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15 10:30:02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

摘 要:学生干部是高职学生中的佼佼者,是学生与教师、学校的纽带,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他们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反映问题、疏通矛盾的主要桥梁。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特点,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干部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学生干部培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33-02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是学校基层的学生管理者,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被淘汰,这都带来了学生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因此,学生干部的培养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适应高职教学的改革,做好高职学生群体中的带头人和领头羊。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特点

第一,文化基础课成绩较差。高职院校的录取线与本科院校有所差异,因此录取的学生文化课成绩相对不高,学生干部文化理论课的基础较薄弱,理论学习更需要培养和引导,自学能力亟待加强。这是高校学生干部首先要学习的地方,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生干部应该首先把学业抓好,知识抓牢。同时,还应该起到垂范的作用,带领广大同学创新学习方式,提升自学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共同提高。

第二,重实践,轻理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思维较灵活,动手能力强。相对与理论学习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对动手能力强的实践性工作更感兴趣。在校期间多数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较高,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班级甚至学校学生工作的管理中,因而重工作、轻学业的现实情况,从而使得他们选择性地缺乏学习的时间,或者不能恰当地分配在校学习期间的时间,有的甚至忽视学习导致在毕业的时候重修补考。

第三,学生与干部的角色转换适应时间短。高职院校学生学制一般为三年,总体在校学习时间较短,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工作大部分是大一入职,大二换届,大三毕业找工作这样一个现实情况。这样短的时间使得学生干部在校期间的工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就可能马上面临着卸职毕业,这可能会使得学生干部仅仅在大二期间才专注于学生管理工作,大三毕业临近,学生干部的重心自然而然就会转移到实习、就业上来,从而忽视学生工作。

二、高职院校在学生干部培养选拔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是学校学生政策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然而实际的学生工作中我们对学生干部往往只注重使用而忽视培养,只注重任用而忽视监督。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职院校本身缺乏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机制,更谈不上计划性和系统性,没有把学生干部的培养重视起来,大多学校认为学生干部的岗位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所以不需要专门进行培养。除此之外,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组织中对学生干部的监督机制方面也相对缺乏,更没有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这种种原因都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中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之处。

(一)学生干部缺乏有效的选拔机制,部分学生干部功利性强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参加学生干部竞选的初衷都是好的,都希望通过学生干部这一身份得到更好的锻炼机会,并由此与更多的老师接触,与更多的同学交流,通过与老师沟通交流和服务同学的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但是在这其中,由于对学生干部认识的偏差,有极个别同学希望借助学生干部这个特殊身份在奖学金评比、入党、评优等方面获取学生及老师的格外青睐。由于虚荣心作祟,极个别学生干部凭借自己学生干部的身份把个人的利弊得失作为出发点,不顾集体、他人的利益甚至牺牲集体、他人的利益来满足私利。

从工作和管理的角度而言,学生干部相比其他同学而言,由于服务工作和自我时间的牺牲,往往在某些方面应得到一些特殊照顾,但是如果缺乏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高尚的人格,就会丧失一个学生干部基本的要求,甚至一旦个人目的未能如愿,便产生消极和抵触情绪,在后面的工作中,掺杂个人情绪,可能导致学生工作失误。

(二)学生干部工作制度不健全,导致学生干部能力发挥打折扣

学生干部领导力是指学生干部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能力,在学生工作中集中体现在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协调方面,然而学生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必须有制度保障。国内一般的高职院校成立时间都不长,学生工作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部分高职院校学工部门的工作由于缺乏目的性,导致实质性的活动内容缺失。一些学工部门在活动举办、落实和总结等详细工作的安排上分工不明确,效率不高,这不但使学生工作耗费学生干部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会影响学生个人能力的施展。

(三)学生干部培训方式单一,且缺乏系统的培训,导致学生干部能力提升慢,培训效果不佳

当前,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比较忽视学生干部的培训,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主要是“上课式”课堂教学法的理论培训。这种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办法,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这种效果可以想象。现实工作中,又恰恰需要学生干部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在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过程中,虽然理论经验的传授能让新人尽快了解和掌握学生干部要做些什么,如何做,如何做好。但在对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还是要依靠系统的培训,针对学生干部,一味地进行理论经验的传授反而不利学生干部的成长及创造性的发挥,我们必须摆脱重使用、轻培养的理念,对学生干部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实现其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问题不可忽视,应该从选拔、使用、培养、考核监督等方面予以重视,争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理论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接班人。

第一,坚持在公平公正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选拔。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应该及早准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在新生入学时候,通过调查学生中学时期的档案,了解学生在中学、中职阶段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留意有干部经历、有责任心的学生。同时,选拔的时候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热爱集体和学生工作并且具有品学兼优的品质作为基本准则。在新生中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吸引新同学主动参与到学生干部的选拔当中来。二是采取公开竞选和群众自我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竞争模式选拔优秀学生,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得被选拔上来的学生,珍惜学生干部的身份,并且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第二,既要注重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道德素质的提高,选拔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干部。古语有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才兼备,自古就是我国先人选拔贤良的标准。学生干部承担着管理和建设学生团队的重要使命,是实现学生队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力量,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同时,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队伍的主要管理者,更应当是学生当中的榜样,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的时候,既要重视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道思想道德意识的锤炼,使学生干部成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参与学校学生管理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锻炼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在工作中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建立起了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成为了学校管理中的帮手和学生服务者。但是学生干部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和社会经验欠缺,偶尔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影响学生干部的自信心,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全校的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学校除了要让学生干部在具体工作中锻炼、积累经验外,还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干部展开系统的培训,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待人接物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四,不断完善学生干部监督体制。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表率者,起垂范作用。学生干部的监督不仅仅需要来自学生的监督,更需要来自体制的约束。这其中,做好奖惩和考核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合理的奖惩和考核,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更加有效地监管他们的工作。奖惩和考核工作必须以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情况为前提,由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要不断完善学校现有考评机制,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可以采取定期例会与日常监督考核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要求相结合、自我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探索考核机制的合理性。其二,为每个学生干部建立考核档案,定期开展测评表、评议会调查,组织广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测评,真实、科学、全面地了解和评价每个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以考评结果为依据对学生干部进行奖惩,以及为下一步选拔和任用做好铺垫。其三,加强学生干部行为反馈体系建设,包括广大学生对学生干部的意见、处理的程序和反馈的方式等,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四、总结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选拔关乎到学生的自身发展、学校的文化传承以及未来社会结构的稳定,不可忽视。新时期的学生干部培养工作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会培养一批可造之材,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学生干部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雅莉.探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存在问题及培养途径[J].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

[2] 王广旭.90 后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研究[J].求知导刊,2015,(3).

[3] 张晔,章根红,尹红婷.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问题研究[J].科技风,2015,(3).

[4] 雷先辉,易艾晶.高职高专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浅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6).

[5] 刘丹.如何培养高职学院学生干部素质和能力[J].企业导报,2013,(1).

上一篇:构建高效初中生物课堂的策略 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轻视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