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时间:2022-09-23 12:43:30

【前言】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首乐曲,六面锣,三个演奏者,六个鼓槌,金光绚烂,光彩耀眼。三个演奏者像是在做一个游戏,动作轻松,肢体协调。有时三个人敲不同的锣面,有时三个人用六个鼓槌敲同一鼓面的不同地方,声音变化莫测,层出不穷,却是十分的清晰,作曲家郭文景把锣的演奏手法和声音效...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国自古皆以和为贵,润雨和风,鸟语花香,谓之大自然的和谐;月圆静谧,平和安乐,谓之家庭的和谐。而音乐中的琴瑟和鸣,天人合一;书法中的“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绘画中的身手两忘,人我俱无,则传神地勾勒出了“和”在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别无选择”―――中国现代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于2006年10月12日在北京音乐厅上演。整场音乐会中,随着旋律一直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即是“和”,音乐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浓郁独特的中国风韵,神秘虚幻的自然气息,深厚浓重的文化底蕴,带给我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激动与惊喜。

和之炫――繁复之美

“炫者,既言金锣声之光彩炫目,亦谓演奏者之技艺炫耀。”

一首乐曲,六面锣,三个演奏者,六个鼓槌,金光绚烂,光彩耀眼。三个演奏者像是在做一个游戏,动作轻松,肢体协调。有时三个人敲不同的锣面,有时三个人用六个鼓槌敲同一鼓面的不同地方,声音变化莫测,层出不穷,却是十分的清晰,作曲家郭文景把锣的演奏手法和声音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让我们听到了锣声那无限的发挥可能。锣的声音很大,三人合奏声音更是大。但给我的感觉却是繁而不乱,多而有序,没有闹哄哄的感觉,却让我在光彩绚烂的锣声中感受到了不同节奏,不同层次,不同声音完美交融的和谐美,从容,稳定。这首曲子的强弱对比异常鲜明,而演奏者把这种对比发挥得十分出色,强音的光鲜夺目,弱音的清晰灵巧,渐强渐弱的忽明忽暗都在极自然的情况下表现了出来。节奏与强弱的和谐搭配,肢体与声音层次的协调处理,以及繁复和清晰的高度融合,使整首乐曲就像一个金光闪闪、满目绚烂的盛会,让我们在光怪陆离中体验光亮的旋律和精湛的技术。

和之幻――奇异之美

第二个上演的是陈怡的作品《气》。《气》是为长笛、大提琴、打击乐和钢琴而作的单乐章混合四重奏。刚刚进入的大提琴旋律很是微弱,渐行渐快由弱渐强的附点音符营造了一种奇妙的氛围,似乎万物都有灵性,随之而来的钢琴声使万物苏醒,不谐和的音却给了我平静安宁的美好,似乎在音符中就能嗅到大自然的芳香。大提琴的旋律很柔和,像流水般的婉转细腻,仿佛魂已随着旋律融入到原始神秘的森林之中,静谧虚幻;与大提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钢琴的声音,不断出现的颤音营造出一种神秘奇妙的气氛,不谐和的音符给人们创造了无限遐想的可能。打击乐(尤其是锣)的出现,赋予了音乐浓郁的中国韵味,充满民族风情。我听到了叶子的呼吸声,嗅到了空气的清香,阳光在呼吸,花草在呼吸,大提琴的柔和虚幻,钢琴的神秘奇异,锣鼓的民族风味交织为一体,不谐和的音符赋予了大自然的谐和美,随心的旋律舞出了大气中的神韵。大自然中的气与作者心中的“气”合为一体,大提琴的柔美旋律是大自然的宁静祥和,是作曲家心中的妩媚安宁;钢琴大提琴打击乐交融的激昂强烈是大自然的急风骤雨,也是作曲家心中不可遏制的情感洪流。旋律似洪水般迸发而来,达到乐曲的高潮。柔和与激昂,迅疾与缓和,轻飘与强烈并不是各行其道,而是完美地合为一体,达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永恒之力――气的真正内涵。

