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公厕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8-15 06:07:58

哈尔滨市公厕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1、哈尔滨市公厕建设和管理现状

哈尔滨市中心城区由环卫部门管理的固定公厕现有464座,其中水冲公厕252座,旱式公厕164座,移动式公厕48座,公厕水冲率54.3%。为弥补公厕数量、布局弊端,从2006年开始,共动员321个社会单位的内部厕所对外开放。

2、我市公厕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哈尔滨市在公厕建设和管理上加大了投入,但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全市公厕建设和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厕数量不足

按照部颁标准,哈尔滨市现应有公厕1000座,而实际只有464座(含已拆待还建数),缺口500座以上

2.2 公厕设置布局不合理

老城区改造中,公厕拆得多,还建得少,2000年到2010年全市拆而未还建的公厕数量达到50座。新建城区和新改建城市道路时,公厕建设不配套,造成部分路段和区域公厕数量极少。如已建成的松北区,初具规模群利、哈西地区基本上没有公厕。

2.3 公厕运行维护经费不足

据测算,要维持公厕的正常运转,平均每座公厕每年需要运行维护经费约2万元,全市464多座公厕共需要运行维护经费1000万元。而目前市区财政对公厕的运行维护补贴少之又少,靠收费公厕收取的费用维持全市公厕的运行维护。

2.4 公厕管理还存在漏洞

一是有些公厕,尤其是个别窗口地带的公厕曾出现过乱收费现象,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二是绝大多数公厕不能做到全天24小时开放,致使夜间行人如厕不便;三是部分公厕的直接管理者为少缴水费,停止自动冲水,使公厕环境卫生质量得不到保证。

2.5 公厕建设缺乏规划指导

哈尔滨市一直都没有一个符合市情的公厕建设详细规划,公厕建设选点、布局缺乏依据,客观上造成了公厕选址难、布局不合理和建设难。

2.6 部分移动公厕设施陈旧、处理技术落后

部分移动公厕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和市民需求,且经营者变相经营,擅自改变服务功能,造成环境脏乱,市民反映强烈。

3、加强公厕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规划、完善公厕布局

结合十二五规划实施,制定全市公厕建设发展规划:一是确立规划原则与标准。公厕靠近城市道路路边设置,服务于城市道路行人和室外公共活动场所人群。公厕采用独立式和附属式两种建设形式。人流活动集中区域以附属式公厕为主,其他地区以独立式公厕为主。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独立式公厕。

公厕卫生条件较差的旧城居民区现有公厕,在城市道路附近的作为城市公厕按照规划标准改造使用,其他地段的公厕随旧城改造逐步废除。新建独立式公厕应充分利用城市街头绿地、广场等公共用地。地面独立式公厕应建设不小于3米绿化隔离带。附属式公厕在公共活动建筑场所内设置,其建设配置以对现有公共活动场所内卫生间改造为主,按照保证有独立进出口和全天24小时使用条件进行改造和新建。人流活动集中区按一类公厕标准配置,用地面积为100平方米;其它地区按二类公厕标准配置,用地面积为60平方米。

二是合理规划城市公厕配置。公厕按照不同区域设置密度配置,人流活动集中区服务半径为200米,一般居住区服务半径为300米,工业区服务半径为500米。

3.2 强化保障,编制公厕建设控制性详规

一是安排专项资金委托规划部门编制哈尔滨市公厕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由规划部门牵头,城管、建委、财政、环保、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审定后正式出台,避免和解决公共厕所选址困难。

二是起草新建项目中公厕配套建设的标准,经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批准后,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外正式,有效解决新辟道路和新建小区开发不配套的问题。

三是规范公厕拆建的审批手续,完善新建项目公厕配套建设的规划审批程序,避免出现拆而不还、建而不配套的问题。

3.3 加大投入,加快公厕的建设

政府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是公共厕所能够新改建、运行维护以及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前提。重点在公厕建设管理的资金支撑和政策支持上下功夫。一是按照“五城同创”要求和环卫规划的目标,2011年至2013年要新改建公厕200座,明年必须新改建公厕100座才能保证公厕数量达标。

二是制定出台社会单位建设公厕的管理办法,鼓励社会单位自己投资建设公厕,作为政府投入的补充,在建设用地和公厕产权证办理上实施优惠和方便,政府拥有所有权,出让公厕的使用权,允许经营25-30年之后将使用权还给政府。

3.4 严格标准,强化公厕管理力度

一是组织编写《环境卫生作业与管理规范》,进行公共厕所保洁、卫生管理和质量监督;

二是加强公厕产权的管理力度,加强对违法拆除公厕的管理力度,拆除公厕必须依法办理行政许可,拆一还一;

三是加强公厕运行质量管理和公厕建设安全管理;

四是规范公厕指示牌;

五是加强移动公厕管理,规范申报设置程序,严格经营权限,强化环境卫生管理。

3.5 依法行政,推动社会公厕开放

出台《社会厕所向公众开放的管理规定》,将内设厕所对外开放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要求和条件,同时鼓励宾馆、餐饮场所、文化体育、娱乐场所、购物场所、加油站、轻轨等单位的内设厕所向公众免费开放,城管部门统一制作厕所指示牌,营业场所单位加强厕所的维护管理和保洁工作。

3.6 发动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建设移动公厕

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在主次干道建设一批环保质量高、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厕,推进市场化运作,提高公厕管理维护水平。经过调研,制定全市移动公厕布点设置方案,以会展、场馆周边、人口密集不适宜新建固定公厕的区域和季节性人流量大的窗口地带为重点,设置一批可移动式生态公厕,如果能够真正解决好市民如厕难问题并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将在全市推广。

3.7 广泛宣传,提高公厕文明程度

深化公厕“文明服务”和“文明用厕”活动,大力推行《公厕文明服务规范》,提高公厕服务水平。正确引导市民群众,提高文明用厕规范的知晓率,从而增强文明用厕的自觉性;努力创造一个文明服务、文明用厕的环境,提高公厕服务体系的水平。

上一篇:关于造林成活率不高原因及对策的分析 下一篇:浅议钻井公司的品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