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诗歌鉴赏的“四不到位”

时间:2022-08-14 05:39:34

例析诗歌鉴赏的“四不到位”

古诗鉴赏常常出现的错误是分析或答题不完整,本文将其归纳为“四不到位”。

一、心境/情感的领悟不到位

例1 读刘的《新晴》,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错答 初晴之后,青苔满地,绿树成荫却四周无人,只有南风在无聊翻书,诗人勾画出寂寥冷清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无奈凄冷的心境。

分析 《新晴》写初晴之后,青苔满地,绿树成荫却四周无人的遗憾,后两句描摹“南风”的“调皮”,情感转为宽慰与喜悦。

正答 作者描摹青苔满地,绿树成荫,却因四周无人而生遗憾,又转而描绘南风“偷开门户又翻书”的细节,借此生活之景,表达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链接 心境/情感领悟是阅读的主要目的,要实现领悟的准确到位,必须三结合:一是结合诗中具体语境,如上面的诗歌;二是结合诗作的背景,诗歌的情感思想源自对当时背景中自身遭遇或当时社会的态度;三是结合具体的意象,因为古诗的具体意象(如月亮、板桥、、梅树、柳叶等)有其特定的情感意义。如《新晴》中“南风”的意象就很调皮,从而表达出作者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结构作用的分析不到位

例2 读王昌龄的《从军行》,回答:诗歌末句与前三句的写作手法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错答 诗前三句均就叙事(乐声)抒情,末句则为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之浓郁。

分析 战士“边愁”“听不尽”,诗人在结尾处轻轻宕开一笔,推出一幅“月照长城”的画面。此不仅为衬情,更是引发读者想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读者会生发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于是,诗歌也就有了绵长的韵味。

正答 诗前三句均就叙事(乐声)抒情,最末一句则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之浓郁,为读者留置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诗歌韵味绵长。

链接 对结构作用的理解,要求我们联系全诗进行思考。一般地说,依据要理解对象所处的位置,可以作如下答题――(1)开头语句:铺垫、照应标题等;(2)中间语句:承上启下、过渡、铺垫等;(3)结尾语句:回扣标题或开头,为读者留置想象玩味空间,进一步渲染气氛,篇末点题,情感升华等。

三、具体词句的赏析不到位

例3 读王维的《汉江临眺》,思考: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错答 “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分析 “浮”与“动”是写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写出了波涛汹涌,浪拍云天的景象。但诗歌是言情表意的,景色只是情感或思想的依托,只是一种载体。如此答案,只是写出对事物的描摹意义,没要表达出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正答 “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衬托(或表达或暗示)出作者心情的愉悦与豪迈。

链接 对具体语词的赏析,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1)思考语词意义,即“什么意义”;(2)思考语词描摹对象的具体作用,即如何通过语词来写景状物的;(3)思考此语词表达了什么情感或寄寓了什么思想等。

四、答题的语言表述不到位

例4 分析李白《独坐敬亭山》中诗人的形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错答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的失意,或为宦海沉落,只有敬亭山与己相伴。

分析 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答题没有按题作答,即指出“诗人形象”。答题时,要在答案的开头或结尾概括点出诗人形象,即用一句话“盖帽”。

正答 全诗塑造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也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链接 表述不到位,原因往往有二:一是如上答题,不按题作答;二是语言模糊,或语句表意有误,没有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审视题目,清晰表达,阅读答题既要有答题意识也要有读者意识。

1. 读南宋诗人李弥逊的《春日即事》,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吴县(今属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 读白居易的《夜雪》,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夜雪”这一主题的。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中“狼藉”“黄昏”等词和末句表现其落寞、三句表现世态炎凉。

2. 诗人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主题:(1)从“衾枕冷”这种感受来写,从触觉角度,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2)从“窗户明”这个视点来写,从视觉角度写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以此反映雪也就越大。(3)从“折竹声”来写,从听觉角度写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折竹声”自然烘托雪之大之厚之重。

上一篇:看透虚实巧答题 下一篇: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