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8-14 06:49:49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若把电视机、电脑、书本放在学生的面前,他们大多会先打开电视机或电脑,很少会人选择书本。课余时间,已经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捧起一本书,细细地品味了。渐渐的,他们对阅读失去兴趣,也会离书本越来越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不同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从一、二年级的不少于5万字,到五、六年级的不少于100万字,可见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是无法满足学生阅读需求量的,更不用说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了。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感受到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的快乐,将阅读转化成一种休闲享受。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的需求。阅读是“无我的回响交流过程”,只有当读者真正地走进书本,才能体会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能愉快地进行阅读,读他们想读的书,学他们想学的知识。

1.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书籍组织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我们可为其选择含有半图半字的浅近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等课外书进行阅读。这种类型的课外书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图像,让学生能借助图片来进行内容理解,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中年级学生则可多阅读那些文字兼美的叙述性作品和优美诗文。而到了高年级,则可以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再多选择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浅近的议论文、文言文进行阅读。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生活积累,重要的是运用语文素养和生活积累来读懂作品,享受阅读后的获得收获的快乐。

2.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想看的书本。

阅读需要空间,学生需要自由选择权。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有选择适合自己胃口的读物的权利,这样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形成,更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的摄入。

3.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要多阅读书本以外,更要向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班队,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展课外阅读演讲会、朗读擂台赛,或是将读到的故事用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等形式。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培养能力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爱上读书外,更要让他们学会读书,使他们不仅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会阅读,而且在课外能独立阅读,这样才能读得更好且更有收效。此外,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勤思考。

(1)思考文章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当读到优美动听的句子时,我们就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这句话好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如果是自己执笔还可以怎样写?读完一篇作品又可停下来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读了这篇文章我又学会了什么?

(2)思考阅读方式

在阅读时,可以根据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若是阅读那些能辅助理解课文内容的书,或是能使人博学多闻,知识性、科学性很强的书,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就应该精读,读书时要聚精会神,深入钻研,对书本中的精华部分要进行分析和理解。若是阅读一般的网站、报纸、杂志等这类有利于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的读物。一般只需略读,即看看大标题或选择重点进行阅读,了解大意就可以了。

2.勤动笔。

(1)摘抄内容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我们应提倡学生多做读书笔记,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每个学生可以准备一个“采蜜集”,阅读时每当发现精彩内容、优美语句、成语或名言警句,就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到“采蜜集”里。

(2)标记号

读书时,我们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在自己的书上多作不同的记号。例如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打上“?”,有机会可以向教师或父母询问解答。若读到精彩的语段或词语时可以用“______”划出,之后再将其摘抄到自己的“采蜜集”里。

3.勤诵读。

除了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做好“采蜜集”的摘抄外,还要把摘抄下来的内容搬进头脑“贮存库”里,勤诵读,这样才能将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头脑里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当需要运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三、搭建课外阅读交流平台,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当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一定会有自己独到体会和见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交流,将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大家一同分享。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课外补充阅读,再在此基础上举办一些阅读交流比赛。例如学习了语文书第8册中的《三顾茅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后阅读名著《三国演义》,多了解一些三国故事,举办一个“三国故事交流会”,让学生将看到的一些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又如学了植物之类的常识性课文后,可以进行“一分钟知识竞赛”;学了童话或寓言故事之类的课文后,开展“讲故事比赛”。

针对学生阅读的不同内容,还可以开展“书报信息交流会”,介绍从课外书报中获得的科技发明信息或国内外新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手抄报的制作比赛,看谁的内容最丰富、形式最新颖,并将一些好的作品在教室的学习栏中展出。

开展这些交流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又能活跃他们的课余生活,还能促使学生在智力训练中提高自我,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记忆效果。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广泛的课外阅读,能使求知的人从中获知,使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渴求,进而达到“博采”“长才”的目的。

上一篇:新课标下小学词语教学现状与新教法研究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