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26 03:54:51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文化旅游是一项以观念创新推动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意活动,以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来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需求。将哈尔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剖析、解读,从而提出发展对策,既有利于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产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深的人文底蕴独占鳌头,进而形成城市文化旅游业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一、文化旅游业的基本概述

(一)文化旅游业的内涵与核心

所谓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休闲娱乐方式和观赏对象为消费内容,目标是使旅游者获得丰富文化内涵,能够深度参与旅游体验活动之中。文化旅游业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综合产业,因其带动性强、辐射面广、关联性高而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与传统旅游业相比,它所包含的业态更富有文化内涵和体验性。另外,一些具有商务考察性质的旅游形态则更富有专业的知识性和文化交流性。

从旅游业的核心来看,传统旅游主要是以资源为核心,凭借地方特色和地域差异吸引着旅游者。但是就其着眼点,不管挖掘过程中是否考虑了竞争关系和市场需求,主要围绕固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源的束缚,综合了包括市场需求、城市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意开发,从而达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因此也可以说创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旅游业的分类

从对文化需求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史记、文物、古建筑、遗址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面;以技术成果、艺术、现代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面;以节日庆典、居民日常生活习俗、祭祀、婚丧、衣着服饰和体育活动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面;以人际交流为表面的伦理道德和文化层面。从旅游的业态角度则可分为:遗址故居、影视基地、主题公园和艺术园区等多种形态。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民族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旅游业本质上作为一个文化产业,没有传统文化的深层滋养难以取得持久的发展,这已在国内外很多地方的成功和失败中得到了验证。如凭借皇室文化、博物馆文化而发展起来的英国旅游业,立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壮大的云南旅游业;忽视地域文化而日渐衰落的周庄旅游业,以及仅考虑短期效应致使前景堪忧的某些非洲国家的旅游业。当前旅游者对景点建设、旅游服务的需求已经由单纯的感观刺激上升为更为丰富的精神享受,要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历史、追忆文明,可见文化内涵丰富程度如何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衡量标准。文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一些地方旅游吸引力增强的瓶颈。

二、哈尔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宣传营销力度不足

哈尔滨众所周知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建筑文化和冰雪文化,而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还处于等待开发或者不完全开发状态,还有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甚至不被世人所了解。这主要归咎于网络营销手段应用不够、宣传力度不足。现代旅游的宣传手段仅仅依靠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是不够的,旅游行业最需要体验传播、口碑传播,而体验和口碑传播在当代是离不开网络宣传的。然而现在在网络搜索哈尔滨旅游,能搜索到哈尔滨旅游局官方网站、哈尔滨旅游政务网等,但是其中的信息更新过慢、过于陈旧、与网友互动不足,影响较小。

(二)旅游品牌创新不足

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过分依赖于资源性开发,而创意性文化旅游品牌较少,大量的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层次都比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比如,每次去到索菲亚教堂,只能看到游人拍照留念和一些影视作品在取景:中央大街有着著名的历史建,但是文字性解说及解读少,能够讲清楚中央大街故事的导游更少,专门概括中央大街的导游教材几乎没有:哈尔滨音乐文化旅游产品过少,真正能够代表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文化符号太少,难以支撑国际音乐名城的荣誉:哈尔滨冰雪文化产业效益较低,冰雪品牌创新发展受到其他城市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

目前哈尔滨市的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较弱、从业人员素质较差、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在知识浪潮和信息化创新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改变经营战略,在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旅游企业是能够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有形的空间设备、资源和无形的服务效用为手段,在旅游消费服务领域中进行独立经营核算的经济单位。因此,一个城市旅游企业的能力强弱,直观的影响到一个城市的旅游实力,哈尔滨的旅游竞争力弱和旅游企业有直接关系。

三、哈尔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宣传具备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旅游是寻找差异化的一种文化活动。现代旅游的发展具有急功近利的特点,使旅游开发中逐渐减少了文化元素。因此哈尔滨市发展文化旅游还应将文化要素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企业经营理念以及旅游政策的制定,紧紧围绕“抓品牌树形象”、“抓客源促增长”工作目标,坚持开发境外市场与扩大境内市场相结合,政府宣传形象与企业推广产品相结合,线上拓宽渠道与线下靶向营销相结合,准确划分客源市场,突出搞好营销策划,强力打造知名品牌,努力推动哈尔滨市文化旅游市场繁荣发展。

(二)以生产文化旅游精品的思路打造文化旅游线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焦点和轴心。哈尔滨市的文化支脉众多,内容丰富多样,但相互之间联系不起来,难以发挥旅游经济和集聚效应。只有整合文化资源,创造文化精品,才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生存要道。文化旅游产品的魅力不明显,不像自然风景名胜波澜壮阔,反而像是细语无声的人文诉说,因此要像一个艺术品一样精心开发设计,包括文化旅游线路的精彩组合、旅游景点的精心建设、旅游商品的精细研发等,最重要的是要凸显文化元素。

(三)用创新理念促进文化旅游的活态开发

文化旅游不是固守传统文化,而是要在创新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才能被传承和保护。根据广大游客对传统文化旅游产品满意度和影响力的研究,魅力性、教育性和传统性是三大重要要素,而要留住文化旅游产品的魅力性,必须要用创新的眼光发展传统文化,使得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同时也应该把握民族文化活态开发的尺度,在文化国际化、文化现代化发展中提高哈尔滨市本土文化的知名度、提高哈尔滨市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四)健全法规,依法保护旅游资源

法律武器是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中最有利的保障。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哈尔滨市可以根据本市文化旅游资源和市场的特点制定相关政策,使文化旅游景区和文物保护的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化。同时,政府部门应注意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分配实力较强的领导干部进行管理监督指挥。在保护的过程中运用科技的手段,对文物等古建筑进行工程修复。

上一篇:语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 下一篇:道教文化旅游与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