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良好品行的形成主要靠学校教育

时间:2022-08-14 09:09:22

青少年良好品行的形成主要靠学校教育

所谓青少年是指从12、13岁的青春发育期到21岁期间,也就是六年中学时期。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既是长知识、长身体时期,也是世界观和道德品质逐渐形成时期。

所谓品行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倾向和特征。

所谓学校教育是指教师在遵循我们的有关法律和教育方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所谓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遵循我国的有关法律,在我国教育目的的知道下,同学校密切配合,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青少年良好品质的形成,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认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良好品行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甚至是重要的作用,但青少年良好品行的形成主要靠学校教育。判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个主要,我提出了五个标准,即:方向上谁主导,内容上谁更全面,教育者的素质谁更高,方式上谁更有效,环境上谁更优化。青少年良好品行的形成主要靠学校教育,其理由是:

1、从历史发展角度阐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原属于家庭的生产功能、抚养功能和教育功能正逐渐由社会的专门机构来作为主要承担者。因此,由学校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良好品行的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学校教育在方向上占主导

①学校教育注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 “四有”新人,而“四有”就是优良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既是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学校工作的灵魂。②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把传道作为首要职责。

3、 学校教育的教育者素质更高、方式上更有效

学校教育有专职的教师。他们不仅懂得教育理论,而且懂得教育心理、教育方法、教育技巧。①他们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地去雕塑学生的灵魂。不是吗?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②他们能懂得教育心理,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身努力,决不是生硬的说教。试问,在目前中国有多少家长能深谙此理呢在?③他们能用自己言行一直、表里如一、热爱学生、敬业乐教的优良品德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暗示学生。大家知道,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生话在学校里,教师的优良品德每时每刻,无孔不入地渐移默化着学生起到此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试想一下,对方辩友也是从青少年过来的你愿意听父母喋喋不休的唠叨呢?还是喜欢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呢?④教师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他们还具备父母的形象。

4、 学校教育在内容上更全面

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爱祖国、崇尚民族文化的崇高的情感,热爱真理、追求新知、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尊重他人、讲求奉献、热爱劳动的思想境界,讲文明、懂礼貌、有纪律、守信用的行为习惯,热爱自然、崇尚艺术、身心健康的精神风貌。

5、 学校教育在环境上更优化

学校教育可以排除社会不良环境、社会传媒的消极影响,对社会传媒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健康向上的东西去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所有这些,,是家庭教育根本不具备的。

6、家庭教育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而最好的家庭教育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学校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必须具备:良好的家庭环境、尊重民主的作风和家长的较高素质。和睦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尊重、民主、理解、协商的家庭氛围,的确能对子女良好品德的形成带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问题是现在围城危机,家庭离异、竞争压力、下岗情结,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消极影响。据统计,占48.6%的位成年人犯罪是由于父母离异造成的。着难道不触目惊心吗?

其次,有人作过调查,民主家庭不到1/3,而且这种家庭的双亲文化素质较高,而较高文化素质的家长有几个是自学成才的呢?无论是爱迪生还是肯尼迪的成长都离不开良好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归根到底还是靠学校培养出了高素质的爱迪生妈妈和肯尼迪母亲,离开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哪来这些具有优良品德的好妈妈呢?

上一篇:自我反思教育习惯 下一篇:化学教育专业自我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