在这场音乐会中,《气》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品。她所表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使我异常陶醉,不敢自诩能够理解,但却真的产生了共鸣。喜欢听那种万物复苏的声音,喜欢感受那如狂风骤雨般的奔放与狂野,更喜欢那带有中国原始风情的神秘与虚化。她将自然之气与心灵之气并为一体,将听觉与视觉嗅觉和谐统一,带给人的是心的旅途。演奏者中则更是钟情那个大提琴演奏者,他将大提琴的柔美淋漓发挥的同时,更是精彩地演绎出了那神秘虚无的氛围。

和之灵――无羁之美

“兴来乱抹亦成字,只恐张颠颠不知。”曾经看到过一些草书,觉得草书更加强调情绪的抒发,笔锋纵横回转,线条豪放不羁。偶然看到有人把草书比作“用眼睛看的音乐”,我想也可以说成是流动的音乐吧,而此次音乐会上作曲家瞿小松创作的《草书》则可以说成是用耳朵听的书法了。一个是将内心炽热的激情融入客体世界,一个是将其融入另一个感情世界。

《草书》是一首由一把大提琴和三件打击乐所演奏的室内乐作品,是台湾“云门舞集”舞蹈团委约作曲家瞿小松为舞蹈《行草》创作的。音乐有大量的空拍与休止,给听众以遐想的空间。旋律开始,大提琴先以长音进入,声音很轻,似在对线条进行勾勒,像一幅仅有几抹色彩的水墨画,旋律空静幽灵。打击乐随之进入,它以十六分音符为基础,既为整首乐曲奠定了基础,又维持了乐器与乐器、旋律与旋律之间的平衡,简单的节奏型并没有使听众感到乏味,却增加了整首乐曲的平衡性。这种旋律就像民族舞蹈,舞者化肢体的回旋与静止为草书线条的粗细长短;化舞动的柔和与铿锵为墨色的浓淡疏密。旋律的渐强渐弱似舞者飘远飘近,三件打击乐齐进,声音展开,狂态毕露。大提琴柔和流淌的旋律与打击乐紧凑爆裂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狂野的气氛。我认为整首乐曲最美妙的就是它的空拍与休止符。交织于整个乐曲中的空拍休止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在乐曲开始的大量空拍,我还很不习惯,仅仅是一再期待下一个音符的进入,心里很是不安稳,觉得开始的旋律过于缓慢。可渐渐地才感悟到作曲家的用意,那空拍与休止符给了听者足够的阐释空间和遐想的可能,让我们的思想自由释放,就像草书提案藏露,点捺挑撇以外的些许空白,空静幽灵,毫无羁束。流淌与爆裂,舒缓与急速,“留白”与复杂,书法与音乐合为一体,不知台上是挥笔如神,还是琴弦齐鸣。

我想唯一不够完美的地方,就是在乐曲开始的空拍休止间,演奏者给我的感觉尚未完全投入音乐,他们在音乐静止间(即空拍时)的表情、一举一动在一定方面也影响着听者的思维。

和之情――放肆之美

“我们曾这样被音乐吸引,在音乐里折腾、放肆,我们的生命充满线和激情。”张丽达在提到自己的这部《线与激情》时这样说到。这部作品似乎是对同窗,对曾经生活的回忆。

这首作品的主题原型是无调性十二音序列。我弹过一些无调性的乐曲,觉得很难听,也没有情感的表达,不知道它除了一些和声、调性的复杂变化,还有什么。可这首《线与激情》却不同,它使用九件乐器不同性格、不同音色的突出演奏,刻画了作曲家全体同窗们的影子,也表现了作曲家对三十年前人、事的回忆与怀念。

整个作品都充满了激情与放肆,情感自由,没有任何顾虑。奔放的鼓声,沉稳的大提琴声……刻画了一个个清晰的人物性格。爆棚的音响体现了那满腔的热情和放肆的激昂。不谐和的音乐却表现出了一种和谐美,充满了情感与力量。

和之趣――谐谑之美

“一切声音都是音乐。”在谭盾的这首《为六件乐器所作的协奏曲》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意。人声、跺脚声、器乐声混合为一体,这种自然声音(人声、跺脚声)幽默诙谐,亲切新鲜,我想,这不仅表现了一种宽阔的音乐想象力,更是对自然音乐的一种追求。

