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语文教学回归趋向刍议

时间:2022-08-15 06:54:08

原生态语文教学回归趋向刍议

【摘 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而要真正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尽快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就要首先研究适应课改要求的课堂的建设。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学;回归;探索

学校轰轰烈烈的又一轮语文青年教师“亲亲课堂”赛课落下了帷幕。有的课听了总给人一种“累”的感觉,教师累,学生累。课堂总塞得满满的,没有透气的空隙,课的基调定得很高,课堂情景频繁的变化,课堂一直处于热闹的状态。

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新颖、丰富。直到近几年,忽然意识到看似成功的课堂背后好像缺少了什么?经过深层次地观察分析才发现是:语文味不浓了,语文本质被丢失了,大部分优秀课堂中充斥了较多的非语文化的因素!问题出在哪?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探索,加上听课的积极参与,认真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真实、简单的语文教学才会更有效,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走得更远。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也提出:还原真实的课堂,让语文原生态化。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走入了误区,致使我们丧失了对语文价值的思考及对语文目标本位的把握。思考后感悟到:原生态的往往是最美的,还语文教学原生态。

一、关注语文的内在思想

特级教师薛法根强调“教材是死的,老师和学生却是活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张齐华老师也指出“教材是静态的,而教学是动态的”。所以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得看老师对教材的解读,解读得越深入才能更充分地挖掘出语文内在的价值。

教材蕴含的内容很多,适合学生去学习训练的训练点也很多,不能也无法面面俱到,首先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围绕这个点展开文本的读、思、议、说、写等实践活动。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可抓住“一片混乱”和“井然有序”两个词来引领全文的学习。其次要抓住主题单元的训练重点,凸显整体效果。每个主题单元都会有一、两个训练重点,在教学中,以单元训练重点为导向,找准训练点,不至于在训练中迷失方向。

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与教材的对话,将目光聚焦于教材的肌体,才能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只有有了精彩的教材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

二、关注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而原生态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平等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平等”的师生关系肯定能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但它的作用同时也容易被淡化。在当今的课堂中,“平等”似乎还只是一个口号,诸多的“不平等条约”仍广泛存在于学生的身边。学生很渴望“平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实对教学是很有利的!曾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李政涛教授在《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这一讲座中说到:退、退、退,一直退到学生的起点,以平等的姿态走进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欣然接受老师的喜、怒、哀、乐。有时在优质公开课上发现,整节课下来,老师只有一个表情“喜”,甚至有些是掩饰出来的,难道老师内心真的只有这一个情绪吗?这似乎不太正常。是什么阻碍了老师情感的外泄呢?我想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与地位吧!作为老师,要做到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和学会期待。如果教师俯下身子多倾听学生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灵多了解他们的思想,让学生不再觉得教师高高在上,那么学生对于“怒”就不会再恐惧,对于“哀”也不会再漠视,对于“乐”将会主动与老师分享,这才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三、关注学生的错误

吴正宪老师指出:教学的过程就是“试错”的过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虽然具有潜力但仍不太成熟,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学生的错误。在我们的平时课堂中,学生也会经常犯错,但老师们却持怒视或无视的态度,如果是公开示范课中,甚至会害怕学生出错。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整堂课设计精巧、内容精当、语言精致、板书精美,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妙绝伦。无疑,这是一堂近乎完美的优质课。然而,就在课堂行将结束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觉得普罗米修斯没有得到宙斯的允许就到太阳神哪里去拿取火种,是一种偷窃行为,应该受到惩罚。”一听此言,这位老师立刻慌了手脚,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只得悻悻然地回应:“普罗米修斯是为了人类摆脱没有火的悲惨生活才这样做的,跟我们平时说的偷窃行为不一样。”随后便匆匆结束了教学。课后,这位老师不无伤感地说:“这堂课让那个孩子给害了!”

其实,课堂是最容易出错也是最应该出错的地方。没有错误的课堂恰恰是课堂最大的错误。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通过反复思考挖掘错误的缘由不断消除错误的过程。”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害怕与回避,更不应一概抹杀,而应当正视错误,冷静分析错误产生的原由,并从中找准“豁口”,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由“错误”走向“正确”,走向成功。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竞赛课,会出现这样的一幕:(课进行到中间或后面的环节),总是那几位学生举手发言,其余学生则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中去了:有的低头玩耍、有的写写画画……总之,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的学生为数不多!不过,我们认为只要能按老师的教学设计顺利地进展下去,这节课仍算得上是成功的。

其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学生参与教学中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方式。显性的如举手发言,朗读讨论。隐性的如倾听、思考、默读等。我们老师一般比较关注发言积极的学生。其实,在学生学习的各种角色中,我们更要关爱“倾听者”,毕竟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聆听的学生。这犹如一座冰山,学生显性的学习方式只是露出水面上的那一块,水下面庞大的冰体则是学生隐性的学习方式――“听”与“思”。

新课程必须有生态化课堂的支撑,唯有充满生命活力的原生态课堂,才能让学生们“小脸通红、眼睛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态的温馨。我们坚信,随着生态课堂的不断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课堂肯定能成为课堂教学园地里的一棵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高中政治课堂情境化教学氛围的构建营造探讨 下一篇:首批项目学校联盟对口跟岗学习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