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其重建

时间:2022-08-15 04:52:16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其重建

2010年1月15日,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3.84亿,其中大部分网民为青少年。在当今社会,网络是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青少年在网络中担当的角色、表现的行为习惯也影响了网络,为了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不仅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要从青少年自身做起,规范个人的网络行为,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

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网络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1.脆弱诚信面临挑战

大三女生陈易于2005年在网络上发出“卖身救母”信,很快成为关注的焦点,之后她收到国内外10万余元的捐款。与此同时,网上出现指责陈易欺骗、隐瞒诸多实际情况等的质疑。媒体和网友对此事进行调查,截然相反的调查结论和持续的争执以陈易母亲的过世戛然而止。一个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网络慈善事件,最终以哭泣和声讨告终。如果陈易最初无保留,出现问题能正视,这将是网络诚信慈善的又一辉煌事件。

此网络事件打破了“人无信不利”“言必行,行必果”的信条,网络诚信危机受到挑战。

2.网络犯罪触目惊心

2006年震惊全国的“熊猫烧香”病毒在短短两个月内使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而涉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均是20岁。在中国最大“九九论坛”的9名涉案人员中,8人均为20岁的年轻人,其中一人仅19岁。

外界网络的开放、隐蔽和匿名,青少年自身的不成熟、自律性差、责任意识淡薄,使青少年的网络犯罪行为经常发生,已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言行随意不负责任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青少年为了提高个人网上空间点击率,借地震之机在网上制造、传播谣言;5月21日上午网络流传的一个视频更让国人愤怒,视频中的女孩对灾区人民和四川地震进行长达4分40秒的辱骂,只因19日至21日期间不能玩劲舞团游戏。我们疾呼:网络的意义何在?网络的价值如何体现?

导致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问题在哪?笔者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和社会入手,分析此现象的根源。

1.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具有逆反心理、爱冲动、缺乏意志力、敢于尝试新事物,当他们面对充满诱惑和神秘的网络时,极易被网络的不良信息迷惑,产生道德认识偏差,认同了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

2.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父母工作繁忙,不关心孩子上网做什么,孩子一旦成瘾,脱瘾比登天还难;有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生活上溺爱,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孩子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标准,导致压力大,学习没动力,用网络来减压;有些父母在物质上极大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但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缺乏沟通交流,孩子无法倾诉,在网上寻找倾听者;有些父母对网络有偏见,常用专治、粗暴、武断的方式对待子女上网,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些家庭关系不和谐或结构不完整,孩子为逃避现实,到虚拟世界中寻找精神依托,通过网络来发泄负面情绪。

3.社会环境因素

(1)网络管理不严

一些大型的合法商业网站和门户网站,都有网络交友、色情笑话、新闻、网络游戏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虽有网络管理组织、行政管理组织进行管理,但作用微乎其微,无法根除负面信息。

(2)法律规范不健全、法律效力没力度

在“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的姜岩案中,许多网友对男主角做出了过激的、甚至违法的行为。案件的判决能对案中人产生拘束力,却无法制裁和阻止大量网民的违法行为。也许网友理性的观点、舆论的重压能促成当事人反思其行为,使事件朝良性发展,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进行评论和实施行为。如果超越法律界限,甚至越界,则成为“网络暴力”。在现实社会中要守法,在网络社会中仍然要按照法律办事。

(3)学校忽视网络教育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网络,大多学校的相关教育与网络的发展脱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有关于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只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不与当下时事相结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网络的无边无界,把校园的“围墙”变得单薄易碎,让家庭教育变得无能为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网络逐步走上正轨。

1.发挥青少年自身作用

(1)发挥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成人的个人观念勿强加给青少年,要把管教变交流,把强硬变换位思考,充分发挥青少年自身的主动性,在实践中体验,逐渐学会道德判断、评价及选择,让道德教育的内容慢慢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品质。

(2)引导青少年认清自我、摆正心态

在虚拟网络中,青少年的愿望和想法能得到满足和实现,就逐渐忽视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了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易形成利己主义。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观念,清醒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

(3)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道德自律能力

2001年11月22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了“五要五不”的网络道德要求,这些要求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能力。通过对这些规范的学习,青少年认识到网络是一个有规则的、受约束的“自由世界”,不能恣意妄为,应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培养青少年的辨别能力,当他们面对网上的垃圾信息,如暴力和色情时,能明是非、懂善恶,积极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培养青少年“慎独”精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信念,自觉地按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行事,将虚拟网络的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责任感,形成坚定的道德自律精神。

2.发挥家庭的作用

首先,良好的夫妻、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会给青少年带来温馨和快乐,而不会依赖网络躲避现实生活中的难题,不会依赖网络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营造孩子与家长交流的情景,家长了解了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指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娱乐。其次,网络对于家长来说是陌生、新鲜的事物,为了使孩子能健康上网,家长应了解网络知识,同孩子共同学习,在网络中重视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影响子女,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

3.发挥教师的作用

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教师对青少年说教时,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端正积极的工作态度,使学生懂得,要在网络社会更好地生存,除掌握网络知识外,还须遵守网络道德,使个人的素质与能力平衡发展。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虚拟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利用网络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4.发挥学校的作用

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报刊、宣传栏等媒介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对负面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假、善恶,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和鉴别能力。在开设的法律课和政治课中应加入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网络道德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尽管网络中有法律接触不到的地方,但如果青少年树立了良好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具有辨别力、抗诱惑能力,对网络道德建设会起到积极作用。

5.发挥社会的作用

(1)创建绿色网吧和丰富多彩的绿色网站

将网吧建设为社会性网吧和绿色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社会性网吧,只能进入绿色网吧。绿色网吧通过设置防火墙隔离网络不良信息,禁止学生打网络游戏、聊天、下载不良信息。上网有时间限制,到时间后有工作人员提醒学生离开网吧。在网络上,除了建设学校的网站、教育系统的网站、青少年团组织的网站外,还需要建设符合青少年特点和兴趣、适合青少年各个年龄段特点、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网站,满足青少年娱乐和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

(2)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立法

成立网络监控中心,堵截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有害信息,从源头遏止。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的经验,加快立法的步伐,加大普法和执法力度,与此同时,更要依法治网。既要有法可依,又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发挥社会舆论力量推动网络文明发展

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当一个网络事件发生后,社会媒体迅速介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予以报道,给青少年呈现鲜活、发人深思的案例,如此贴切青少年生活的反面教材能发人深思、让人铭记。

2006年底,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6年度人物是正在上网的“你”。每个使用互联网的网民是2006年度影响力最大的人。在这个由广大青少年网民构成的网络社会中,我们需要一个有序、清澈的环境,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自身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并以身作则,给自己和身边的人留有一片纯净天空。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巡岗――教学管理的有效形式 下一篇:德育应找准“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