拜托老师管严一点儿。类似上述的例子,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举不胜举。我们的孩子每天所面对的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溺爱放纵,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教育的规范管理;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苛刻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教育的赏识激励;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教育的倡导个性;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物质刺激,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教育的精神奖励;……如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行为目标上的要求落差过大,导致本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家校双方却各自为阵,相互阻挡,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德育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与学生的实际脱节。首先,目前大多数学校德育工作仍停留在抽象的要求原则上,道德教育的内容以逻辑推演与论证为重点,主要是一些笼统的要求,缺乏层次性,德育内容大而无当,宽而无边,目标高不可及,不能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德育目标的序列化来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相脱节,通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其次,我们中学生的有些德育内容超越了学生思想的接受能力,如谈太多的马列主义的抽象原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缺乏时代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减弱了学生主体对德育的兴趣。

(四)忽视德育中学生的主体性。目前学校德育在许多方面忽视了学生这一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德育工作者否认教育对象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自为性,把学生这一德育对象视作为自己要改造与加工的对象,通常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好比工厂里的工人对产品进行加工,把一个个不同个体的德育对象加工成同一规格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学生被物化了,是需要改造的“对象”,是“道德之洞”,是“美德之袋”,是“物”而不是人。这种德育实质上是对对象主体性的漠视与取消。

三、在德育中实施和谐德育的途径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是生机盎然、与时俱进、富于创造力的一项条理、融洽、透射出人性美和谐美的育人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其运作是和谐。据此,学校应全面理解和谐德育的实质内涵:在思想上认清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注重人本思想。在和谐社会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围绕人的需求而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德育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德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的过程。当前的德育工作就必须先从德育管理人手,更新德育观念,引导、教育学校教师,摒弃德育是少先队、班主任“专利”的思想局限,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主动促进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等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各项德育事务中去。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师生关系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关系体系,是由教学关系、管理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乃至法律关系、个人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关系所构成。师生关系是处在一定的教育结构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双主体”地位,决定了德育活动的交往特点和方式,德育效能必须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和

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榜样,提高德育效能需要榜样。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三)把握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管理。德育个性化要求在德育中尊重学生主体,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调动他们作为道德参与者的积极性,不是要他们无条件的服从某些规则,而是要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欲望,鼓励他们不仅做先进道德思想的理解者,更要做先进思想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地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发展。为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管理。如结合形势和学校学生实际开展“崇尚科学、反对”、“拒绝第一支烟”、“远离”、“我们的责任”、“诚信”、“迎奥运促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千名团员庆“5・4”青年节的宣誓活动:十八岁成人仪式等,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心灵震撼,同时产生了较好地社会影响。在学生教育活动中,一些学校特别重视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组织的作用,形成了以团委和学生会为核心的三级学生组织和各类社团。根据需要,学校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学校的各类大型活动,大多数都由学生自己组织举办。如:校园文化节,学校运动会入场式,元旦晚会,青年志愿者活动,教师节庆祝活动等,这些涉及面广、组织安排难度较高的大型活动,都由学生担当主角,从活动的创意设计、人员分工、组织协调、物品采办到组织评比,都由学生自己操作。一些学校电视台和广播站也都由学生自己编播,从记者、编辑、主持人招聘到播音,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四)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一个学生德性的成长发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些有机情境。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吸纳这些情境中“情”的有益养分,在其品德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职责。和谐德育的追求,就是要从外在的物质环境上、学生内在的心灵中,营造一个能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提升的“育人”环境。环境育人,就是要营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环境和和谐的管理环境,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大部分学校都致力于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建设。他们努力改善学校环境,每学期及时布置教室,学生带来自家养殖的盆花,点缀教室;加强卫生区打扫,时时保持其整洁,自行车摆放规范,在校园栽花种草,美化环境。校园内,翠柳成行,更有鲜花点缀其间,整个校园洁净、清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绝对是一种享受。同时注重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书写规范;校训、校风、学风等格外醒目,时时警示着全体师生;校园广播站定时播音;走廊里、教室内到处张贴着名人格言警句;宣传栏里定期展出学生的书画作品、习作精品……这一切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净化师生心灵,陶冶着师生文明高尚的情操,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

(五)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社会这个大课堂既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宽广的教育环境,又决定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第一,学校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经常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会议,班主任进行家访或通过多种联系手段,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学校的各项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及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的效果。第二,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学校、班主任加强联系。家长也要经常到学校访问,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学校对学生当前的教育意图和要求等。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目标都是一致的,家庭教育只有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效果。所以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第三、整个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只有努力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总之,和谐德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战略任务,将会不断有新的元素加入,无论如何变化,和谐是首要的,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当学校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事事都是德育教育的素材、处处呈现环境育人的局面”时,和谐德育才得以实现,和谐校园也才得以构建。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型合格人才,塑造一代创新人才,为构建平安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朱熹的德育方法探析 下一篇:从音乐考级谈钢琴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