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体制现状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25 12:39:20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体制现状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各种模式下在形成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对“政校企共建办学联合体”形成政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进行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

办学联合体2006年以来,我国职教领域校企合作从模式研究与实践进入到了机制体制探索阶段,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必然催生新的机制体制,因为未能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的校企合作模式生命力也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是目前我国职教领域校企合作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也是校企合作能否持续高效的关键问题。

一、国内外职教领域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

(一)我国侧重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方面鲜有突破。

教育部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导高职教育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众多高职学院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多样性的成果,为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各高职院校研究与实践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类型有四种。

1. 普遍模式。

教育部推行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使得各高职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普遍模式,即以专业为建设主体实施的最基本的模式:通过设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促使行业、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这种松散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往往表现为行业企业人士以个人身份参与专业建设,学校主动、企业(或企业人员)被动、随意性大,往往每年开1~2次会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简单的探讨,很难深入到具体的课程改革等实践活动中,无法建立长期、稳定和深入的合作关系,难以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2.“订单”模式。

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合作的校企双方往往有长期合作的基础,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高,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与铁路高职院校的合作,但是在深层次的课程改革和兼职教师聘用等方面也鲜有可示范的案例。

3. 顶岗实习模式。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都是典型的顶岗实习模式。学生分批、分期在校学习课程,到企业进行技能训练。这种模式,曾因为有学校向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的现象,而备受社会争议,也难以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4. 引企入校模式。

将企业生产车间建在校园内,既可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又可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校企共享资源,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这种模式,吸引企业加入教育的往往是学校能提供成本低廉的建厂条件,其以盈利为目标,而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两者目标相异,如果没有机制体制作为保障,难以形成校企深度合作。

(二) 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体制。

发达国家完善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是以各级政府推行的教育机制体制作为保障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这两种成功运作的校企合作模式高效且持久,都因为是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如影随形,相互支撑,形成了政校行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1.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二战后,德国政府遵循“需求驱动”而非“供给驱动”的规律,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构建了“双元制”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作用,德国企业非常积极地向行业协会申请双元制实习工厂的资格,约有40%的企业能获此资格,使得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习的双元教学模式得到实现。“双元制”教育模式,学生入校前已与实习工厂签定就业协议,类似我国的订单培养,究其校企合作内涵,涵括了我国“普通模式” “订单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的优点,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专兼结构的师资队伍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难题,实为一种成功的政校行企合作模式。

2. 新加坡“教学工厂”教育模式。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改良而得。顾名思义,“教学工厂”将实习工厂搬至学校,与我国的“引企入校模式”不同的是:“教学工厂”的设备与技术虽然由企业提供,但不是以生产和赢利为目的,而是以教学为目的,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习的双元教学模式都在学校实现,学生通过完成教学工厂的项目提高职业能力,除此之外,学生毕业前夕在企业实习三个月,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作进一步准备。“教学工厂”教育模式的成功,前期有赖于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后期则是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企业的充分信任,使得校企合作关系健康发展,形成了长效运行机制。

3. 政府引导并制定相关法律,形成了基于行业协会制度下的长效运行体制。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德国政府为行、校、企和学生四方提供了法律保护,各级政府以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为基础,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设立了近四百种法律法规和培训条例,严格的法律制度使得国家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充分投入到职业教育的行列中,办学条件到位,配套措施和配套机构齐备,合作关系责、权、利分明,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双元制”才得以实施发展。

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制度在欧美发达国家,受到法律保护和约束,在政府的引导下,其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而非独立的企业合作,避免了单个企业投入而导致的不公平现象,校企合作关系非常规范,形成了基于行业协会制度下的长效运行体制与机制。如德国“双元制”学生学习完毕后,参加行业协会组织实施的结业考试,考取资格证书即可获得就业机会,90%以上的高就业率使得职业教育在德国可以吸引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对政校行企合作机制体制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远远走在我国的前面,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和管理条例,规范校企合作关系,推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二、我国职教领域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体制现状探索

国内高职院校在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方面,举步维艰,但也做了多种尝试,通过政校企合作共建办学联合体,推进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体制改革就是一种新的探索。下表列举了国内三所高职院校“探索政校企合作共建办学联合体”案例。

从中可以看到:

(1)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学校为主体的办学联合体,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构建长效的政校企合作机制的可行之路。

(2)目前的政校企合作,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和寻求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在财政上给予一定支持。

(3)合作案例实施时间较短,机制运作不成熟,合作成效暂时难以显现。

(4)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形成成熟的行业协会制度,基于行业协会制度下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体制的建立尚未具备条件。政校企未能得到地方性法规保障,可能随着政、校、企三方领导层理念的变动,校企合作机制难以长效。

三、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体制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目前国内校企合作在模式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层次不高,缺乏地方法规性的制度保障,大中型企业参与积极性低。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才能变企业被动合作为主动需求。主要难点在于:认识是否到位、政策是否有保障和方法是否科学。

1.认识层面:政校是否能坚定改革的决心。

在政府和学校层面,虽然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要性,各高职院校成立了校企合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安排了专项资金,但是遇到关键问题和困难,还是会搪塞退缩,改革往往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在企业方面,尽管有一些具有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主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但是必须看到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政府推动、学校主动、人情关照下仍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致使校企合作带有明显的短期性、人情化和功利性等特征。改革从不缺乏热情,但往往缺乏决心和耐心,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改革,政府和学校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有克服难关的智慧,有很高的运行效率,只有这样,校企才能有长久的合作可能,企业才能获取长久的利益。

2.政策方面:政校企三方如何加强制度保障建设。

近年来,国家虽然特别重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制的构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但这些宏观政策仅具方向性与指导性,没有具体明晰政、校、企的责、权、利,各地政府也没有制定可实施的地方性法规,特别是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奖励与惩戒机制,使得政策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甚至成为一纸空文,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几乎没有可能。

一方面,国家正在通过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立法明责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制定操作性强的地方法规,引导校企构建深度的合作关系。如广州市2010年获国家批准“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通过此改革项目,制定《广州市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以校企合作办学为机制,实现特色鲜明、面向广泛、内涵丰富的深度校企合作。希望该“条例”的出台,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该地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解决“制度保障缺失”的问题。

3.方法层面:如何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办学联合体模式。

近年来,理事会制度常被高职院校运作为一种比较独立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有机联系起来。是否能建立科学的办学联合体模式,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目前,我国尚未有相关法规条例对政校企办学联合体(如:合作学院)理事会的法律地位、功能和地位做出明确的规定,理事会形式怎样才能明晰政、校、企三者的责、权、利,怎样才能保证办学联合体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最高目标,而不是以盈利为最高目标。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选择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具有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的企业为战略合作伙伴,既可有助于办学联合体的成功运作,又可增强改革成果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第三,办学联合体理事会是在各高职院校(群)的管理下建立和运行的,与各校二级管理机构――“教学系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须处理好办学联合体与各校二级“教学系部”的关系,也必须处理好办学联合体与各高职院校(群)的关系。

总之,任何一种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必然有赖于长效运行机制体制作保障,而构建长效运行机制体制,也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障、成熟的行业协会制度、国家工业发展程度和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决心,也就是说,政校行企之间科学合作才能形成长效运行机制体制。目前,我国在建立“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成熟的行业协会制度”两方面,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果,通过构建各种办学联合体模式,形成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应该是一种可行途径。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德善若水 其情流长 下一篇:浅谈过去分词作状语