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艺创作选题若干思考

时间:2022-08-15 05:40:42

群众文艺创作选题若干思考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群众文艺作品创作选材的注意要点,通过分析题材的是否满足社会发展、是否适合观众特性以及是否具有显明的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题材的选择,以使作品的创作达到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文艺创作;题材选择;关键;特点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54-01

群众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题材的选择是受邀思考的问题,加之群众文艺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内容及表现形式,所以题材的选择不但要有对生活现象与社会现象的感受,并具有较为鲜明和具体的整体内容,结合相应的艺术形式来进行架构,使得作品的创作有着深刻的艺术价值。

一、基础与前提的重要性

关于选题对于文艺创作基础与前提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许多文艺家早已达成共识,并具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与阐释。不仅群众文艺创作如此,所有的文艺创作皆如此。德国19世纪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曾说过:“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我国清代诗论家李重华也指出:“吟咏先须择题;运用先须选料。不择题则俗物先能秽目;不选料则粗才安足动人?”他所说的“择题”与“选料”,指的都是题材的选择――选题。

题材作为文艺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指的是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它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集中、加工、发展而确定的。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与作者的个性、人生经历、文化修养、艺术追求密切相关,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制约。虽然“题材决定论”曾受到质疑,“题材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也未必得到大众数人所认同,但是,如同倒脏水不能连同婴儿一起倒掉一样,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否定题材对文艺创作的占尽先机的基础与前提的重要性。我们至少应当承认:题材的选择,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就容易造成“先天性”的“营养不良”,使作品丧失生存力、竞争力。“‘拳头产品’之‘拳’,是‘棉拳’、‘肉拳’,还是‘铁拳’,第一道程序是看选什么料。什么料出什么‘拳’,这是常识。高占祥同志在谈到‘拳头产品’的具体标准时,其中也曾谈到‘开拓了别人未曾涉猎过的生活领域’这么一条。”他指的就是题材选择的创新性与开拓性。

不容怀疑,题材就是文艺作品的“砖瓦、砂石”、“粮菜鱼肉”,它们决定着“文艺建筑”的好坏,也决定着“文艺盛宴”的优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选错了“米”,也未必就做出好“饭”。

由此可见,群众文艺创作选题的重要性,首先就体现在选题的基础与前提的重要性上面。

二、顺时与适众的重要性

群众文艺创作选题重要性的第二个层面,是它的顺时与适众的重要性。

所谓“顺时”,指的是顺应时展的需要。一切文艺创作都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不断地顺应时代,永葆其艺术青春。从本质上考量,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时代的记录,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时代的号角和战鼓。古今中外的一切文艺作品,包括群众文艺作品,在选题上都以顺时性作为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作为一种正能量与“软实力”。

21世纪是一个人性化时代,“以人为本”已成为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一个大主题。我国也将“以人为本”作为整个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令人十分欣喜的是,我国群众文艺创作的选题,都注重了顺时性特点,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

所谓“适众”,顾名思义,就是适应群众的审美需求,这种“群众”,既包括群众文艺创作主体的“群众”,也包括群众文艺表演主体的“群众”,还包括群众文艺欣赏主体的“群众”。

而“适众性”,本是群众文艺创作选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种“适众性”,要求群众文艺创作的选题,必须时刻瞄准群众性特点,而不要丢弃这一特点。而群众性特点,又具体涵盖普及性、通俗性、浅显性等等。就群众文艺创作的选题而言,则重点应定位于为广大群众所密切关注、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具有亲近感、亲切性、亲和力的社会热点题材、平民化题材、生活性题材。也就是说,代百姓立言,选百姓题材。从而在选题上决定群众文艺创作真正属于群众的文艺创作。

就群众文艺创作的主体――“一度创作”的主体而言,无论是群众业余作者还是专业文艺作者,都必须立足于群众文艺的表演与欣赏,选择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题材。与此同时,还要力求以题材的新颖性、事件的单一性、情节的生动性、人物的鲜活性等作为题材的要素。

就群众文艺创作与群众文艺的表演主体――“二度创作”的关系而言,群众文艺创作的选题也要考虑到题材对表演主体的适应性,即群众业余演员易于表演、乐于表演的题材。从本质上讲,表演是连通群众文艺创作与群众文艺欣赏的中介与桥梁。对许多表演艺术而言,没有表演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文艺。而群众文艺的表演过程,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工程。例如音乐表演就如此,正如波兰当代著名女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所言:“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

就群众文艺创作与群众文艺的欣赏主体――“三度创作”的关系而言,群众文艺创作的选题更要充分考虑到题材对于欣赏主体的适应性。依照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理论,群众文艺的欣赏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再造工程,欣赏主体同样是创作者。因为文艺作品中的许多“召唤结构”与“意义空白”,都需要欣赏主体在欣赏过程中创造性地予以“填补”、“丰富”、“再造”。从本质上讲,没有欣赏主体参与创造的群众文艺,就是“缺腿”、“短板”的文艺,因而就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群众文艺,充其量不过是“排练”或“内部彩排”。

群众文艺的整个创作过程,是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的,因此选题的适众性,也是“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三度创作”三合一、一脉相承、贯穿始终的。

由此可见,群众文艺创作选题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在选题的顺时与适众的重要性上面。

三、扬长与显特的重要性

群众文艺创作选题重要性的第三个层面,是它的扬长与显特的重要性。

所谓“扬长”,指的是扬群众文艺之长,我国的群众文艺,属于“草根文化”范畴,其最为显著的优长是民间性。也就是说,我国群众文艺是民间文艺。例如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中国戏曲、中国曲艺、中国民间舞蹈、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凡此种种,均以民间性优长著称于世。因此,中国群众文艺创作的选题,就必须充分发扬这种民间性的优长,走通俗之路,力避片面高雅之途。要以俗达雅、雅俗共赏。当然,这种通俗并非低俗,亦非庸俗。也就是说,群众文艺创作的选题内容,必须与这种民间性的内涵与形式相适应、相匹配,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内容决定形式又适应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又反作用于内容。

所谓“显特”,指的是凸显群众文艺的本体审美特征。中国的群众文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本土性的审美特征。民族性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所有文艺的生命与灵魂。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要素,愈是地域的就愈是民族的。本土性则是民族性与地域性的集合。

中国群众文艺创作选题的“显特”,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例如海伦剪纸与杨柳青年画、泥人张泥塑等等,大多选取中国古典小说、古典诗歌中的故事与人物,并选取中国民间故事与民族传说为题材。从而充分凸显了群众文艺的本体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群众文艺创作选题的重要性,更体现在选题的扬长与显特的重要性上面。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群众文艺作品的题材选择,务必做到顺时适众、扬长显特,结合题材本身的艺术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题材的价值,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上一篇:浅析“垫江角雕” 下一篇:影视资源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