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酌音乐圣殿的甘美之醇

时间:2022-08-15 07:56:43

品酌音乐圣殿的甘美之醇

《音乐表演在澳门》

戴定澄著 《澳门日报》出版社

当今,正值音乐评论学开始在国内悄然走热、各大音乐院校纷相设立音乐评论专业、“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也随之应运而生之际,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的校长戴定澄博士已经将他在澳门积淀了两年多的音乐评论文章凝结为《音乐表演在澳门――戴定澄音乐评论集》一书,由《澳门日报》出版社日前正式出版。

戴定澄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名师桑桐先生的高足,曾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并兼任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协音乐理论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自2003年9月起,他应聘加盟了澳门理工学院(公立),出任该院艺术高等学校的校长。在居澳至今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戴定澄先生不仅“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辛勤耕耘,实现了教学、科研双丰收”(澳门理工学院院长李向玉语,参见《音乐教育在澳门・序言》),充分展示了他的卓越管理才能;还于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勤奋著述,尽显了一个专业学者的深厚学养与不竭才思。去年7月,他首先推出了作为“音乐与澳门”系列之一的《音乐教育在澳门》一书,被澳门乐界人士评价为:不仅填补了澳门音乐教育研究的空白,还为特区政府部门和机构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参见《澳门日报》2005年7月27日载庄文永文《填补专业教研的空白》)。在其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他的这本新著《音乐表演在澳门》(“音乐与澳门”系列之二)又随即问世了。

《音乐表演在澳门》一书主要收录的是戴定澄先生居澳两年多来在《澳门日报》上开辟的乐评专栏中发表的80余篇音乐评论中的近60篇评文,其所涉的表演领域恢弘大气、异彩纷呈。全书约分为:一、作曲家与作品,二、歌剧与音乐剧,三、交响乐与室内乐,四、管乐与爵士乐,五、中乐,六、独唱、合唱与其他等六个部分。作者前置有《崇拜音乐感受神奇――写在前面的话》的绪语,后附有讨论音乐与生活的家书数封,更使得该书于乐评的专业性之外,又平添了一抹人性化的色泽。

读戴博士的《音乐表演在澳门》一书,你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对音乐无比崇拜的信徒,在澳门这块中西交融、教堂四立的音乐圣殿中虔诚地出入,无论是在玫瑰堂、主教座堂、大三巴教坊,还是在圣老楞佐堂、望德圣母堂、圣若瑟修院圣堂,他都是那样尽情倾杯地品酌着音乐圣殿里的甘美之醇,并在陶醉中获得了非比寻常的通灵之悟。这种通灵之悟,如珍珠般不时地闪烁在他那一篇篇乐评的字里行间。比如,在《盛宗亮:在创作的旺盛激情中闪亮乐坛》一文中,他表达的是这样一种体悟:“(长笛)在三个音区间翻跃跳进,在无调性的氛围中,偶尔还飘出一些似曾相识的民谣音调,稍纵即逝――好似你在进入一个从未经历过的神秘的山洞,突然有一件所熟悉的宝物在眼前闪过……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感受,令人目不暇接而深感愉悦。”在圣老楞佐堂,他深深地被来自瑞典的、集厚实的无伴奏合唱功底及民族现代手法于一身的合唱音响所感染,乐评《奇异 独特 美妙――在圣老楞佐堂听来自瑞典的无伴奏合唱》中,他这样描绘道:“音乐时而窃窃私语、时而潺潺流水,时而激情汹涌、时而又温柔如诉,宛如一块调色板,在指挥手中倾情挥洒,色彩斑斓而尽显风采。表露出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音响,实为大自然美妙之回声。……奇异、独特、美轮美奂而妙不可言,听后令人久久挥之不去。”听来自葡萄牙民间纯正的“法多”(Fado)音乐,他被世界级的民间歌唱家Mariza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演绎所震撼,《摄人心魄的“法多”唱游――听Mariza“音乐旅程”演唱会》一文表述的,正是他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叹:“这是一首纯洁无瑕的散文诗,一种似乎来自远方天国、灵性又充满生命力的音乐。……那摄人心魄的歌声,在耳际逐渐消逝,却在心中达至永恒。”

诚然,在音乐的圣殿中,戴定澄先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更是一个学术精深的专家。特别是在和声复调理论方面,他有着高深的造诣。早年,其作《键盘和声与即兴弹奏》一经刊出,就曾风行全国,多次再版;而他后来的博士论文专著《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在学术界则有着更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国内首部较全面、系统地论述西方早期音乐的专著。正是这种强大的专业修养的支撑,使得戴先生的乐评“既有学者的精深,又不乏行家的敏锐”(澳门资深乐教者吴存新语)。在他的乐评行文中,那种一般乐评人所不具备的专业识见与感悟,往往如晶莹剔透的清泉,于不经意间潺潺流出,请看:

