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时间:2022-08-15 04:43:14

[摘要] 贝多芬的音乐与他所处的年代,自身的遭遇是分不开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留下了终身追求的奋斗目标:共和、自由、平等、博爱。《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到1798年,是贝多芬二十多岁时创作的。其题目《悲怆》是他自己命名的,其原文“Pathetic”含有悲壮、感情强烈的意思。

[关键词] 贝多芬 《悲怆》 分析

一、背景

贝多芬的代表作《悲怆》奏鸣曲表现了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懑与反抗,表达了他对不公平等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二、具体分析

1.引子

乐曲第一乐章是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写成的,但是开头加了一个很长的引子,其深沉的带有附点的小调和弦,听起来非常沉闷。在演奏时第一拍的和弦应用大臂的力量下键,声音要深沉结实。紧接着第二拍和弦声音变弱,但手指不要软,掌关节站稳,这样弹出的声音有一种紧张度,听起来有一种紧迫感,它仿佛人们在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中得不到喘息一样。

以下第二小节、第三小节在弹法上相近,但在力度和内容上,要层层递近,使紧张层层加深,仿佛是贝多芬对不平等社会发出的质问,而得不到回答。

第四小节前三拍和弦要弹得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明亮,第四拍飞速成下行的音阶给人一种如同在黑暗中看到曙光,音乐也从小调转入大调。

接下来从第五小节开始右手出现了如歌的旋律,在弹奏时应注意句子与语气的划分,和弦的解决。左手的伴奏不要弹得太突出,应给人一种朦胧感,造成一种背景。第五小节第四拍的和弦要弹得结实有力,与前三拍如歌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美好愿望的向往与追求,不时地被现实黑暗社会势力所冲击。

第六小节也是一样,第七、第八小节声音要拉住,一点点渐强;到第九小节第一拍,前半拍的和弦要达到最强,下面要弹得很干净、轻巧,第二拍断奏要果断,第十小节也是如此,这两小节给人一种寻问的感觉。第十一小节是快速的半音阶下行,弹奏时要从整体考虑。

2.呈现部

(1)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激动、紧张的情绪

从低音区冲向高音区,猛烈地抗挣着,咆哮着,犹如乐曲的主人公“扼住命运的咽喉”爆发出愤怒的呼声。整个呈示部主题右手跳音弹法,都应是贴着键指尖抓住,这样弹出的声音更加饱满,更加有弹性和紧张气息,左手的震音,掌关节要稳固,大臂放松弹奏,而且要注意表情记号的变化,渐强、渐弱要弹得很分明,层次要清晰。呈示部主题第五、六小节右手和弦不要弹得过长,抓住后很快松开。从第十七小节开始至二十四小节旋律由上行改为下行,八度音要弹得很放松,重量下到底,声音很饱满、坚实,下行的属七琶音指尖点子要清楚。从二十五小节开始音乐又以排山倒海之势层层涌来,不论力度上、紧张气氛上都应逐步加强,弹奏时一定要注意过渡上的层次。

(2)呈示部的副部主题前半部音乐趋于平稳

这段音乐在于弹奏上右手一定要贴着键弹奏,上波音一定要弹得干净利索。第三四小节注意重量落在G音上。呈示部副部主题后半部,音乐经过四小节铺垫,又一次出现高潮,在弹奏四小节时注意两个外音部,大臂放松,小指站稳,这样外声部自然会体现出来,内声部不要过强,只弹出和声背景,接下去六小节大臂放松,两手的小指要站稳,并且把臂力全部重量落到两手的带断音记号的外声部,这样渐强地把音乐推向高潮。经过两次大幅度的渐强上行后音乐开始出现了下行的音阶式旋律,在弹奏时要求声音的颗粒性、华丽性要好。紧接着一个八小节的连接段落叠入开始,它用第一个括号引回呈示部的开始,第三个括号引出展开部。

3.展开部

开始是慢板的引子,基本奏法同呈示部前的引子相同。第四小节连续四个下行和弦,弹奏时要强调下键,声音弱而不虚、渐漫、渐弱。接着展开部转回快板,在这里贝多芬为我们展示一场与命运抗争的悲怆场面,它是用引子和呈示部的主部加以交替发展而体现的。力度上的层次在这一部分里体现的十分鲜明,这也正是贝多芬音乐的特征之一,即力度上变化无穷、突强、突弱。在展开部快板开始的十二小节里,是以六小节为一个层次,音乐像海浪一样,不断向岸边涌来,层出不穷。接下来震音出现在右手上,左手弹奏出由低向高寻问式的乐句,紧接着左手弹出了肯定的答复,再往下四小节音乐变弱,仿佛是力量积聚,等待着时机的再次到来、再次爆发。这四小节弹奏时,虽然力度在pp,但指尖不能软,声音要清楚,好像远处传来的雷声。随着音乐再次爆发,由p到sf,在此处贝多芬为了使高潮更加向前推进一步,右手采用了波音的弹法,持续使力度在sf上,因此展开部的高潮也在此。接下来音乐由八小节的下行音阶进入再现部,这八小节的下行音阶要弹得很辉煌,颗粒性要好。

4.再现部

再现部在弹奏方法及力度的处现上基本与呈示部一样,但从旋律上更加深、加厚,并突出了旋律的特点。

5.尾声

尾声先引用慢板的引子,随后转为快板,但此时只引用主部主题的几个小节,最后用一连串的强奏和弦,以巨大的动力结束该乐章。从力度上看,它是一个大幅度的cresc,从p-ff最后五个和弦,用大臂重量,完全放松,坚实用力地去弹奏。

三、结语

《悲怆》奏鸣曲出色地反映了贝多芬以顽强的精神对待生活,他从青年时期起,对社会带给他的各种不幸和痛苦,勇敢地面对,不停地与之进行斗争,争取获得自由与幸福,也正是由于贝多芬的个人遭遇和他所处的时代造就了贝多芬式的音乐。“通过斗争走向光明”,这就是使他的音乐不同于他同时代的海顿,由于他的音乐大部分反映的是社会、人生、命运,所以演奏处理贝多芬的作品时,力度变化的幅度是很大的。

上一篇:CG时代的水墨 下一篇:任务型教学在独立学院《大学体验英语》大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