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 互动融合

时间:2022-08-15 07:17:57

资源共享 互动融合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上海公立学校(蔷薇小学)与民工子弟学校(弘梅学校)开展“资源共享 互动融合”的教育活动实践的考察,阐明现代城市学校应秉持的“全民教育”的理念及相应的措施,扩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受惠范围,以资源的共享,活动的融合,品质的优化,提升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从而促进流动儿童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资源共享 互动融合 公办学校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约1.2亿,占全国人口的10%。在流动人口中,举家迁移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在一些大中城市,流动儿童已占儿童总数的30%~40%。大量适龄儿童随父母进城导致城市教育资源紧张、教育供求矛盾加剧。

公办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办学软硬件上以及教学质量上都比民工子弟学校有优势。但是目前让流动儿童全部到公办学校里读书是不现实的。(比如在上海的30多万义务教育适龄流动儿童中,10多万人已进入公办学校,但另有20多万学生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还必须依靠和借助民工子弟学校。如何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优质资源,帮助和扶持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使得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共同分享优质教育,上海市蔷薇小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式。

蔷薇小学是一所普通公办小学,位于上海西南的闽行区梅陇镇,其学生大多来自当地。梅陇镇地处闽行区中部,东邻徐汇区,是典型的城郊结合型新镇和人口导入区。该地域内,流动的外来务工人员极多。

弘梅学校是一所进沪务工子女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遍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多数学生家长从事较为简单的体力工作。学生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化居住地、随机选择就读学校的现象极为常见。

为了提高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闽行区依托公办学校的优越教育资源,创建了“在公办学校设立附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校”的办学模式。按照这个模式,2001年3月,正式成立了蔷薇小学的附属学校弘梅学校。

弘梅学校成立以后,基于两校一家的构想,蔷薇小学遵循“平等、共享、互补”的原则,对弘梅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和帮助。

目前,弘梅学校在蔷薇小学的扶持和帮助下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拥有17个教学班,接纳流动学生800多人。学校有专任教师30名,具有中级职称的有18人,占64.3%;大专以上学历的9人,占32.1%。并仍有蔷薇小学的兼职教师3名。现在的弘梅学校就像一个大花园。

蔷薇小学对弘梅学校采取的扶助措施:

首先,在教学硬件方面,蔷薇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弘梅实现资源平等共享。

具体表现:

在学校的塑胶跑道、多功能教室、电脑房等的使用方面,弘梅学生享受与蔷薇学生同等的待遇。例如,面对弘梅不断增长的入学人数,蔷薇小学将空置的校舍交与弘梅学校的部分班级做教室;蔷薇的图书室同时面向全体弘梅学生开放,凡是在弘梅就读的学生都可以申办借书证,而且弘梅学生也同样参与图书室的管理;弘梅学生也走进了手工、常识、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享受较好的教育环境资源。

其次,在软件方面(师资),蔷薇同样开放其资源与弘梅共享。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师进行的,学校的教育质量,最终决定于教师。蔷薇小学奉行“两校教师携手,优化教育资源” 的原则,大力扶持和培养弘梅师资。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不定期地对弘梅进行随堂听课,予以评价和指导,并以随机抽查的形式对主学科进行质量监控。

2.发挥蔷薇骨干教师的作用,组织两校的各科有关教师带教结对。

3.蔷薇小学的语文、数学等主学科教师都到弘梅学校兼课,弘梅也派少数骨干老师到蔷薇小学执教。

4.建立一个以蔷薇教师为主体的志愿者组织在弘梅学校开展助学行动,每周星期三、五下午弘梅教师与蔷薇小学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

5.帮助管理和指导弘梅教研组长队伍,并定期组织教研组长会议,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交流阶段活动情况。

6.蔷薇的大型教学活动,诸如青风、青山系列教学活动,区级、片级研讨课等,都邀请弘梅相关执教老师参加,并参与评课。

7.蔷薇参与弘梅学校的教学管理,使两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步调一致、严谨有序。例如,弘梅教师每学期备课、作业定期检查,在弘梅记录备案后都再交蔷薇教导处验收把关。

8.学期中期,组织一部分在学习上有突出改进的弘梅与蔷薇学生参加座谈会,交流思想、学习方法,树立典型并予以奖励。

另外,蔷薇教师还积极帮助弘梅教师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他们在两校硬件资源共享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使用这些优质资源,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两校教师的携手,使双方儿童在教育教学上的资源差异正逐渐缩小。

第三,除了在办学软硬件方面给弘梅以扶持外,蔷薇小学还以“互动融合”为主要策略,设计、开展了大量的与弘梅的“手拉手活动”,以动态生成的资源促进两校彼此之间的充分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以实现共同进步。

这类活动有:

“大手牵小手”活动。以蔷薇青年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参与,同流动儿童开展了“结对子”活动。