“由第一小提琴在上方悬浮着的长长线条,透出一种畅达的乐思……谐谑式音型在逐渐汇合到一个复合节奏后,各声部在节奏、音程、音色、线条及演奏方式等方面以一种扩延了的复调手法作交错、并置、模仿和对比,显露出隽远的意境。……散发着一种真诚的渴望和期盼,如同落日的余晖中漂浮着的云朵,不乏强烈、震撼人的内在律动。”(《在落日的余晖中漂浮、律动――听奥涅格第二交响曲》)

“嬉游般的拨弦……如同一股百变奔腾的清溪,于合适的轻重缓急中涓涓流淌。……一种隐约可闻的渴望于温情中呈现:弦乐密集的和音结合及错综的线条交织,显现出柔情千种的乐感;大提琴外挡的旋律演奏浓厚动人,当其它声部逐渐加入、汇合后,又呈现出一种聚合了的金色光辉。”(《新意盈然 意犹未尽――听邵恩执棒澳门乐团演绎现代作品》)

像这样饱含创意和领悟的优美畅达的专业化描述,在戴先生的乐评中可以说是随手可拾。它突破了语言对音乐的描绘通常显得无能为力的局限,给人以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美妙享受,读之也如沐春雨、如饮甘醇,能激发你无限的遐想,此乃是戴博士乐评的特色与魅力之一。

有人说,批评是评论之魂,失去灵魂的评论往往是苍白的。然而,在当今的音乐评论中,我们已很难寻觅到那种真正敢于直抒胸臆、有血有肉的批评之文了。读戴博士的乐评,则会让你感觉到:归来兮!批评之魂。

仅略览《音乐表演在澳门》一书的目录,你就会发现一些寻常难得一见的批评性标题,如:《缺乏层次感和清晰度的〈颂赞歌〉表演――主教座堂听门德尔松〈第二交响曲〉》《表现力一般的叙事老歌――听来自葡萄牙的S・高天若演唱会》《纯朴但有缺陷的“天国之音”――听维也纳童声合唱团音乐会》《精彩与不足――听刘德海与女弟子琵琶演奏会》等。再细读书中的乐评,那种直抒胸臆的批评之语时时迭出。其中,有对指挥家、演唱家表演不足的揭短,有对乐团演奏水平及状态不佳的诘问,有对作品创作、曲目安排乃至于节目单翻译舛误的指摘等。这些批评之语,笔锋简洁而又精确到位,指摘直言无讳而又不乏中肯、饱含善意。人道是,敢于批评者,一要有“勇气”,二要有“底气”。戴定澄先生正是一个既有“勇气”又有“底气”的乐评家,其“勇气”缘于他那秉直的性情,而其“底气”则赖于他的专业学养。他的这种敢于秉笔直书的批评精神,也正是当今音乐评论学界所要倡扬的。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研究西方古典音乐的专业学者,又有着多年担任交响乐团(上海师大“万方”乐团)团长的经历,戴定澄先生对西洋音乐的评论――不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抑或是流行的,都能够得心应手、准确到位,此自不必说。但戴先生显然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深厚的学养与通灵的感悟,使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评点也直若庖丁解牛、奏刀然。如在《中乐表演的困惑――从澳门中乐团的一场音乐会谈开》一文中,他能就“中乐的作品问题”、“中乐团的编制问题”、“中乐演出曲目的主题性与听众定位问题”、“中乐团的排练效率与演奏质量问题”及“中乐的听众问题”等,提出了富有启迪意义的“五大困惑”,表现了一个行家的敏锐。而在另一篇《古琴音乐:形态、风格与研究方式――从一场古琴音乐会谈起》文中,他除了对古琴发音的五度相生及纯律等问题进行乐律学思考外,还由古琴的演奏及其“按图索骥”式的“打谱”,联想到欧洲音乐早期提要式的记谱法与表演之间的关系,发出了“西欧的这类乐谱早已被能更精确记载音乐的五线谱所代替,而古琴谱却独独得以千余年承传延袭”的感叹。继而,他又联系到西方先锋派作曲家大量运用的具即兴性的非确定性记谱法,提出了“将这类有着‘否定之否定’意义的现代记谱同中国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古琴记谱作一比较,相信有着极大的哲学意蕴和价值”的不凡见解,更是体现了一个学者的精深。

“音乐,作为一门缥缈于空间、展示于时间的艺术,携天地神灵之气、领宇宙万千风情,美妙、和谐地缭绕于我们周围。……在音乐的圣殿,唯有虔诚崇拜,才能有所领悟;需要潜心钻研,方可渐入佳境。”――这是戴定澄博士在《音乐表演在澳门》一书的前言中表述的心灵之语,该书也正是他对音乐虔诚崇拜、潜心钻研的结晶。《音乐表演在澳门》作为澳门这一特定地区的一本音乐评论专著,不仅如澳门资深音乐人伍星洪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是澳门乐坛的清流,弥补了澳门乐评生态的不足;它同样也是国内乐坛的一股清流,是当今国内方兴未艾的乐评生态中勃发的一抹灿然新绿!

刘正国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国家一级演奏员

上一篇: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 下一篇:生活在古典音乐大师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