这首六人协奏曲十分有趣,像一个欢乐的乡村仪式,有即兴舞蹈般的自由与活力。音乐家喊着“七六五四三二一”,充满野性,人声与乐器声完美结合,十分有趣。演奏者给我的感觉就是在玩乐器,让我想起了在酒桌上划酒拳,掷点子,叫喊着打扑克……我想,不懂音乐的听众也会喜欢的。音乐由七拍子、六拍子……依次递减到一拍子。演奏者同时喊弹拨打,既要担当独奏,又要保证乐曲的统一性。给人的感觉就像中国似的RAP形式。一个个华彩的乐段,一个个类似即兴演奏的自由发挥都在严谨的曲式结构中完成,华而不散,嘻而不乱。最后以演奏者一齐跺脚而结束,意犹未尽。

作曲家将对生活的感受化成一种抽象的意象,对民族思想文化的理解升华为脱俗的感动。谭盾在追求前卫的演奏技法、新颖的演奏方式的同时,并没有摒弃对情的追求,他只是将情感的表达直接上升到灵魂的声音,深入骨髓。都说谭盾的音乐有个性,说他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但我觉得他还是共性大于个性,他脱离不掉中国文化这个深厚的底蕴,相反,谭盾一直在挖掘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并努力将它融进整个世界音乐的大氛围中。他的情是一种大于宇宙的情,他的根基是中国浓郁文化的浓缩。

和之灵――民俗之美

一直不明白叶小纲为什么要把曲名定为《马九匹》,刚看到这个名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九匹奔驰的马,可听了音乐后发现这首乐曲和马没有丝毫关系。

当小提琴的旋律流淌出来时,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却是二胡,我感觉那种旋律极像二胡,整首乐曲都充满了民族风韵,有些地方还很像京剧,音乐时而柔和,时而激昂,时而缓慢,时而急速,像情绪的起伏变化。东方式的吟唱与西方的技法完美结合,我想,中西音乐的这种完美交融也是这个作品在各国上演率较高的原因了。

和之静――聆听之美

“噌咙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周龙的《钟鼓楼》是整场音乐会中乐器最多的一个。风的呼啸声传入耳边,低音大鼓缓慢前行,像夜晚的钟声,小提琴柔和舒缓,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气氛,夜的宁静祥和,月的朦胧妩媚,是旋律开始的主题,鼓声慢慢地由弱渐强,风声越来越大,夹杂着雨点的声音,钢琴在高声部营造出浓郁的中国风韵。旋律节奏逐渐加重加快似急风骤雨般呼啸前行,所有的乐器交织在一起,呼啸的风夹杂着雨滴,合着钟鸣声,几次将旋律推向高潮,最后,环绕的钟声在风中飘荡,像是一个大自然的交响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风锣和大锣的声音,就像京剧中武场的音乐,很是亲切。

一直以为,这种现代音乐没有任何情感,只是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的炫耀;一直以为,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很少能在国外引起特大的轰动,而如今,却是国外名列前茅的室内乐团来演奏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我感悟到了这种现代作品并非没有情感,而是升华了情感,表面看来,理性得与情感毫无关联,实际却是将情感的表达与音乐完美地融在了一起,丰富的情感,宽阔的想象力,喜怒哀乐,狂野奔放自由泄露,洒脱得让人已经感受不到情的颤动。琴瑟和鸣,人心合一,心随乐动,乐随心行,试问有多少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种“大情”?庄子“无为”,是因为他太过有为,他心肠太热,悲慨太多,不能忘情,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故只能装做冷眼旁观。现代音乐也是这样,情感太多,情绪化太明显,又要维持感官理性的平衡,顾及情绪的完整发泄,要“和”,又要情,情太多故人们感觉不到情在何处。

我想到了一句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不是“无为”情比“有为”真,只是旁人多不识?

刘晓倩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05级本科生

上一篇: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 下一篇:好个“咚呛哩个隆咚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