手拉手地球村活动。通过组织两校教师学生参与回归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将绿色行动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

青少年看上海活动。实现了弘梅孩子游览大上海的愿望。他们为金贸大厦、东方明珠的壮观而惊讶,为上海的高架公路而赞叹,心中充满了惊喜。

捐书、赠书、读书与交流活动。蔷薇师生为身边的弘梅学生提供课外读物,两校学生在读书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健康成长。

寻根――我们从小是朋友的主题活动。据统计,弘梅学校学生来自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而在一次有趣的调查中,发现祖籍属于上海的学生在蔷薇学校却也为数不多。换句话说,在蔷薇学校有世代生活在上海的老上海人,有父辈定居上海的新上海人,也有现在寄居上海的非上海人。其实,他们中间的很多只是来上海的时间不同,很多都还是老乡呢!何不利用这一情况、这一教育资源开展一些活动,来消除学生中的一种地域的隔阂和误解呢!于是,“寻根――我们从小是朋友”的主题活动拉开帷幕,学校有意识的将两校的学生按各自不同的祖籍分配至不同的馆内,同时也邀请了一些来自不同省市的学生去各馆参观游戏,山东馆内上海学生唱起了好汉歌;上海馆内,学生们耳边响起娓娓动听的沪剧,……上海儿童和流动儿童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时而掌声阵阵,时而笑声融融。

还有:

联合班会,

联合广播,

联合影院,

联合鼓号队,

联合夏令营,

联合升旗仪式,

联合开学典礼,

联合班主任会议,

联合红十字募捐,

……

孩子们牵着小手,共同参与活动。正是在这些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双方的情感得以自然的流露。蔷薇师生与弘梅师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成功地实现了“互动融合”。

在活动中还发现,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互动融合的推进,呈现出以下梯级: “互明”――“互补”――“融合”――“共进”。所谓互明即互相了解、彼此沟通;所谓互补即互相学习、完善自我。“互补”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①技能互补:城市儿童传授流动儿童上网冲浪、电子游戏、旱冰活动等技巧;流动儿童传授城市儿童识别植物、基本的家务、市场买菜等经验。②情感互补:在共同生活中,城市儿童的情感倾向于大环境。如对环境的关注、对娱乐新闻的关注、对新鲜事物的关注;流动儿童的情感倾向于对家庭和城市生活的关注。③心理互补:在活动中,以合作促成功。在合作中,形成“心理互补”。

以互相了解、彼此沟通为起点,以互相学习、完善自我为途径,实现了两校儿童之间的自然融合与共同进步。

第四,蔷薇小学不仅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弘梅的发展努力,还注重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对流动儿童的帮助和关心不仅需要学校营造一种平等、友爱的环境,更需要在他们生存其中的社会形成一种关心、关爱与平等的氛围。为此,蔷薇小学充分利用上海这个初步进入现代化社会所拥有的各种教育资源,积极联系和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并参与流动儿童和谐发展的活动,如借助上海大学启动的阳光助教活动、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支教活动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动融合”的社会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走进弘梅学校,为流动儿童开设了其渴望的各种艺术与科技课程,让流动儿童也参与青年志愿者从事的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带领孩子走向外部世界。其次,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流动儿童提供了许多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机会。社区与学校共同开展常态化的“手拉手地球村”环保宣讲活动。让流动儿童通过付出自己的劳动,体验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生活价值,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第五,蔷薇小学积极探索“资源共享 互动融合”教育实践的制度保障。

几年来,两校在合作互动方面出台了若干规定,并且正在形成和完善着以下制度:

(1) 确定《蔷薇小学、弘梅学校资源共享制度》的量化指标。从硬件共享、师资共享、活动共享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定,确保资源共享不重复、不冲突,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

(2) 制定了《弘梅学校社会资助项目实施制度》,从选择学生、讨论审核、全校通告等若干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保证社会捐助落实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3) 制定了《蔷薇小学、弘梅学校联合活动实施制度》,确保活动计划周密,实施到位、反馈及时、保障安全。

(4) 制定了《弘梅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常规》,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并积极引导他们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保障教学的时代性、有效性。

经过几年的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资源共享 互动融合”,如今,蔷薇小学与弘梅学校的孩子相处在同一个家园,他们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他们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他们平等互动、自信自强。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共同分享上海优质教育资源。蔷薇小学以资源的共享,活动的融合,品质的优化,打破了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各自为政”的局面,扩大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受惠范围,提升了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加快了他们融入现代化城市生活的进程,从而促进了流动儿童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3) .

[2]沈.让流动的领巾飘起来[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1):1-34.

[3]赵学勤.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J].教学科学研究,2001,(2):28-31.

[4]冯玲.城市流动少年距离九年义务教育有多远?―― 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37-41.

[5]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4-7.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下一篇:论文化选择性对英语教学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