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朝拒绝和亲的原因

时间:2022-08-15 05:23:36

浅谈宋朝拒绝和亲的原因

[摘 要]和亲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一个特殊政策,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意义。然而,宋朝却没有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和亲,基本上持拒绝和亲的态度,并提出“和亲辱国”的看法。宋朝强烈的民族偏见、理学思想的影响、雄厚的经济基础、“内重外轻”的军事政策、皇室与“将门”的普遍通婚都成为了宋朝拒绝和亲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宋朝;和亲;拒绝和亲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1)中国古代各民族实行过的和亲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一个特殊政策,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和亲”也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利益:(1)缓和矛盾,稳定局势,扩大疆域;(2)争取与国,缔结和约;(3)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4)促进民族自然同化和融合的趋势。然而,到了宋朝却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宋朝并没有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并提出“和亲辱国”的看法。对宋人来说,“可以增币,但拒绝和亲;可以纳贡,但不愿纳女;可以称臣、称侄甚至称孙,但绝不肯以老岳父自居”。(2)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史学界对此也有所探讨:其中张正明先生认为强烈的民族偏见是导致宋人拒绝和亲的主要原因,阎明恕先生则从宋代公主下嫁或外嫁的角度阐述了其对宋人实行“和亲”政策的可能性的削弱作用。(3)崔明德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和亲史》中也持与张先生相同的观点,着重强调民族偏见对宋人拒绝和亲的影响,并对宋人和亲理念进行了探讨。然而仅从民族偏见上来说明宋朝拒绝和亲的原因我认为是不太全面的。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一、宋朝强烈的民族偏见与理学思想的影响

民族偏见是历史的真实存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使得汉族养成了一种鄙视夷狄的(我族中心)主义,传统中国思想家和史家大都视统一帝国及其维持的朝贡制度为理想而以外族建立平等关系为耻辱。(4)这种民族偏见也在不同的时代所表现的强度不同,时而强烈、时而淡薄,但其对每个朝代“和亲”政策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在思想认识上,尤其是以讲天理和伦常为主要内容的理学的兴起,使传统的“夷夏之防”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对于以“文治”立国的宋朝君臣来说,因为“他们大都深受狭义儒教之训诂学、道学所束缚,自然而然地把和亲政策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5),认为与非类结亲是奇耻大辱。所以,宋朝在与辽、夏、金议和时宁可多给金帛,却坚决拒绝和亲。

二、雄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因为如此,在辽兴宗向宋提出以和亲、增币代替割地的要求时,宋朝选择了增币。从一定意义上说,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是宋人拒绝和亲的基本保障。雄厚的经济基础对宋朝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豢养大量的军队,以绝对的多数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对外战争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岁币虽是一项负担,但较交战时的军费,不过百分之一、二。因此可以说,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是宋人拒绝和亲的基本保障。

三、“内重外轻”的军事政策

宋太祖及其后继者大多按“内重外轻”的方针进行军事部署,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当时,开封内外,兵营列峙相望。当然,宋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一政策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内重外轻”是当时北宋消灭割据、抵御外患的需要;其次,“内重外轻”是当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所以,宋太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笼络和防备内部问题上,没有足够的决心来解除外患。再次,“内重外轻”是当时激烈的阶级矛盾的产物。宋太祖是靠兵变取得政权的,没有亲眼目睹农民战争的威力,因而他不仅没有采取措施去缓和阶级矛盾,反而使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内重外轻”与当时北宋对辽战争的失败也有密切关系。

四、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普遍

北宋时期,普遍存在皇室与“将门”通婚的情况,或皇帝、太子娶将门女为后妃,或将家子尚公主及宗室女为妻。最高统治者在处理皇室婚姻问题时,开始出现倾向与武臣结亲的独特现象。这一现象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因袭祖宗传统的原因,又是其特殊武将政策的产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在罢免石守信、高怀德等将帅兵权之时,一方面给予这些大将家族诸多经济上的有优待,另一方面则宣布与其联姻,所谓“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6)于是,皇室诸公主先后出嫁石守信等一批将门。这种政治性的联姻,无疑取得了武将上层的支持,并且一直沿袭了下来。这对宋朝的“和亲”政策也必定会产生影响:一方面,造成皇室不会轻易违反“定制”而与夷族和亲;另外,大量公主与将门通婚,这也就大大降低乐同夷族和亲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宋朝拒绝和亲的原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宋朝拒绝和亲的政策也对其王朝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宋朝首创了以割地、赔款为主要内容的“和议”,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形式,以此来取代“和亲”政策。客观上,宋朝这种鄙视周边民族的文化心态,延缓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但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4](宋)叶隆礼.契丹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注释:

(1)崔明德.对两宋时期和亲理念的初步考察.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7月,第19卷第3期.

(2)王桐龄.汉唐之和亲政策.史学年报・创刊号,1929年7月.

(3)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4)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台北:聊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三年七月.第3、4页.

(5)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2页.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上一篇:2015:数字营销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篇:基于安卓系统的医院排队叫号系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