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时间:2022-08-14 05:49:24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摘要: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是杂乱无章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研究性阅读更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科学预设和精彩生成的互动共生,就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研究性阅读;预设;生成;个性;创新

撰写《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朱绍禹先生说:“为使学生的读文能力达到更高水平,语文教师需要了解阅读水平可以分几级在什么情况下达到哪一级才算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有关要求,可以把必修课预定的目标分为五个层次:认识层次、鉴赏层次、悟道层次、体验层次和研究层次。研究性阅读就着眼于体验层次和研究层次,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其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阅读是学生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些不同,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这些差异,有些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想到的,有些就是“意外”,是老师完全没有想到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剪好的衣服版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较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所以课堂永远是一个未知数,教学中时时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即“课堂生成”。研究性课堂中随机生成的内容会远远多于传统课堂,而且很多问题都是精彩的,引人深思的,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正像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预设与生成同构共融,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丰满鲜活的,才具有生命活力。怎样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努力实现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和谐统一?

一、课前预设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精心备课。教师自己对教学文本体验、感悟和解读的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节课的质量。特级教师徐斌说:“没有备课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必须先学生而学,抛弃一切的教学资料运用原始初读法反复地阅读教材、理解文意,感悟作者的思想,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会产生些许的疑问,然后带着这些疑问去查阅资料,渐渐地“入境始与亲”,发掘教材中的教学价值,在原来文本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教学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体会到了自己探讨文本获取知识的艰辛,课堂上就能带动学生去探寻知识;教师调动自己的情感“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从而感染学生。

2.注重学生知识获取、情感熏陶的过程。研究性阅读强调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预设过程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预设学生读的过程,质疑问难及如何结合学生实际解疑释疑,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并获得探索的艰辛、发现的喜悦、合作的愉快的阅读体验,如果脱离了过程这块土壤,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必定无花也无果,实现“三个维度”的融合就成了空中楼阁。

3.要设计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教案”。新课堂的阅读是开放性的,学生需要有开放的思维与言论的空间。由于学生之间各方面的差异性,所以,开放的阅读就时常会产生诸多无法预料的见解,这正是阅读个性化的体现。有人称之为“无法预约的美丽”, 如何才能见到这种“无法预约的美丽”呢?关键是教师将机械预设变为弹性预设,问题设计多些开放留白,情境设置多些应变机动,语言启发多些投石激浪等等。弹性的预设将完全根据学生阅读文本的实际情况来推动课堂教学,它很可能不再具有传统课堂的完整性和计划性,但学生在阅读中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4.教学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我们反对教学环节的“程式”化,问题答案的“标准”化,也决不允许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果学生收获甚少,并不是说师生可以在课堂上信马由缰。语文课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方法上的独特。一个好的预设总是符合一定的目的方向,可行可检,能发挥协调作用,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教师在取舍某一课堂活动时始终要以能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作为标杆。

二、如何处理预设之外的“意外”

预设不是在课前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而是教师对学生课前进行的清晰理性的设想,是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和对策的准备。杜威说:“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教师从学习的需要出发,预设越充分,越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但是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教师预设不到的问题,面对这些“意外”,我们又该如何处理?

1.教师胸中要装有生成性,不惧怕意外。一个教师无论你的学识多渊博,教学经验多丰富,课前预设多精细……你都无法完全预知课堂的全貌。

“意外”是课堂的常态,是学生积极思索的反映,是一种资源,它让人思考,让人进步。无数的教育家、特级教师都是在“意外”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只有勇于面对“意外”,正确引导“意外”,解决“意外”,才能积累经验、磨练自己,使自己的各项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你才能在“意外”到来的时候沉着对待,化腐朽为神奇,才能提高你的应变能力,才能创建高效课堂,“意外”会让孩子成长,让教师成熟。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必须直面学生的奇思妙想,敢于正视学生的挑战。

2.教师要转变角色,正确定位自己。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以教为主的思想,变为以学生学为主;变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改变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把课堂还给学生。按照《学会生存》一书所描述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更应是对话的“提问者”、“倾听者”,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合作者”、“指导者”;学习的教学资源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也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3.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变课堂为一个学生敢于、乐于创造与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使学生的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

教学中,教师也要成为一个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同学们一起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师生的见解发生冲突时,也要静下心来听听学生的理由,“弟子不必不如师”嘛!教师的这种积极参与讨论的行为,“不耻下问”的精神,势必会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正像李镇西所说:“当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神而还原为质朴、真诚但不乏缺点的人时,学生会把教师当作可以信任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4.教师有教育机智,能抓住情境契机,促使生成。精美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具的园丁,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给少管所的犯人上课时,走到门口不小心摔了一跤,大家哄笑声一片。这位教师站起来后严肃而不乏可亲地对大家说:“人摔跤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迅速爬起来。”课堂略微沉寂过后紧接着的是雷鸣般的掌声。这是一个经典的教学导入,其最成功之处在于教师的语言把自己的摔跤和教学对象的身份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在教学对象心中生成起追求新生的信念。我们的课堂上时常有这样类似的意外情境,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教师,只有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灵活调控课堂教学,抓住资源创生的契机,以学定教,才能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碰撞,衍生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5.追求生成但不盲目离开文本和预设目标。新课程标准呼唤生成的课堂,也坚决反对那种偏离教学目标、偏离文本的“放羊式、信马由缰式的”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对“意外”置之不理,不能对诸如学生读《背影》认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这样的‘创见’”而喝彩,也不能在读《<呐喊>自序》时“关于文艺对改变人的精神的作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而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爱意,领悟鲁迅先生为国为民而奔走呐喊的精神。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由文本的某个点加以生发,适当勾连拓展,很易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促使新知的生成。要说明的一点是,拓展延伸不可过度,不可游离文本太远,否则“语文味”将淡化殆尽。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对于课堂生成的问题,既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自信,也要用智慧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做出判断,及时点拨:当学生的见解有独到之处时要加以表扬鼓励并加以引导,让它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当学生的观点偏离教学目标时,要及时的疏导使之回归;当学生的思想混乱甚至背道而驰时,要善于运用委婉的语言及时制止。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并在聆听中给学生导航,指引学生沿着正确的解读方向前进,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课堂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研究性阅读教学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尤其需要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也不能贬低和忽视课前预设。预设应以生成为目标追求,应为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不是放任的;“生成”应该是对“文本”的超越,但不是丢弃“文本”去任意拓展;语文课堂的“生成”,应该是发自于“丰富和发展学生语言”这一本源,而不是背离语文学科去恣意玩乐;“生成”应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创造热情的勃发。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兼容兼顾、互动共生,才能让学生学会一种独立思考的方式,形成自主阅读探讨的意识和习惯,产生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或与众略同的认识,才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和生成[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谈在工程数学教改中加强数学软件培养的探索 下一篇:近五年来国内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