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高校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调查及原因探讨

时间:2022-08-15 07:29:10

东北高校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调查及原因探讨

摘要 运用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量表调查东北高校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探讨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产生影响的因素。提出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陈北高校学生挫折承受力;策略方法

人生路上,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要遭遇挫折。尤其是当今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重、竞争加剧,这都有可能给人们造成心理压力,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有更高的抱负和追求,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更多的挑战,遭遇更多的挫折。有调查显示:91%的大学生遭遇过挫折,36.2%的大学生有很强或较强的受挫感。其实很多被大学生认为是构成挫折的事件,只是日常小事而非重大事件。只网其挫折承受力较差,才经常体验到挫折感,这正是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因此,提高挫折承受力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和方法

1 对象: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大学等东北高校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

2 材料: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量表,笔者对量表信效度的检测结果:重测信度0.803,表明量表重测信度良好;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0.828,表明效度较好。

二、结果

根据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量表的得分,按挫折承受力水平将被试分为三组:较差(总分≤12)、一般(13≤总分≤20)、较好(21≤总分≤30)。3.7%的学生挫折承受力较差,45.8%的学生挫折承受力一般,挫折承受力较好的学生仅占50.6%。可见。东北高校学生挫折承受力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三、东北高校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1 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与理解,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孩子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很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勇于面对挫折;父母过分溺爱、干涉孩子等不良的教养方式易使孩子产生依赖感、不自信、退缩等不良个性。受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多数家长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衡量孩子是否“省心”,却忽视了孩子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致使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倍感挫折。

(2)学校及当前教育体制。中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世界公认,但这是在教师的强制灌输、家长的高压下,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得来的,是以压制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的。在以学生成绩为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度下,大多数教师只看到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升降,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虽然上世纪90年代教育部门就下达了一系列关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但目前这一方案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不能及时得到指导,负面情绪难以排解,这都是造成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不高的原因。

(3)社会因素。市场经济冲击下,个人价值受到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一些大学生在腐朽思想的冲击下,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所得,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另外,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美称被就业难的乌云所掩盖。一方面,大学生几乎从踏入校门起就忙于考各种证书或准备考研,这种生活与其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相差甚远。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就业时一些用人单位聘人唯亲、大开后门的不正之风及女大学生经常遭遇的性别歧视等,都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雪上加霜,这都严峻的考验着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2 主观原因

(1)个体条件。身体素质或能力等都是影响个体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我们在生活中应对挫折,勇往直前的保障。研究表明。身体衰弱的人往往容易多愁善感,承受不了打击。另外,大学是社会的缩影,除了优异的专业成绩,它还要求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例如,良好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而这恰恰是中国学生所欠缺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大学生很多都是学业上的天才、生活中的庸才,有的甚至连正常的人际交往都成问题,这就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遭受打击。

(2)认知因素。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理论认为,挫折事件能否引起挫折体验。取决于个体的解释与评价。不正确的思维习惯是导致挫折承受力较差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精英,社会的希望,较同龄人有着更多的优越感。但这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往往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好高骛远,造成目标难以实现而引起挫折。当个体的期望或目标超出了个体的实际能力时。目标越高,遭遇挫折的机会就越多,个体体验到的挫折感就越强烈。

(3)生活经验。“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句话揭示了生活经历对个体的影响。一帆风顺的人缺乏应对挫折的经历。这些人往往自信心过强。一旦遭遇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不能正确地处理挫折,因而挫折承受力水平较低。经历丰富的人“吃一堑,长一智”,能够在磨炼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但是,这并不是说遭遇挫折越多越有利于个体成长。如果生活中遭遇了太多挫折,尤其是童年期遭遇挫折的频率太高、强度过大。容易使个体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等不良的个性,这类人挫折承受力也往往较差。“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建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体育教师联合开设素质拓展课,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以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和在挫折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同时辅导员应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团体性体育活动。使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不高,可能与就业压力有关,建议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并针对大四学生举办求职专题讲座,纠正不正确的择业心理,降低职位期望值。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不断提高完善职业技能,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上一篇: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规范浅谈 下一篇:浅析影响本科毕业生择业的几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