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14 08:26:24

《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古老现象,中国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这一现象相关联的。然而,每个时代各有其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实现成就、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但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候鸟”型转移方式,并与工业化、城镇化脱节,因而带来一系列引人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西部农村聚居的少数民族因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方式的鲜明特点,若做出外出转移的就业选择,较之汉族将面临更多的障碍与困难。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进程中,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无疑应被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劳动力转移存在民族差异是一个基本事实。这一事实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及过程,而且还涉及到城镇化趋势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涉及到融入城镇化过程的民族差异。因此,探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若能与相关的城镇化问题结合起来,或许能有新的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方式与城镇化形式是相互影响的,理论研究还应当注意到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特点的内在要求,使得民族地区城镇化方式应体现出相应的多样化。与现实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状态相关联的民族地区城镇化状态,事实上也相对滞后。城镇稀而少是民族地区的基本状况,这种状况与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在自上而下推进型的城镇化制度安排中十分不利。理论研究对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探讨也需要关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问题,重视城镇化的民族差异及城镇化过程可能产生的新差距。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差异的存在内含着相互尊重的需要,内含着以实际出发的要求。这是实践的出发点,也是理论的出发点。丁赛的《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基于民族地区农村微观数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以敏锐的理论感觉聚焦于劳动力转移的民族差异,以缜密的实证分析展开了考据式的研究,令人信服地描述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景观,揭示了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内在矛盾。是一部以微观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有创新意义的著作。该著作所取得的新进展及展现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采用高质量、大样本且适宜微观计量分析的两套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虽然主流经济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关于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微观数据的缺乏。目前,关于少数民族较为具体的经济状况的微观数据主要由三个渠道获得:其一是人口普查资料,其二是《民族统计年鉴》等各类年鉴,其三是不同研究部门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但这三个渠道都存在不同的缺点。第一和第二种渠道区分不同民族的经济数据不够全面。此外,我们无法得到微观的家庭和个人数据,因而无法就此做出微观分析。第三种渠道获得的数据,如果在样本抽样、调查方式等方面存在缺陷,其应用范围和分析研究后得到的结论就不够令人信服。而限于调查费用和严格的审批手续,委托国家统计局得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专项调查数据的难度较之东、中部地区更为困难。而本书使用的两套数据:其一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2002年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住户和行政村的调查数据(CHIP数据),该数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国内外专家研究我国经济问题的重要数据之一。其二是2007年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委托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和城市住户的劳动力转移调查数据。该调查问卷的设计得到了国内外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指导,从而保证了数据的高效使用。同时,该数据样本是从宁夏调查总队的大样本框中随机抽取,涉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五个辖区,城镇样本量为800户家庭,农村样本量为1190户家庭,行政村120个。从时间上看,这两套数据相隔4年,可以代表不同时期的不同现状。而且。目前国内外还非常缺乏与本书相类似的基于微观数据的研究成果,本书中所使用的微观计量方法对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和探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是注重经济学与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以现实数据分析研究现实问题是经济学日益靠近现实的趋势。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当下中国,对变化过程进行“量”的把握不可或缺。但要全面深入研究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必然离不开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方式的理解,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所说的“非正规制度”,或者也可被理解为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资本”。遗憾的是,这些“非正规制度”或“社会资本”无法在经济计量分析中给出我们所期待的具体、明确、显著性的统计结果。而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民族志等研究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实在的感受到现实经济的脉搏,其鲜活的案例也无不显示出不同少数民族不同“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影响。本书给出的宁夏、云南、贵州等地的调查案例,是经济计量分析的很好补充与诠释。

三是注重不同层面展开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分析研究。全书既有整个西部地区的概论,也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详述,更有少数民族村、少数民族家庭和少数民族个人的具体分析。因迄今为止对少数民族村没有明确的界定,为便于分析研究,书中以国务院批准的《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为依据,将少数民族人口占行政村总人口30%及以上的行政村,无论其是否在民族自治地方都认定为少数民族村。将家庭中有一半及以上人口是少数民族的定义为少数民族家庭。这样的定义,使研究得以从行政村层面和家庭展开,并方便与汉族村和汉族家庭进行比较。

四是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研究了外出转移的特征、行业分布和就业状况、形成外出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还涉及了收入、贫困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成果通过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劳动力转移状况、收入状况、贫困状况的比较分析,准确而生动地呈现了其间的民族差异。特别是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和深度探讨,对当下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微观编辑出版:巴金同志《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成立... 下一篇:庆祝《民族研究》复刊200期座谈会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